一千兩百零一章 下馬威(1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2274 字 2020-12-19

林延潮接掌禮部已有數日。

部內之事對於林延潮而言,說繁雜極繁雜,僅僅是禮部儀制司一司主管天下禮儀,上至天子的登基,皇太子的確立,下至士人的科考,老百姓的婚喪嫁娶可謂是包羅萬象。

任何事關乎禮儀,禮部都是可以插手的。

但是禮部的事說不繁雜也不繁雜,因為事事有例可尋,只要按照前人定下的法子去做即可,不要妄加改動就好。

林延潮正式接印,任正堂後,深感自己對於禮法二字理解更深了。

自五四以後,有識之士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上下以破舊革新,大刀闊斧破除舊習為主,不過隨著這風氣的繼續,難免有些矯枉過正。到了林延潮穿越前時代,重新提倡國學又成為一股風氣,這時國學退去了板古,多講了實用,但又少了很多純粹。

但是這也是歷史展規律,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對此早有總結。

現在之時,從孔子起,到了程朱理學時,禮法已是趨於最成熟的時候。

禮法的意義何在,在於一種相對公平的分配制度。

比如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一個等級有一個等級分配之法,表面上看是約束士與大大夫,但深一個層次也約束了肉食者(諸侯與天子)。

諸侯用六佾,多了即破壞了禮法,天子用八佾即可,多了也是不行。

再到現在的爭國本,明朝有任何一條律法說皇長子一定要當太子嗎?沒有。

但是申時行與士大夫們強調,以祖宗規矩,禮法里的嫡長制來規勸天子。

為何刑不下大夫,禮不下庶人?

天子能與庶民同罪嗎?天子犯法,刑部尚書敢抓嗎?

至於老百姓連八佾,六佾都分不清,何談禮法二字。

所以這句話可以反過來理解,那就是用禮法來管理上位者,用刑法來管理下位者。

而天子位再尊,但還有禮法制約著你。

破壞禮法會如何?有三不高興,天意不高興,列祖列宗不高興,大大夫不高興。所以王安石變法時,提出了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子當以禮治理天下,而不是用一己好惡來治理。

儒家樹立了禮法,故而最厭惡的也就是變法。

不用懷疑,古代的士大夫(今日的中產階級)都是保守主義。

變法意味著破壞了分配制度,如此會給上位者可以任意使用分配的權力。

故而為何以禮治天下,是因為一個穩定的政治制度,絕對要比不明白情況的瞎折騰強。

確立一個政治制度前,最重要保證一個無能或者是品德低下的人擔任皇帝後,使他對整個國家的破壞降低的最低。

因為皇帝不可能一直賢明下去,將來遲早會有昏暗無能的皇帝上位,那時候怎么辦?

一百年建設好的大樓,破壞它只要一天就夠了。

這個想法固然有道理,但是宋明兩朝都被外族入侵給滅亡。

這原因可以理解固定的分配方式,導致固定生產關系制約生產力的展。

也可以解釋用固定分配方式來達到各方面的平衡,卻忽視了熵增。

達到平衡避免熵增,必須在封閉系統內,如此拒絕信息輸入,對外交流,國家必然走向閉關鎖國。但閉關鎖國只能遲緩熵增,卻不可逆,一旦強勢外部交流介入,平衡必然被破壞。

因此不變是死,瞎變也是死。

這就是林延潮繼任禮部尚書後面臨的問題,在於如何用禮法來制約皇權?又如何借用皇權所授的權力來破除舊習,推行變法?

但是想得很長遠,但林延潮上任後第一件事,卻不是諸如變法的國家大事。

而是禮部沒錢了。

此事要從明朝的財政制度而起。

明朝的財政制度是一個很操蛋的制度,他充分體現了,如何防止官員亂花錢。

具體就是每一筆錢的收入都寫明了專門的用途。

比如刑部每年例送主客司本色紙張官價銀二兩七錢四分八厘,精膳司本色紙張官價銀六兩七錢二分,共銀九兩四錢六分八里。

這意思就是,刑部給禮部九兩多的銀子,分別用來給主客司,精膳司買紙的。

都察院每年給折價銀一百四十九兩四錢七分,用作禮部買本色本紙八千七百六十八張。但是因為順天府也給都察院供紙,所以這筆帳都察院轉到了順天府身上,由順天府給禮部供紙。

而官員的俸祿錢,是由戶部按月放。

而吏員,皂隸,仆役的公食銀,又是由兵部按月放的。

同時禮部還要負責翰林院,會同館館員的俸祿開支。

林延潮到任時,也查了賬。禮部雖說是窮衙門,但是也欠了不少的爛賬。

在公堂之上,林延潮看了賬簿後,下面司務官來向稟告道:「啟稟部堂大人,這個月工部所給的炭火銀三百一十七兩五錢二厘已派官送至,順天府的本色本紙錢也是送至,但是……但是……」

「但是什么?」林延潮問道。

「但是刑部的本色紙張銀,工部的炭火銀沒到,另外戶部給的官員俸米錢給了一半,而兵部的工食銀都只給了三成。刑部的紙張銀不過九兩多銀子,倒是無妨,但官員的俸祿,下面屬吏的工食才是大頭啊,拖欠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