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九十章 請走(1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2810 字 2020-12-19

聽陳矩這么說,林延潮不由心底一動。

儒家治國,就是以禮來治天下。

所以朝廷六部中,論排名禮部要在刑部之上。若要是秦朝設六部,那么肯定刑部要在禮部之上了,或者根本不會有禮部。

不過禮部看似什么都能管,但其實什么都不能管,往往如此所以留下一個六部之中禮部權勢最輕之感。

甚至林延潮當初任禮部尚書也僅視作入閣的轉升之階,並沒有太將禮部尚書的差事當一回事。

但其實不然,無論是禮還是刑都是規則。

正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般,禮更適用於上,刑更適用於下。

放之外國,好比美國最高法院有三座雕像,分別是孔子,摩西,梭倫。孔子代表道德,摩西代表神學,梭倫代表政治,這就是法律的源頭。

放在明朝就取了禮與刑二字,用以裁定上下之規則,禮部則擁有對禮的解釋權。

當初林延潮與鄒元標的約禮約法的辯論也正是從此展開。林延潮,鄒元標一並認為,宰者,在古代就是禮司宰割之事,為諸侯掌祭祀之官,而宰相應當輔佐君王以明正天下之禮而治理天下。

只是鄒元標認為宰相者必須聽從清議輿論來施政,才能達到善治。鄒元標的意見,也就是東林書院一直以來的立場。這與林延潮不同。

話說回來經陳矩這么一提,林延潮這才意識到為什么自己任禮部尚書以來,一直被官員們說為事而無功,因為無論在海漕,還是在朝鮮兵事,都不是他的職責所在。

林延潮此舉不僅越俎代庖,而且引起了主管兵部的石星以及河漕官員的不滿。

而偏偏在最重要的立國本之事上,他沒有建樹,任禮部尚書近兩年來,沒有任何的推動。所以也就成了明朝官員最經常抨擊執政大臣的把柄『懼失上意』。

所以林延潮要挽回自己因海漕,征朝之事而日益下滑的名聲,必須在國本之事上有所補救,這才是他禮部尚書應該辦得事,否則就要背個屍位素餐的名聲了。

陳矩與林延潮匆匆一晤後,建議他爭立儲之功後,即是趕回宮里去了。

二人私下交往,自是不能耽擱太久。

林延潮見陳矩要走,當即道:「陳公公,林某有一事相求。」

陳矩聞言道:「能得大宗伯相求,此事必是重要,還請直言!」

林延潮道:「林某昔日在宮中有一好友名為高淮,之前因張鯨被逐出宮里去了南京。林某心底一直因此惴惴不安,聽聞他在南京過得不好,所以林某相求公公將他調回。」

陳矩見林延潮是一個念舊情的人,心底對他更添三分欣賞。

但是他卻是為難地道:「大宗伯都這么說了,陳某本不該拒絕,但宮里逐出的人一向難以召回。咱家也不好破這個規矩。」

林延潮道:「這一點林某不敢奢求,所以還請公公能否給他安排個輕松的差事。」

陳矩想了想道:「也行,臨清皇店那邊缺人代理,我可以安排他去打理?大宗伯以為如何?」

林延潮大喜道:「那就太好了,那么我就讓高淮托一個與公公相熟的中人,再送幾樣古玩。」

陳矩聞言一笑,心底暗贊林延潮行事周密,於是點點頭。

當即陳矩與林延潮作別。

萬歷二十一年。

正月頭幾日,京城里下一場瑞雪。

王錫爵回朝後,天子十分滿意,當即下詔升王錫爵為文華殿大學士,次輔趙志皋也升為文淵閣大學士。

而王錫爵以在家事親,無功於朝廷不敢接受,辭去文華殿大學士,仍任武英殿大學士。

不過趙志皋得以升任文淵閣大學士。

6光祖,張位二人則是不動。

文淵閣的走廊里,王錫爵正負手賞著這雪景。

在此雪景之下,王錫爵身著一品大員所著的大紅蟒衣,外罩天子欽賜的麒麟褙子,任由北風吹拂著三尺長須,好一派雍容華貴的宰相氣度。

王錫爵賞雪之時聽得金水橋對面傳來腳步聲,一名身著緋袍的官員踏雪行來,對方左右還跟著兩位侍從。

看清這位官員的面容後,王錫爵不由微微一笑。

此人正是王錫爵的好友,當今吏部左侍郎羅萬化。

羅萬化來到閣前向王錫爵笑著問道:「元輔,何故沉吟在此?」

王錫爵笑了笑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啊!」

說完二人同是大笑。

「勞相爺掛念,真是折煞羅某了。」

王錫爵笑道:「去年我在鄉侍母於膝下,偶有一日出外,聽得路邊有鳥在鳴,突想起當年你我給先帝講書後路經內苑,你聽得有黃鶯在鳴是當即賦詩一。」

「令啟朱明景物華,新聲巧囀上林花。全枝借得晴初試,喬木遷來韻轉賒。靜里調簧隨玉輦,陰中分綠上窗紗。聖朝會見和鸞鳳,小鳥緡蠻詎足誇。」

「這詩膾炙人口,當時我在左右同鄉面前道出,無人不為之喝彩。」

羅萬化聞言笑著搖了搖頭道:「那是多少年的事了,元輔,你我現在都老了。」

王錫爵撫須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可是不服老的。好了,咱們到值房里說話。」

當即二人進了值房里,閣吏立即就點起了炭盆。

王錫爵,羅萬化二人一起伸出手在炭盆前暖手。

王錫爵的手暖得差不多了:「以往建儲之事,壞就壞在一個急字上,就如這暖手吧,近了燙,遠了冷,所以此事當緩緩圖之。」

羅萬化問道:「如何緩緩圖之?」

王錫爵道:「之前工部主事張有德上疏言皇長子出閣讀書的事,惹動天怒,此為前車之鑒,眼下再提出閣讀書已不合適。之前面聖之時,陛下提出三王並封之策,我以為可以先同意,但必須讓太子認皇後為嫡子,然後再謀冊立。如此緩個一二年,大事可定矣。」

羅萬化想了想道:「此事全仰仗於聖上與元輔之默契,朝臣們怕會反對。」

王錫爵道:「這冊封之事決於禮部……」

「大宗伯林侯官?此人可使不好相易與的。」

王錫爵淡淡地道:「此人雖不是小人,但政見與我不和,他在禮部怕是很難與我相安。他的事我回京時與三輔6平湖已是商量過了。」

「他主張調林延潮出京取代宋仁和為備倭經略。我以為此策可行,一來宋仁和威望不足,經略更重於疆臣,非二品大員不足以坐鎮。二來林侯官不是主張封貢的事,這倭寇敗去之後就要和談,由他去倒是一個恰當人選。」

羅萬化點點頭道:「這倒是一個不錯的法子,只是元輔何以料定倭寇必退。」

王錫爵道:「這是大司馬與吾擔保的,就在數日之前,提督總兵官李如松已率大軍渡江,直指平壤,開城,王京。只要三都一復,朝鮮之事可定。就算不能建功,大軍只有五十日的糧秣,也不可久戰。」

羅萬化道:「原來如此,那么調林侯官入朝之事,什么時候可以動議?」

王錫爵道:「就在十日之內,林侯官到時一走,你的擔子就要重了。」

羅萬化明白王錫爵言下之意:「元輔莫非是要我接替禮部尚書?」

吏部左侍郎雖是三品,但論權勢禮部尚書卻大不如吏部侍郎。所以吏部左侍郎到禮部尚書明為升遷,但其實只是平遷,甚至有時候還不如。

至於什么時候不如呢?就是現在這樣的場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