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零二章 元輔,請留步(1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2718 字 2020-12-19

乾清宮宮門之外,宮中權勢最重的三位太監張誠,田義,陳矩正攏著袖子站在宮殿的屋檐下,眺望著遠處的重重宮牆。

在三位大面前,服侍乾清宮的大小太監們都是垂頭躬身,時刻保持著緊張和全神貫注,既不敢錯過對方的任何指令,也不敢將目光落在三位大的身上。

而對於三位大而言,此刻關心的卻不是這個。

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田義抖了抖袖子對其他二人道:「宗主爺,陳公公可曾現,自王老先生入閣拜相後,皇上對咱們仨人可是比往日疏遠了許多。」

張誠,陳矩聞言臉上都是露出異樣的神色。

張誠道:「我記得世廟時,大學士張永嘉有一句話勸說天子要宣德流化,必自近始,近必從自內閣始。咱們司禮監與內閣都是皇上的眼前人,如此看來天子信任王老先生又有什么不是呢?陳公公以為呢?」

陳矩垂下頭淡淡地道:「咱家只知道祖宗家法里有一條,內閣大學士職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皇上事事找王老先生商量也正和於規范啊!」

張誠笑著道:「說得極是,不過陳公公近來事必稱『祖宗家法』,說話也是越來越謹慎了。」

陳矩對此笑了笑,不置可否。

田義則道:「宗祖爺,既然說到世廟在時的事,那么當年世廟時宮內宮外一切都大事都委托於內閣來辦,所以很少聽說名聲赫赫的先監。」

張誠笑著道:「水至清則無魚,那如此不是很好。」

說到這里,張誠頓了頓道:「既是說起了世廟,咱家突然記起來一件事,昨日三輔6平湖給皇上上疏,看起來不過請安折子,但奏章里卻說了一件事,提及世廟時一段故事。」

「當年世廟賜印給內閣大學士楊一清曾言,今日賜給愛卿銀圖書二枚,凡有講學政事問於卿者,卿用『耆德忠正』印封的密疏來答朕。或朝政有差,忠言未納,用舍倒置,諸凡利於小民,關於朕德及政事之缺者,以『繩愆糾違』印封的密疏來提醒朕,使朕免於過失。』」於此事不知兩位怎么看?「

田義輕哼一聲道:「還有如何?當然是6平湖想要向皇上討銀印以密疏言事。」

張誠道:「世廟時幾乎賜予每位閣臣銀印,許其密疏言事,到了本朝以後唯有輔方才賜銀印,也就是允許輔一人以密疏言事啊。6平湖怎么如此自負,也敢討要銀印以密疏言事?想起來此事怕王老先生不知道吧。」

陳矩道:「之前王老先生沒有回朝,趙蘭溪為輔,天子賜其銀印以密疏言事,眼下王老先生回朝,內閣里就有兩位大學士有銀印可以言事,這6平湖身為三輔向天子討要銀印,效仿嘉靖朝的故事,也是合情合理啊。」

張誠道:「可是陳公公,嘉靖年間,閣臣之間以密疏相互攻訐的事大家都忘了嗎?張永嘉,嚴分宜都曾借密疏攻訐同僚。」

田義,陳矩聞言都是面色一凜,他們都想起一件事來。據說當年嘉靖並沒有處死夏言的意思,但當時山西有山崩,嘉靖大驚。於是嚴嵩秘授陶仲文對天子進言,山崩應在聖躬,當年楚昭王重病,周太史勸說楚昭王說你要想除去此病,就必須讓將相替之。

然後嚴嵩又在密疏里向天子舉例漢朝時出現災異,必定要賜死三公,以應天變,就如同當年漢成帝賜死宰相翟方進之一般。

於是嘉靖聽信了嚴嵩的話,就將夏言處死。在這之中密疏就有起了極大作用。

嘉靖後,內閣斗爭也是十分激烈,但閣臣們都保持一定默契,就是除了輔不輕易以密疏言事。但也有例外,比如隆慶朝的時候,有一位閣臣私下上了密疏,結果被當時牛逼哄哄的輔高拱知道了,高拱是狠狠臭罵了一頓。

張誠道:「這趙閣老不言事,是個悶葫蘆,但6平湖就難說了。若是將來內閣中6平湖可以銀印密疏言事,你們說恐怕以後就要多事了吧。」

田義笑了笑道:「那也是幾位閣老該頭疼的。」

但見陳矩卻正色道:「此言差矣,密疏不經通政司,不需內閣票擬,不用咱們司禮監批紅,隨便什么官員都可以向天子進言,這樣的大臣一多,以後祖宗的規矩怎么辦?」

田義一聽說的對,自從天子取消朝議,與大臣面談後,司禮監就是天子與大臣們之間的通道。一旦有人可以繞過這個通道,那么司禮監以後還有什么用,這是權柄大事半分也是讓不得的。

張誠贊許地看了陳矩一眼然後道:「咱家正是這個意思。這個先例不可開,否則以後哪有人將咱們司禮監放在眼底,6平湖就算有皇太後給他撐腰壯膽,他也不當這么辦啊!」

田義道:「我看此事怕還是要找王老先生伸張,但他現在估摸著愁著如何對付林侯官,一時候放不開手來對付6平湖吧!」

陳矩道:「天下之人,人人皆知,焚詔之事最傷的還是王老先生的顏面。只要林侯官不除,他就沒辦法放手來對付6平湖,所以這一次召見,王老先生看來是要算總帳了!」

張誠道:「若是王老先生與林侯官斗下去,就算罷了林侯官的官,那么也是與百官結了仇。到時候6平湖登高一呼,王老先生這相位就不保了。」

「那還能怎么辦,能替王老先生與林侯官說和不成?」田義悠然道:「聽聞王老先生是反對海漕之事的,要是林侯官一除,到時候……」

陳矩,張誠都聽說田義下半句的意思,到時候海漕一廢,他們每年都要少了梅家上萬兩銀子的孝敬了。

田義說完,張誠,陳矩都對望一眼。

突然景陽宮的鍾聲響起,張誠問道:「這都是什么時辰了?林侯官進去多久了?」

陳矩道:「差不多半個時辰了。」

張誠看了一眼天色不由道:「都這么久了,還沒半點消息,也不知談得如何?」

二人正說話之間,一名小火者匆匆從外趕來向張誠耳語幾句。

田義,陳矩但見張誠臉色一變,當即從口里罵道:「真是一幫祖宗,這些鳥言官又在鬧事了!」

而半個時辰前,乾清宮里氣氛是一片肅然。

但見天子一言一句間都帶著興師問罪之勢。

此刻林延潮跪拜在地,若是王錫爵不開腔,他唯有暫且認個錯,然後再圖謀巧言狡辯,但是林延潮卻沒有這個擔心。

但聽著王錫爵開口接話道:「回稟陛下,此事責……責不在禮部。」

林延潮聞言知道下面不必自己說話了,完全看王錫爵怎么說了。

王錫爵聲音聽起來有些沙啞:「當初老臣在內閣奉諭,初時聖旨上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之語,以為國本之事已定,心底實是無比歡喜。後來聞之禮部焚詔之事,老臣一開始也是盛怒,心想禮臣為何如此不識大體。但後來禮部部臣科臣一並到臣之寓盛稱,元子封王,從來無此事體,三王並冊,名分如何能辨?並責臣蒙恩如此,萬里入朝,將陛下心底所贊成之事反而弄巧成拙,令百官生疑。將來萬世誤國之罪皆歸於臣。」

「老臣聞此深感惶恐,心想本來宗祧大計,不欲居名,故而事先不曾與幾位閣臣相商此事,也沒有將聖諭告之任何人,但如此物議洶洶,老臣也不由反思再三。三王並封,老臣竊以為雖合乎天理人情,但已令滿朝大臣疑有二東宮之說,反而不美。歷朝儲位嫡出無幾,即陛下十齡正位,亦未嘗言待嫡也,今不法近事而援引祖訓,這都是大臣們不明白的地方。」

「故而唯有杜絕百官們的猜忌,老臣唯有請皇上收回成命。」

林延潮聽了王錫爵之言笑了笑。

而天子道:「三王並封之事,激起百官如此物議,朕也沒有想到,但是禮臣林延潮深受皇恩,卻違聖命,總而言之這焚燒聖旨必須重處!」

林延潮聽天子雖說重處,但口吻卻沒有那么嚴厲。

王錫爵道:「回稟陛下,老臣這一次入朝,本望為皇上處畫家事,調停眾口,以報皇恩之萬一。但此事一起,臣處置倉皇失措,奉行欠妥,以至於廷臣們紛紛進言,禮臣焚詔,以至於上干威怒,說起來這一切都是臣的過失,而不關他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