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乘舟夢日月(1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4518 字 2020-12-19

免職重推的詔令下後。

天子下詔嚴斥,以會推七人中有吏部尚書與左都御史為由,指責吏部「顯屬狥私」,將顧憲成貶官外調。

先是吏部尚書陳有年上疏為顧憲成求情,隨後戶科右給事中盧明諏,兵◇零零看書網◆科右給事中逯中立、禮部郎中何喬遠又分別上疏援救顧憲成。

顧憲成也上疏自辯……吏部銓曹也,非其人不可居於重地,既居於重地不可疑其人。即以專權結黨為嫌,畏縮阻消,自救不暇,則銓曹之輕自臣而始,此臣之罪也。

但是顧憲成上疏及同僚相救,反更被天子視為結黨營私,將顧憲成除籍為民,並在詔書上添了一句『永不錄用』。

吏部尚書火房。

陳有年坐在堂上與周師爺喝酒。

周師爺見陳有年臉上滿是郁郁,不由寬慰道:「東翁,顧叔時之去,也是他自己之故。你不必太介懷了。」

陳有年搖了搖頭道:「顧叔時之才可稱一時……可惜心胸不能容物。」

「老爺,何出此言呢?」

陳有年道:「你可知道革職旨意到時,顧叔時對左右同僚笑稱,廟堂之上寸許轉緩之功千難萬難,怎么及得水間林下一句講學之效,他此去將效仿林侯官回東林書院講學了。」

「哦?顧叔時竟說這話?」

陳有年點點頭道:「是啊,顧叔時之言乃誅心之言,自己被斥罷了還要扯上林侯官。非要二人一個都回不到朝堂上嗎?」

周師爺道:「這或許就是瑜亮之爭吧!沒有林侯官,以顧叔時之才望,可謂天下士林之領袖,但有林侯官在,他只能屈居次席吧!」

陳有年笑了笑,一口酒仰頭呡下。

「周兄,你我相知三十年,從當年老夫任刑部主事時,你就跟在我身邊。很多事你都能替我拿主意,而且拿得很好。這一次你還要幫我,替我想一想如何擬定閣臣,既不違上意,也不負百官!」

面對陳有年如此信任,周師爺有些感動:「老爺,如此我就大膽做主了,現在文選司郎中空缺,陛下的意思是要東翁一人主張。」

「從聖意來看,外臣不能選,致仕大臣不能選,那么可以推升的大臣也就那么多了,下面數過去,不是資歷不足,就是威望不夠,如此下去怕是要濫竽充數了。」

陳有年點點頭,又是一口酒道:「昔日吏部重推,本朝雖有非翰林不入內閣之說,但是畢竟未列成文。但這一道旨意後,吏部堪任官員怕是連推選外臣也不得了,吏部權輕自此而始了。以後未揣摩聖意廷推,就有結黨之嫌,又要我吏部尚書何用?」

周師爺連忙道:「東翁,萬萬不可這么說啊。」

「還是那句話,你替我拿主意。」

周師爺站起身捏須踱步一陣,然後走到書案邊拿起筆在紙上寫了一個名字,然後遞給陳有年道:「老爺,這一次廷推,你將此人列入如何?」

陳有年看了微微變色道:「東翁,此人?」

周師爺問:「東翁,他不是翰林出身嗎?還是當今禮部尚書。」

陳有年道:「不妥,顧叔時極力反對此人入選,若是我將他名字列入,恐怕會背負上一個阿上的名聲,從此以後抬不起頭來。」

周師爺笑著道:「那就再加上一個名字。」

周師爺又在紙條上添了一個名字。

「東翁,此人也是翰林出身,也曾任過禮部尚書啊。」

陳有年容色稍稍舒緩,但仍是遲疑著道:「可是……陛下先前的旨意是,凡致仕官員不可與推啊!」

周師爺笑道:「陛下指得是王山陰,他是致仕閣臣,故是添補閣臣而非起用閣臣,這致仕閣臣不與推,而並非致仕官員不與推。至於此人是致仕,但卻並未出任過閣臣,又有何不可?」

陳有年沉吟了片刻,然後道:「話雖是如此,原先與顧叔時商議時也是意屬於他,怎奈顧叔時執意反對,但今時不同往日萬一再引得聖怒……」

周師爺笑了笑道:「東翁方才不還是惱吏部之權被侵奪一事,所以必須這二人一並與推,前者是王太倉舉薦的,後者則……則是出自天下公論!至於如何選則在於陛下!」

陳有年笑了笑道:「說得好,無論是誰入閣,這份人情本部都是可以用一輩子!」

周師爺略一沉思道:「還是東翁考慮周全,不僅是人情,如此士林公論也會站在老爺這邊的!」

五日後闕左門重推閣臣。

這一日天公不作美,陰霾密布。

山東,河南大水,鬧了洪災。這大旱之後,又遇洪水,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兩省百姓日子過得極苦。

南方也不太平,王自簡在南直隸舉眾起義。

現在眾官員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議論,河南,山東老百姓受災,南方農民的起義,一時都上不了官員們議論的台面。

百姓受災,農民起義對於朝臣而言已是家常便飯,此事常有,而廷推宰相而不常有。

林材,蕭良有仍是在無人注意的地方聊天說話。

「眾朝臣都是對皇上打回之前廷推重議有所微詞,而對河南大水,南方的民亂卻無人關心,朝廷至此……」蕭良有搖了搖頭。

林材經歷這么多事,心境早是不同:「宰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牽涉多少朝臣們榮華富貴,怎可視之等閑。至於百姓們……又有誰能,誰敢替他們說話?」

正說話之間,眾人看去但見禮部尚書羅萬化身著大紅緋袍與一眾官員抵至,此人前呼後擁聲勢不小。

清流官員看見羅萬化前來,都是一副避之不及的樣子。

他們以往有多厭惡王錫爵,今日就有多厭惡羅萬化,不過誰都明白作為現任禮部尚書羅萬化,手底下自有些門生故吏作為他的班底,你不去逢迎,自有人去逢迎。

而且在廷推閣臣之事上,禮部尚書向來是儲相第一人選,故而上一次顧憲成千方百計也要將羅萬化排斥在吏部推舉之外。

羅萬化站定之後,與簇擁的官員們談笑風生,極為引人注目。這一次廷推,朝堂上下也有不少人意屬於他。從他自信從容的笑意來看,似胸有成竹。

蕭良有,林材對於羅萬化沒有好感,但也沒有惡感。

盡管清流對王錫爵,羅萬化多有批評,但他們明白當政之人誰無人說?在台下說得如何如何天花亂墜,動則指責執政來博取輿論支持,其實換了他們上台又有多少斤兩。

這時候天色愈陰沉,眼見馬上就要下一場傾盆大雨。若是在這樣下去,怕是廷推未半,眾官員們都要淋成落湯雞了。

正在細想之際,吏部尚書陳有年話……廷推開始。

似也覺得天氣不好,馬上就要下雨的緣故,吏部也縮短了很多走流程的步驟。

堪任薄也不了,至於堪任官員的名單,由吏部左侍郎趙參魯一一將官員們履歷姓名念過。

先任禮部尚書林延潮……

聽到這個名字,林材,蕭良有神情都是一松,眼底充滿的希望。不過林延潮只是吏部所提的九名堪任官員中的一人,竟也是其中一人。

萬歷二十二年這一日的廷推,林延潮的名字第一次進入了閣臣的堪任之列。

這個時候,天色卻依然陰沉,望之壓抑異常。

但見趙參魯繼續言道:「現任禮部尚書羅萬化……」

話音剛落,這時候卻見一名官員走上了闕左門下台階。

出此變化,眾人都是一驚,是誰如此失儀。待看對方,不是別人而是禮部尚書羅萬化。

羅萬化並非小臣,絕不會貿然行此越矩行為。

「少宰打攪了!」羅萬化向趙參魯一揖。

趙參魯連忙還禮,他看了一旁陳有年一眼,然後道:「大宗伯,有什么事可否容後再說?」

但見羅萬化道:「少宰,羅某要退出這一次廷推!」

「大宗伯此言何意?」

陳有年,趙參魯等吏部大臣身子微動。

羅萬化從容地笑了笑,環顧左右朗聲道:「羅某要退出此次推升!」

闕左門下眾官員們都聽清了羅萬化之言,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

蕭良有吃驚之後,看向台階之上的羅萬化。

身為狀元,羅萬化可謂一表人才,但多少年不附權勢,一直被打壓,他的氣度可以用清傲孤高以形容。

「愧對諸公!」羅萬化環揖後,大步離去。

眾官員們看著他孤傲不群的背影,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羅萬化是隆慶二年狀元,是次輔趙志皋的同年。

時與羅萬化同科考取的陶堰人陶千變也是俊才。羅萬化被欽點第一名後,時人笑稱:「千變不及萬化。」

張居正為輔時,羅萬化多次不賣他的面子,其家仆游七請羅萬化作記,被羅萬化怒斥。

羅萬化為科考官,張居正令其婉轉通融於他的兒子,被羅萬化拒絕。

故張居正在位十年,羅萬化一直不能升官。

天子不設儲位,又是羅萬化上疏直言,後貶至南京。

榮華富貴,有人畢生求而不得,有人卻視之如敝履!

羅萬化走後,不少原先反對他的朝臣們反是對著他遠去的背影長長一揖。

蕭良有,林材也默然一揖。

但也有人認為羅萬化是任性之舉,就因為顧憲成之前廷推閣臣時沒有將他列名其中,所以他才惱怒擺出不屑一顧的樣子,在這一次廷議中負氣而去。

事隔多年後,有人記起此事,稱羅萬化是為了避讓某人,成就其位。

但無論如何說,羅萬化辭官歸里後就此事沒有作一字解釋。

羅萬化走後,闕左門繼續廷推。

紫禁城上的天空,風雲變化,轉眼間暴雨降至!

「現在僅余八名堪任官,諸公只需推舉兩位,在他們名下作『正』,『陪』二字。」陳有年看了一眼天色後,開口言道。

漕河上,大雨。

水驛之內,驛丞迎來了林延潮一行。

驛丞在這條驛路見過不少致仕官員,或者授官的入京官員。

但似乎林延潮如此年輕就致仕的二品大員,還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個。

驛丞辦事很是穩妥,雖是外面下著大雨,但他依然是讓驛卒給林延潮一家人安排了干凈的驛舍,還吩咐驛卒給林延潮端來熱騰騰的飯食。

而方才大雨時,林延潮雖在船上,但下船時鞋不小心踩到泥有些臟了。

驛丞看見後立即給林延潮換上一套新鞋襪,同時命幾個懂眼色的老驛卒服侍,端來洗腳的熱水。

林延潮見此也是領情,脫去了鞋襪,雙腳浸在熱水里。

林延潮但覺渾身通泰,此中滋味難以形容,這一刻旅途的疲乏盡數消散去。

「大宗伯,這水可還行?」

「行,」林延潮點頭,然後雙腳在盆里搓了搓,雙手則按在挽起的褲腿上,「驛丞辦事很周到。」

「不敢當,大宗伯謬贊了,服侍您老人家是份內之事。」

看著滿頭白的驛丞稱自己老人家三字,林延潮笑了笑道:「驛丞在此一任多久了?」

「三十七年了。」

「哦?為何遲遲不得升遷?」

驛丞苦笑道:「回稟大宗伯,幾任縣太爺都覺得卑職在本縣驛站辦差甚好,不讓他任。」

林延潮不由失笑,點了點頭道:「原來如此,驛丞請坐下說話。」

「卑職不敢……卑職謝大宗伯賜坐。」

林延潮與驛丞閑聊,這邊驛卒給林延潮端來一盆鹵水羊蹄,二人就著酒邊喝邊聊。

驛丞覺得林延潮沒什么架子,慢慢地話也多了。

「這么說去年大旱沒有收成,本縣百姓只能靠番薯為生計!如此說來真是苦了老百姓。」林延潮嘆息道,「驛丞有什么話不妨直言?不要放在肚子里。」

驛丞心想,此人雖年輕,卻憂國憂民,關心民間疾苦,著實是真正的好官。

於是驛丞鼓起勇氣問道:「敝縣看來百姓窮困潦倒,許多人一生溫飽不得,似還不如嘉靖時候。卑職斗膽敢問大宗伯一句,這天下難治乎?」

林延潮看著驛丞笑了笑,拿起羊棒骨道:「驛丞,你看這天下就如這羊骨好肉早都給啃去了,剩下難啃,筋頭巴腦的肉也不多了,下面要想再找肉吃只能敲開骨頭了,這也是為何天下越來越難治的道理!」

驛丞道:「這有何難,拿個棒槌敲開來吃!」

林延潮笑道:「正是這個道理,當浮一大白!」

同飲一大杯酒,林延潮與驛丞同時大笑。

說完林延潮看向驛舍之外,但見外頭暴雨如注,雨聲轟鳴。

驛舍外懸掛的暖黃燈籠在暴雨中搖晃不定。

百里之外,雨水亦落在紫禁城宮內的庭院,宮牆巍峨。

走廊上天子正看著庭院這場大雨。

張誠,田義,陳矩都捧著奏章站在天子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