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羅晟公益基金】(1 / 2)

午宴地點在市中心最好的一家高檔酒店進行,市教育局的領導、以及本地的企業家現在都已經到場了,各自坐在現場的桌席上。

此外,羅晟也特定請來了鄉下的幾位教師到場。

對於在場的本地企業家來說,此次前來捧場不是羅晟的榮幸,而是他們的榮幸,哪怕是來打個醬油都好,也是一種資本啊。

秦微木和蘇婭黎以及其它的「羅晟公益基金」的員工坐在一張桌席上,隨著午餐會正式進行,羅晟在一陣掌聲中登上了現場的一個簡約的舞台上。

「感謝谷封的企業家以及市教育局的領導前來捧場,先祝賀大家新春快樂。」羅晟簡單的開場之後便迅切入正題。

「今天的這場午餐會是以『羅晟公益基金』的名義起的,我們成立這個公益基金有段時間了,網傳是慈善基金,不完全正確,應該慈善教育公益事業,『羅晟公益基金』成立的目的是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確切的來說是鄉村教育,我們把資源向農村傾斜,向最薄弱的教育環境傾斜,至於達的教育地區也用不著我們,本來就不缺資源。」

在場的本地企業家們聽到這話頓時倍感蛋疼,合著這次請大家來吃頓飯,怎么看待會兒是要捐款的節奏?

台上的羅晟有條不紊的說道:

「這幾天我正好下鄉探親,也親自深入鄉下的學校調查了一下,讓我意識到扶持落後地區的鄉村教育事業就是我要做的公益事業,這不是建造一個學校就能解決問題的,這里面涉及到了一系列的配套設施,良好的寄宿環境、生活、老師的配套,課外活動的設置,心里的關懷。」

「所以我想,扶持鄉村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必須經過導向、效率的導向、公平的導向、把資源用在刀刃上,我要有效率,我實希望錢花的少一點,事情辦的多一點,要滿足孩子們和學校的基本需求。」

「我們千萬不能把寄宿學校變成貴族學校,寄宿學校是讓學生們享受學習的樂趣,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享受奢華的生活。我現有些地方的公益學校是越建越好,這個就是典型的建出了貴族學校,反而得到負面效果。」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給農村的留守兒童,給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一個公平的教育機會,我難以想象農村里面幾個學生、幾個老師能夠提供多少優質的師資力量。在城市里面,教以學校為主,育以家庭為主,但是在農村今天的問題就越突出了,學校既做不到教,因為規模太小,家庭也做不到育,因為父母不在身邊。」

幾位被羅晟請來了的鄉村教師聽到他的言講演深感認同,現在的情況基本跟他話說的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看來富是真的親自到實地去考察過來才會有這番言論。

幾位鄉村教師仿佛看到了新的曙光一般。

這時,羅晟自問自答式的說道:「可能有的企業家會說,我們當年都是鄉村教育走出來的!當年?今天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了,當年剛剛恢復高考的時候,內地最好的教育資源就在鄉村,下鄉的知青、老師都是農村的,後來高考越來越好,優秀的師資力量都流入了城市。」

「我就拿自身的例子距離,我父親原本是鄉下教書的,現在已經在市里中學教書了。所以現在的農村教育已經不是你想象的當年的教育,已經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去看看鄉村的情況,很多都是孤寡老人帶著孩子,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他們沒有所謂的家庭的溫暖。」

「鄉村教育問題比大家想象的要多得多,所以我想,鄉村學校應該是家校合一,既要教的好,還得育人,所以生活老師的培訓要擔當起父母的角色,要給孩子以愛,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這一套在美國、在歐洲在很多寄宿學校已經是非常好的系統,就包括今天內地的一些寄宿制學校也有很多經驗可循。」

說到這里,羅晟拿了杯水喝了一大杯潤潤嗓子,他全程都是脫稿演講,這一點在場的人無不佩服。

羅晟放下杯子然後說道:

「建一個學校、建一棟宿舍是容易的,但把這套體系建立起來卻不容易,這才是我們對鄉村地區家教合一的關鍵點。還要考慮到孩子們的營養、各種各樣豐富的課外活動,拓展孩子們的視野。」

「你們知道這次我回鄉下探親和鄉親們聊一些家長里短,他們說最怕孩子回家跟著爺爺奶奶,因為爺爺奶奶們管不了那么多功課,等同於放野馬式的到處跑,上學路上又一兩個小時,問題真的挺大的。」

「所以我認為,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投資最薄弱的環節才是我們『羅晟公益基金』應該做的事情,寄宿制學校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家企業能做起來的,而是需要整合各地的資源,在這里我非常感謝大家踴躍提建議,『羅晟公益金』也在探索過程中,但是我最希望的是在鄉村寄宿制學校建立的過程中,各地企業家能力所能及地給自己的家鄉做點事情。」

「比方說你是哪里人就專注那個地區,或者你出來的那個鄉村、縣城、當地市區,沒必要非做到外地去不可,自己家鄉做完了可以做到外地去,每個人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事情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你的個人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每個企業家都想為社會做點什么,我們大家整合在一起,就會做得更好。」

「你不一定非要建造一所學校,為這個學校提供一輛校車、一批教學資料、校服都會生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在想,接下來通過今天的午餐會我們大家一起力,如果大家有興趣,請跟我們的『羅晟公益基金』秘書處聯系,我們會把這個標准、把大家的經驗進行相互分享,同時鼓勵大家各自出力,為自己的家鄉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