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空頭黯然離場,大獲全勝(1.2萬多字超大章節)】(2 / 2)

……

星箭國際研實驗大樓。

今天是春節,但劉建偉團隊依舊在工作,在他們的眼里除了極少數的休息日,每天都是工作日。

科研學術幾乎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能取得成功過的突破除了天賦之外,這種夜以繼日的奮斗在第一線也有著莫大的關系。

羅晟今天也來到了這里,此刻正於劉建偉在實驗室里。

兩人正站在一個實驗台旁邊,上面放著一個透明的封閉隔離管,內部放置著的就是劉建偉團隊的最新成果,一段制造長達半米的碳纖維納米管新材料。

「半米長的管子已經打破了世界紀錄,劉教授你們的進展比我想象中的要快很多,不過我們需要的長度是至少三萬六千公里的管子,有什么辦法能夠在未來造出這種長度的管子?」羅晟盯著里面的碳纖維納米管說道:「劉教授,你倒不必有壓力,我的意思是至少有個理論可行的方向。」

聞言,劉建偉沒有多想便坦言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個我也不是沒有想過,我認為只有納米機器人技術得到突破才有能擔此重任,其它都不行。」

羅晟:「納米機器人?納米科技的突破可一點也不比新材料容易,甚至更難。」

劉建偉點頭道:「沒錯。納米機器人,這種病毒級別大小、用分子制造出來的機器人,碳纖維納米管是由六邊形的碳原子結構組成,而納米機器人很小,能在微觀層面構建這種結構。只要碳材料足夠,納米機器人就能造出幾萬千米長的碳纖維納米管,在理論上是絕對可行的,效率也飛快。」

羅晟不由得環抱雙臂默默的點點頭,納米技術如果能夠得到長足突破並應用,不僅僅能為新材料的應用帶來革命性的突破,醫療臨床應用也有著無窮的想象空間。

或許,打造太空天梯最大的意義不是深空探索,反而是以此為契機點亮人類的各種前沿科技,畢竟太空天梯需要的技術太多太多了,其衍生技術用於其他領域也是無與倫比的。

劉建偉看向羅晟:「羅先生,前年哈工大的一個科學團隊已經做出了6oo納米大小的機器人,相信在未來,更加智能化、小型化的納米機器人很快就到來,但就目前的技術展度來看,我們可能還要等待很多年,十到十五年甚至更久。」

聽到這話,羅晟敏銳的察覺的到了對方這句話的一些潛台詞,旋即好奇的問道:「哦?劉教授你認識哈工大的這個科學團隊嗎?」

「這個科學團隊的帶頭人是我認識幾十年的老友,他在納米技術領域的專業程度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是屈一指的權威專家……」劉建偉點頭笑道,字里行間都對其表現出了倍加推崇。

羅晟何許人也?

心里稍加思索就瞬間明白了這位教授的心里想法,劉建偉加入星箭國際有半年多的時間了,羅晟雖然跟他相處的時間不算多,但也對其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工作之外的事情,是一位不好意思直接開口的人。

羅晟相信,如果不是因為和工作有關,他甚至都不會提及這個老友,這位新材料學專家在人情世故方面有點不大擅長,畢竟人家的心思都醉心於學術研究去了。

「劉教授,你能不能幫我一個忙,寫一封信給你的這位老伙計,我想把他和他的團隊從哈工大請到星箭國際來。」羅晟結束心中考量便直接問道。

果然,劉建偉一聽這話眼前一亮,毫不猶豫的點頭:「沒問題,我肯定全力以赴協助你把他挖過來。」

真直接,哈工大的校領導聽了多半鼻子得氣歪。

羅晟也是露出了坦誠的笑容,心里也不禁感慨的又一次想到了阿西莫夫《銀河帝國》里面的那句名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們之所以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員,或許只因為他們慣於處理彈性較少的自然現象,而不懂得如何應付善變的人心。

劉建偉之所以總是申請不到研經費,或許也和他「耿直」的一面有著很大的關系,某種意義上來講,羅晟成為了他的伯樂,他這樣的人確實需要羅晟這樣的人去支持才能更快的取得科研成就。

……

下午,羅晟邀請劉建偉來到了科技綜合體大廈。

雖然不知道年輕的金主是何用意,但他還是暫時放下了手頭的工作應邀來了,雖然「耿直」了點但也不完全是情商為負數的憨憨科學家。

「劉教授,今天把你請來是想給你看看一個東西。」

羅晟正領著劉建偉前往大廈內部的環形大廳,後者也頗為好奇,當兩人進入了一空曠的封閉環形大廳,劉建偉看到眼前的畫面時也不由得當場一愣。

「這是……」

大廳的中間是一個巨大的模型,這處大廳的高度也達到了三十多米。

「這是我耗時三個月且經過算嚴密計算打造的太空天梯等比例模型。」羅晟望著眼前懸吊著的完整模型,旋即偏頭看向劉教授笑道:「特大件的手辦,也就秦皇能比得過我了。」

此時此刻,劉建偉壓根不知道手辦和秦皇是什么梗,他一言不的向前走去,抬頭仰望著眼前的模型仔細端詳著,嘴巴也是下意識的微張著。

看到這個模型之後,劉建偉更加確信羅晟是真的想要打造一個太空天梯出來,而不是隨便說說,盡管這是個世紀大工程。

太高了,最高處達到了三十多米。

只能說有錢就是任性。

「劉教授,這邊請。」

羅晟旋即帶著他來到了旁邊的一個升降梯,能夠抵達不同高度,而不同高度處也有走廊,這樣就可以在不同高度直觀的平視這個特大號的手辦了。

「繩索的問題至少有劉教授你的團隊在負責,而且進展頗為喜人,並且也有了一個理論上可行的解決方案,但太空天梯的技術難點太多了,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這梯子的運行問題了。」羅晟望著頂部的空間站打開了話匣子。

劉建偉審視著這個精致無比、科幻感十足的大模型,不過片刻他也結束了沉默。

「在科幻作者亞瑟·克拉克筆下《天堂的噴泉》一書中有過太空天梯的描述,在沒通電之前用老式輪轂電梯的方式把人或貨物拉上太空,度很慢甚至要好幾天。」

羅晟笑道:「劉教授也看克拉克的作品?不錯,但現實中我們肯定不能用這種方式上太空,目前關於這梯子的驅動方式我已經有了兩個方案設想。」

劉建偉收回目光並落在羅晟身上,詫異的說道:「有方案了?」

羅晟示意他看向眼前數噸之重的模型:「第一個方案就是現在這個模型,就是給整個纜繩通電,給梯子加上輪子,讓輪子夾著纜繩,靠纜繩上的電直達太空軌道,這樣爬天梯的度就能和電力驅動的高鐵一樣快了。」

劉建宏旋即說出了心中的疑惑:「但是這太空纜繩可是長達幾萬千米啊,不管是從地面還是空間站的電都可能因為電阻而大量損耗,甚至直接斷電。」

羅晟點頭道:「沒錯,所以要保證太空天梯電力充沛,我們就需要往纜繩上加一層導材料,不過問題就在於常溫下的導體人類至今都沒搞定。」

打造太空天梯,不把前沿科技都給點亮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了。

這時,劉建宏想到了一個保守的辦法,指著模型上的幾個位置說道:「可不可以在天梯上掛幾個電機來維持電力?比如在大氣層內我們可以使用氦氣球、風扇電,在大氣層之外可以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之類的。」

聽到這樣的建議,羅晟只好默默的給劉建偉扣上一個「設計鬼才」的頭銜,看來教授還是搞新材料在行,別的真不敢恭維啊。

羅晟剛剛冒出這個想法不過片刻,劉建偉自顧自的搖頭否定了自己。

「不行不行,這個方法太蠢了,顯然會增加太空天梯的載重和建造難度,而且不利於穩定性和機動性。」

羅晟本來想這么說的,既然劉建偉已經說了也就略過了。

「另一種方案就是給天梯幾片太陽能電池,上天和下地的力量來自太空和地面的強激光束。這種辦法看起來過於科幻不靠譜,但已經有人實現了。2oo9年美國的『波束能量挑戰賽』中就有一個科學團隊用強激光把裝了太陽能電池板的升降機送到了九百米的高空。不過可惜的是度只有3.9米/秒。」

聞言,劉建偉思考片刻嘆道:「難,還是很難,在太空天梯的建設上,激光推進需要考慮幾萬千米的距離和激光散射的問題,而且度還不能太慢,那這種激光面板得造多大啊。」

羅晟笑道:「的確,不過技術總是會進步的嘛,我們也不是說明年就把這個梯子造出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後才有可能會考慮具體的實施計劃,至於當下我們要做的是技術積累沉淀。」

劉建偉:「那倒也是。」

羅晟再次看向模型:「纜繩和推進問題我們算是有一個未來可行的解決方案,只需要不斷專研下去解決技術痛點。不過打造太空天梯遠遠不止這些,接下來我們需要解決這梯子的空間站和選址問題……」

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里,羅晟和劉建偉在不同高度的環形廊道上步行觀摩,同時不斷的交流著。

太空天梯是一個在大多數情況下靜止在地面的設施,因此其頂端的空間站也是要相對固定。所以天梯的空間站位置必須要在地球同步靜止軌道上,也就是距離地表三萬六千公里的赤道上空。

此時此刻,兩人已經回到了地面,羅晟指著面前的一個地球儀對劉建偉說道:「赤道是距離地球同步軌道最近的區域,但問題是,目前僅有的兩個臨近赤道的射場還不屬於赤道國家。」

劉建偉默默的點頭,這原因也很簡單,赤道區域大部分是海洋,沒幾個赤道國家。

羅晟轉動了幾下地球儀繼續,「這僅有的幾個赤道國家,說句實在話,他們的經濟水平和技術都相當堪憂,簡單的說就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而我們現在的同步軌道的衛星是通過復雜的變軌到達赤道上空區域,這一過程非常耗能,這梯子本就是世紀工程,以現在人類航天技術的運載能力,傾國之力都造不出這個梯子。」

成本太高了。

羅晟點了點地球儀的赤道線示意對方並說道:「而直接從赤道射則能節省很多錢,基於這種情況,我們想要建立太空天梯,就必須要和赤道地區的國家展開合作了。」

「先在赤道上建一座航天射港,這個射港將會成為太空天梯的地面基站和交通樞紐,也能給所在國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價值,我相信沒有哪個國家會拒絕合作,相反會搶著競標。」

「不過只是赤道地區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滿足赤道區域和臨海兩大條件,也就是說要有達的水路交通提供國際運力,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以及當地穩定的政治局面,我滿地球找了個遍,也就只有巴西、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印尼4個國家可以擔此重任了。」

「如果選址是在拉美地區建設天梯的話,老美肯定是要求上車一起玩兒,而且這梯子即便建造好了八成也是和巴拿馬運河區一個結局,拉美地區於老美而言是他們的後花園,於我們而言是天涯海角。」

說到這里,羅晟果斷把位於拉美地區的巴西、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三個國家劃掉。

「所以天梯的選址就只能在印尼了,水路交通也非常不錯,旁邊不遠就是馬六甲海峽,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如果是在這里,投資的國家可能就有東盟亞洲等國家,不過投資最多的肯定是我國,至於這梯子和射港的主權問題,印尼也不用擔心。」

羅晟把手從地球儀上收回來,環抱雙臂盯著印尼所在地圖說道:「總之,在建設天梯之前,我們需要先在赤道地面建立一個基站和航天射港,有了航天港,作為天梯基礎的同步軌道空間站才能具備建設條件。」

劉建偉現在是言少而聆聽多,他看得出來羅晟對這個世紀工程是非常上心的,字里行間都有著清晰的步驟規劃。

「在解決了地面基站選址和梯子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是為空間站的建設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了。」

不一會兒,兩人來到了二十二米高的環形廊道上,羅晟望著前方的模型比劃著說道:「梯子的纜繩會受到兩個力,一個在同步軌道以下來自地球的地心引力,一個來自同步軌道之上的太空離心力,所以我們要建設兩個空間站。」

劉建偉點點頭,他眼前的這個模型就有兩個空間站。

羅晟繼續說道:「這個兩個空間站,即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作為飛船、衛星停泊港的空間站,另一個就是天梯頂部負責增強離心力與地心引力平衡的配重空間站。」

根據小娜得出的算驗證的理論數據顯示,停泊港應該要位於三萬六千公里的同步軌道,在這個位置的航天器、衛星等都能長期繞地運動。

顯然,這片外層空間區域也是興建太空城和太空船塢的好地方。

太空房地產真不是開玩笑的,羅晟的眼光都已經想到了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後的布局。

當然不是主要用於商業住房開,而是打造太空工業集群基地。

很多高科技和工業制品,在太空無重力環境之下制成的產品性能是地面制造無可比擬的,有些部件是必須要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制造才能符合要求。

太空工業基地,這是人類第四次科技大革命成熟之後的必然產物。

同時人類想要跨行星走向深空,那么必須要有更大的飛行載具,而在地面上是不可能建造的,成本也太大。

如果有了太空工業基地,加上太空船塢配套,就能從地面運送原材料上來,在太空工業基地里加工並完成模塊化制造,然後在太空船塢里完成配套總裝。

模塊化、配套化是未來高端工業制造的必然趨勢,因為效率會狂飆,同時成本也驟降,最合適空間站、航空母艦這種大型的人造設施。

不過這些太空城和太空船塢要與停泊港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可能會影響到太空天梯的穩定性。

此時,兩人來到了最頂部的環形廊道,羅晟指著模型頂端說道:「這個區域是提供配重與額外電力的電站,它位於比同步軌道更高的高空,考慮到地心引力的問題,這個空間站需要有較大的質量,而該質量就可以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以及電系統來填滿了。」

羅晟收回目光看向了劉建偉,笑道:「建造好了這兩個空間站,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架設太空天梯。請看這個,位於地球赤道修建的航天射港就能揮作用了,航天港可以利用可回收火箭快往返地球和同步軌道運送建材和人員,我和馬斯克都在可回收火箭技術上賽跑。」

「當位於赤道上空的兩座空間站建設完畢之後,就可以進行天梯繩索的架設了,這個則過程需要一個帶有火箭動機的登6載具來完成,以此來保證繩子落地時的穩定性和機動性,整個過程也需要保持垂直緊綳的狀態,登6載具降多少繩子就放多少。」

劉建偉點點頭,言簡意賅的說道:「幾萬千米的繩子隨風亂舞可不是什么好事兒。」

羅晟:「當登6載具落地且與地面基站綁定之後,太空天梯的建造才告一段落,此類繩索可能要架設很多組,以保證梯子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最後就是給這些軌道纜繩通電,屆時,太空天梯即可投入運營使用,那一天到來了,普通人也許花個幾千塊左右就能上一次太空游玩。」

說完羅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劉建偉也不由自主的憧憬著這幅未來的畫卷。

這個梯子要是建造成功了,未來的太空旅游業一定級勁爆,而是由羅晟自己的星箭國際壟斷太空運輸和旅游業。

旅游業的利潤到底有多大,只需要看看眼下傳統旅游業就可以管中窺豹了。

如果未來真的能夠做到一個人只需要花幾千塊就能享受一場太空旅游,絕對是預約排隊三五年之後都供不應求,而且在前期開放商業太空旅游項目的時候,別說幾千塊了,一張票幾萬塊都是不愁沒有客戶的。

早買早享受,晚買打折扣。

…………………………………………………………

ps:

承諾月底爆一波,今天一共1.5萬字更新,相當於平時六章更新量。

另外順帶說一下太空天梯或者說太空電梯這個劇情點問題,想必看科技文的各位都已經太熟悉了,如何把這個科技點寫出新意的確很不容易。

先解釋一下,大家看到這里可能有人覺得本書已經到後期了,並不是,實際上寫到現在,進度才剛剛寫完三分之一,太空天梯在劇情里面出現了,但真正搞定已經到中後期了,也就是2o3o年開外,而書里面的時間線才2o13年。

太空天梯有很多衍生技術,例如文中提及的納米技術、新材料、導材料這些,其中一個突破了不一定就得先用在太空天梯上,比如用在軍事上啊、半導體啊、醫療上啊、民用產品上面啊等等。

科技是成體系進步的,應用場景也是廣泛的,同時也是相互作用的。

有人說太空電梯是「奇觀誤國」,搞這個不如直接搞空天飛機、點亮可控核聚變科技這些,這個小玉不做評價,因為現實不存在的科幻概念可能現在認同觀點是對的,也可能反對觀點是對的。

但不正因為如此才有書寫暢想嘛。

小玉設定的這本書,相對來說整個技術體系是層層階梯式迭代進步的,之所以寫太空天梯也有這一層面的暗喻。

同時天梯也是人類在掌握可控核聚變之前能夠深度開太空的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太空天梯的相關技術也能在其它領域大放異彩。

科技是成體系進步才能造就一個強大的應用設施太空天梯,這是幻想的。

現實中也有,就是大家熟悉的航空母艦,這種人造鋼鐵巨獸是集人類工業制造技術之大成的作品。

至於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因為還沒有點亮這些級科技,太空天梯才登場的機會啊。

可控聚變技術這是本書的後期科技,現在這本書的進度才三分之一,因為這玩意一旦點亮了,就不是某個科技產品的變革了,而是會改變整個人類世界的格局。

同時也因為可控聚變技術會驅動人類從行星文明向恆星文明邁進,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必然導向,除非小玉無視這種邏輯硬著頭皮寫,比如明明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你就是死活不出地球,這就很沒邏輯了。

因為本書的劇情生在地球以及地球軌道周邊,所以把可控聚變技術安排在後期出現,否則十有八九這本書在小玉把大綱內容全部展現出來之前就寫崩。</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