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傳統藝能】(2 / 2)

當初也和老美的企業簽了合同的,畢格羅宇航公司也是其重要的參與者。

按照登月團隊的設計,登月飛船上有十幾個充氣艙模組,這些充氣艙輕便且所占空間小,能夠輕松的送到太空軌道上,同時也就意味著月面基地的規模和空間會更大。

這些充氣艙均由高分子聚合材料制造成,可以讓宇航員免遭太空輻射和小型隕石的襲擊。

等到了月球表面之後,給這些充氣艙搭好骨架充滿氣體,一個標准大氣壓,搞定就能用了。

「真是到了哪里都不忘種菜啊……」羅晟翻閱到下一個方案規劃的時候忍不住笑了,赫然便是關於月面基地的太空蔬菜大棚的規劃。

而且是重點規劃寫在這份報告里面,用的就是充氣艙,有了這個就不是小打小鬧了,而是真的要認真的月球種業工作。

並且被列為了重點計劃,理由也很簡單,考慮到可能出現的一些嚴重情況,萬一月球的宇航員困在月球基地,短期內出現補給困難,這個時候有一塊像樣的菜地是能救命的。

而且,登月團隊還給出了一條讓羅晟沒法拒絕這個方案的理由,那就是為將來的火星探索積累寶貴的地外星球種業經驗,地月之間的距離很近,補給其實不成問題。

但是將來一旦載人登陸火星,乃至在建立火星基地,種業工作就顯得極其重要了,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導致補給供應不及時,那時間最短也要兩三年,斷補給那是要人命的。

而有一塊菜地是火星求生的關鍵,能夠為後救援給贏得充分的時間,不至於活活被餓死。

月球還沒有上去,就已經在考慮火星的問題了。

凡事往最壞處著想,向最好的方向努力,這是華國人做事的准則,突出一個穩字。

要建立月面基地,光是有這些充氣艙大帳篷還不行,還需要發電、制氧等等,這需要一系列的器械。

為了能讓飛船裝得下且一次性送過去,登月團隊決定把所需的材料、物資進行了模塊化的打包封裝,然後拼到一起組成了全新的登月殖民船。

解決了月球基地建築材料的問題,下面就是考慮登月的宇航員們的吃喝問題了,雖然登月飛船按計劃是肯定要攜帶太空種植設備的,但是人員輪換、設備補充以及氦-3采掘設備還得靠地球這邊的支援。

所以,還需要第二艘宇宙飛船,其作用便是能夠長期往返於地月軌道,這第二艘宇宙飛船要承擔跨星球運輸船的任務。

這艘運輸飛船的質量為263噸,除了攜帶大量變軌專用的燃料之外,要能與「先行者2號」空間站、其它飛船載具對接,做到在不降落只停留在高空軌道上就能實現物資的補給和運輸工作。

有了這兩艘飛船,載人登月,可!

羅晟看完了解決方案報告,沒有過多考慮,當即便署名蓋章予以批復,重新交給林雅吩咐道:「方案沒問題,就這么做吧,盡快把方案落實,把飛船組裝起來,早日登月。」

其它的航天機構如果要決定登月,那肯定是一件大事,光是前期籌備工作就要五六年甚至更久,但在星箭國際這里,登月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過是把天梯工程分出一部分精力而已,其實這也是底蘊的體現,天梯工程已經規劃了十多年了,技術都是共享的。

羅晟又在另一個文件上署名蓋好公章,這份文件便是此次載人登月計劃的經費預算,一共約127億元rmb,遠沒有外界想的非幾百上千億玩不轉。

這是因為其中的沉沒成本都承擔在了天梯工程上面去了,這里面的沉沒成本是按萬億來兜底的,就登月而言,只不過是在做天梯工程期間,捎帶發射一艘飛船過去,僅此而已。

而登月飛船可以直接改造為月面基地,不是為了秀技術,而是登月團隊采用這一方案可以省很多錢,雖然星箭國際財大氣粗,但國內的航天人早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傳統,這也是國內以前的太空探索經費少的可憐的原因,不節儉都沒法展開工作。

太空探索不抓緊預算,大手大腳,別說幾百個億了,幾千個億上萬億都能輕輕松松的給燒干干凈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