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稅賦(2 / 2)

星臨諸天 暗獄領主 1137 字 2020-06-23

趙元謹沉吟道:「先生,海運貿易收益豐厚不假,不過民間的士子階層對此多有非議,認為是與民爭利,而且朝廷必會因此荒廢了千年以來重農抑商的傳統,對國運不利。」

「因此當初大齊太祖才沒有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並立下了禁海的祖訓。若是趙某有幸得了天下,這方面不延續前朝舊制,是否會遭人非議?」

「這就要看國公如何權衡取舍了,」

秦烽淡淡地道:「究竟是趙家的江山社稷重要,還是某些官員士子的人心更重要?他們不希望開海,就真的是出於公心?沒有私意?怕是未必吧。」

在這方面,主世界的明朝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一幫子道貌岸然的文官把持朝政,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竭力反對商稅、反對開海、反對朝廷增加收入等等。以至於江南地區一年收上來的商稅僅有十二兩銀子。

李自成的大軍逼近京師時,崇禎皇帝希望群臣能夠湊出100萬兩銀子來,調關寧鐵騎進京勤王,好話說盡,滿朝文臣卻紛紛哭窮,都說沒錢。

崇禎自盡,闖王進京後,拿刀子逼著這幫官員大臣出錢,結果一下子搜刮到了7000萬兩銀子,可想而知這幫子家伙都是些什么混賬東西。

經濟是政權的基礎,一個沒有了錢的政權,距離垮台也就不遠了。後世的很多史學家都認為明王朝關鍵是亡於財政危機,的確是有道理的。主世界的前蘇聯之所以崩潰,關鍵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經濟方面出了大問題。

所以秦烽才對明朝的那些文臣士子始終沒什么好感,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男\盜\女\娼、蠅營狗苟,將私心私利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都是一群死不足惜的國之蠹蟲。

想要江山長久,就不能太慣著朝堂上的這幫子文臣,必須得時時敲打壓制,隔三差五揪出幾個典型來抄家殺頭,以儆效尤。

明王朝末期雖然積弊重重,但只要沒有財政危機,國祚再延續數十年未必就不可能。

「看來趙某將來得設立一條祖制,規定後世子孫不得禁海才行。」趙元謹思索著道。

「國公所言不差,歷代朝廷為了增加收入,最常用的舉措就是在民間加賦增稅,可是老百姓守著田地過日子,又能有多少油水可供壓榨?想要銀子,就應該去找那些士紳階層要,去找商人要,商業繁榮發達,稅收來源自然就多了。」秦烽說道。

趙元謹默默頷首,早在荊南郡時,秦烽就與他約定過,以後得了天下,要在全國沿海港口建立海關,維持強大的水師,作為朝廷財政的主要來源之一。

當然南方地區,包括泉州在內的多個優良港口都是提前封給了秦烽的,以後他在這些地方可以自行組建軍隊和水師,從事海運貿易,而且無需向朝廷繳稅。

「……眼下朝廷大軍已經逼近揚州,吳振策已是窮途末路,我們觀望等待了這么久,現在也該出兵去摘桃子了。如果運氣足夠好,或許國公就可以在金陵城里過新年,正式稱王了。」秦烽最後道。

「如此甚好,就依先生之言。」趙元謹喜道。

兩天之後,平靜了數月的襄陽城再度熱鬧起來。

很快各地諸侯就得到了消息:楚國公趙元謹親率二十萬大軍,水陸並進,兵鋒直指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