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糾結的立場【二合一】(2 / 2)

「……」趙昭看得眼皮微跳。

事實上,他早就聽關系不錯的鮑叔說過,說管重是一個穩重但有時候會做出驚人之舉的人,而眼下,他算是見識了。

而此時,在將那團紙丟出窗外之後,管重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朝著趙昭拱了拱手,若無其事地繼續方才的對話:「恕下官直言,我大齊,如今萬萬離不開左相大人!」

平心而論,無論是高傒也好、鮑叔也罷,他們最慌的,倒不是趙昭向城內那些謠言所說的那樣「以權謀私」,暗中為魏國謀利,因為他們了解趙昭的性格,知道這位君子絕不會做出這種事。

他們最慌的,其實是趙昭借此事辭去相位,帶著妻兒返回魏國。

他們絕不會坐視這種事情發生!

要知道,魏國已經誕生了一位「魏公子潤」了,近些年來率軍橫掃中原,儼然已經是中原霸主的地位,倘若眼前這位「魏公子昭」返回魏國,這還得了?

別人不清楚,難道管重還會不清楚么?眼前這位左相大人,那可真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奇才,尤其是在內亂剛剛平定的那一會,這位左相大人的職務,頂的上十名賢臣的分量,且那般繁重的政務,這位左相大人依舊是游刃有余,毫無差錯。

這份才能,縱使是管重也是心服口服。

若坐視這樣一位大賢辭去了齊國的職務,返回了魏國,這對於齊國而言,那是莫大的損失,對於魏國而言,那卻是巨大的助益。

如今僅只有一位「魏公子潤」的魏國,已逐漸強大到隱隱凌駕於中原各國之上,倘若同時擁有「魏公子潤」與「魏公子昭」,這對於中原各國而言,相信都是不願看到的事。

可能是被管重方才的驚人之舉所震驚,趙昭張著嘴愣了半響,這才過神來,搖搖頭說道:「管重大人過於高估趙某了。」

「是左相大人過謙了才對。」管重打斷了趙昭的話,鄭重其事地說道:「眼下,正值我大齊破而後立之際,若失去了左相大人這等賢臣,這對於我大齊而言,將會是巨大的損失。」

趙昭搖了搖頭,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人,無論是在魏國還是在齊國。

就比如眼前這位叫做管重的士大夫,在他看來就足以勝任齊國的相臣,只不過管重目前朝中還沒有多少威望罷了,但假以時日,必定可以成為齊國的頂梁柱。

見趙昭搖頭,管重皺了皺眉,說道:「左相大人,您還是在意那幾則謠言么?恕某直言,那般粗劣的挑唆,左相大人只要無視即可。」

趙昭聞言搖了搖頭,惆悵說道:「北亳軍釋放的謠言,只是其一,其二……」

他沒有說下去,但管重卻能猜到他的意思。

無非就是趙昭夾在魏國與齊國之間,相當尷尬罷了。

就比如這次北亳軍宋雲提出的「宋地願歸屬齊國」之事,雖然趙昭用名正言順的理由拒絕了宋雲,但說實話,他內心其實也是偏向魏國的。

假若換一個與魏國毫無干系的人,比如高傒,他可能就會對宋雲說:這件事我大齊不好公然支持你們,但是私底下,倒是可以給你們一些幫助。

為何?難道高傒看不透這件事?

當然不是,只是因為魏國這些年崛起地太快了,作為齊國這個舊日霸主國家的臣民,高傒也想私底下給魏國制造一些麻煩罷了,總不能眼睜睜看著魏國越來越強大,然後逐步取代齊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吧?

聯弱抗強,這才是中原歷來保持著國與國之間平衡的主要外交策略——誰都不會坐視一個國家突然崛起,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

所以說,別看趙昭拒絕宋雲的理由名正言順,但事實上,但凡是齊人,卻都不會那般干脆地拒絕宋雲,在這種事情模棱兩可,利用宋地給魏國這個越來越強大的盟友制造點麻煩,這才符合齊國的利益。

也正是因為這樣,趙昭自忖無法割舍與母國的感情,以免日後在兩國夾縫中越陷越深,到最後被魏人或者齊人指責,倒不如干脆點辭去相位。

見趙昭似乎主意已決,管重無奈之下唯有用出殺手鐧,只見他看著趙昭幽幽說道:「左相大人,眼下正是我大齊危難之際,您拋棄我大齊,如何面對大王?百年之後,又該如何面對先王?」

聽管重說什么「危難」,趙昭本來感覺好笑,畢竟在他看來,齊國已度過了最為難的時期,接下來,就該是修生養息、厲兵秣馬,恢復齊王呂僖時代的榮光罷了,哪里還有什么所謂的危難?

但是到聽到「大王」與「先王」這兩個詞時,他就笑不出來了。

管重口中的「大王」,指的便是當今的齊王呂白,他對趙昭敬如長兄,還尊稱為「尚兄」,在整個齊國,呂白最信任的就是趙昭,這一點,連高傒那位王族後裔都比不上。

當初鮑叔要保管重,也是先說服了趙昭,由趙昭出面勸說,這才使齊王呂白收回了成命,赦免了管重這個「公子糾」身邊的「逆臣」。

而管重口中的「先王」,那指的便是已故的齊王呂僖,他對趙昭更是沒話說,非但將最疼愛的女兒嫆姬許配給了趙昭,就連「飛熊軍」這支在齊國地位好比魏國「魏武軍」的軍隊,也交給了趙昭。

說實話,齊王呂僖對待「公子諸」、「公子糾」這些親兒子,都不及對待趙昭那般。

甚至於,齊王呂僖還在臨終前說過這樣的話:若公子白亦不成器,你便細心教導你與嫆姬之子。

毫不誇張地說,若是趙昭有異心,他大可以冊立他與嫆姬的兒子趙梁,讓後者繼承「姜姓呂氏」王族的名號,成為齊王。

對此,哪怕是像高傒等人,也無可奈何,因為這確實是齊王呂僖在臨終前的遺囑。

一想到齊王呂僖這位岳父,趙昭原本已經堅定的辭去相位的決定,不由地又動搖了。

他這輩子,十分幸運地有兩位父親,即魏王趙偲這位親生父親以及齊王呂僖這位岳父,而這兩位父親,都對都幾位寵愛與器重。

而他之所以選擇留在齊國,則是因為親生父親那邊仍有弟弟趙潤這位日後的雄主,足以保證魏國能立足於中原;而齊國這邊,齊王呂僖的幾個兒子卻都不成器,哪怕是他寄托厚望的公子白,目前也還稚嫩,尚無法承擔起整個國家的重擔。

在這種時候辭去相位,還真像管重所言,仿佛是拋棄了齊國,辜負了齊王呂僖臨終時的囑托。

見眼前這位左相大人在聽到「先王」這個詞後出現了動搖,管重連忙趁熱打鐵,一邊搬出齊王呂僖當年厚待趙昭的種種例子,一邊又著重強調楚、韓兩國的威脅,總算是暫時打消了趙昭想要辭去相位的念頭。

這也難怪,要說服趙昭這等翩翩君子,只要找對辦法,別說是管重,哪怕換一個人,也是很容易就能用「大是大非」來說服對方的。

此後,趙昭與管重又聊起了有關於北亳軍的事。

管重毫不客氣地說道:「我觀這宋雲,乃「大忠之惡」!」

所謂「大忠之惡」,即是指宋雲雖然是義薄雲天的豪傑,對宋國以及宋地的同胞也是忠誠不二,但他的行為,卻反而會使宋地民眾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難,這比一般的奸惡之徒危害更大。

對此,趙昭深以為然。

他點點頭,欣喜地詢問管重道:「管重大人也覺得我大齊不當介入此事?」

聽聞此言,管重稍微遲疑了片刻,有些尷尬地說道:「左相大人,管某以為,我大齊不可公然支持北亳軍,但私下嘛……」

看著趙昭有些失望的目光,管重也感覺有些愧疚。

其實兩者都明白,國與國之間的角力,不存在那么多的仁義可言,就那北亳軍這件事來說,盡可能地利用北亳軍,讓他給魏國制造麻煩,盡量拖延魏國持續變得富強的腳步,這才是對於齊國來說最有利的事。

甚至於,由於魏國已變得越來越強大,當初為了聯手抗衡楚國而設的「齊魯魏三國聯盟」,也逐漸變得沒有什么意義——魏國都可以單挑楚國了,還要齊魯兩國這個盟友做什么?

也正是這個原因,高傒才會在昨日的會議中表示,可以適當地向楚國釋放善意,緩和近二十年來的齊楚之惡。

好在魏國與齊國並不接壤,且目前還未對齊國造成什么實際的威脅,否則,像高傒等齊國的上卿,搞不好會提議與楚國結盟鉗制魏國也說不定。

畢竟,「保持各國的平衡」,這才是中原各國數百年來一直在做的事:不讓一個國家太過於弱小,導致被強國吞並;也不讓一個國家過於強大,有機會吞並弱國,在諸強鼎立的局面中,伺機而動,尋找成就霸業的機會。

「來時,高傒大人曾托在下向左相大人轉達,倘若左相大人不介意的話,這件事,不如就交給他吧。」

在最後,管重這般對趙昭說道。

趙昭聞言長長嘆了口氣。

數日後,上卿高傒出面辟謠,義正言辭地指出,北亳軍沒有資格與他齊國言及宋地歸屬的問題,且齊國也不會垂涎於盟國的國土——至於其中的「盟國」指的是魏國還是宋國,高傒卻沒有提及。

沒過多久,北亳軍就以某位宋王室後裔的名義,宣布復辟宋國,號召宋民與魏軍抗爭。

值得一提的是,楚國似乎也抱著與齊國相同的打算,公開承認了這個所謂的宋國,並呼吁魏國退還侵占宋國的領土。

待等一個月後,正在「林中」觀摩魏軍與林胡開戰的太子趙潤,收到了來自宋地的緊急消息。

只不過,他絲毫沒有放在心上,隨意瞄了兩眼,那份密信就被他團成一團,隨手丟掉了。

「傳令諸軍,叫諸位將軍抓緊時間,剿平林胡!」

他這般對傳令兵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