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興安三年【二合一】(2 / 2)

高括聳了聳肩,表示自己並不清楚具體。

不過事實上,魯王公輸磐並非是沒有看出桓虎的野心,只是在他眼里,桓虎的威脅並不及「三桓」的威脅來的大——畢竟桓虎說到底是外來之人,然而三桓卻是土生土長的本土貴族世家,當然是三桓對王室的威脅更大。

轉眼到了二月,冰雪逐漸開始消融。

遠在中原的西北部,秦國的軍隊在迎來冬季後,再次對韓國的雁門郡發動了攻勢。

別說韓國,就連魏國也很佩服秦國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打了一年多都沒打下韓國的雁門郡,秦國居然還有這么高的興致。

只有一小部分人知曉,其實並不是秦王執意要攻打韓國,其實對於秦國來說,打誰都一樣——只要戰爭繼續維持,秦國國內就不至於出現問題。

否則,像什么土地兼並之類的階級矛盾,以及秦國一般平民沒有上位的機會等等,這些潛在的問題就會一下子爆發出來——這是軍功爵制的弊端所導致的。

不過據頻繁來魏國享樂的秦藍田君嬴謫所言,秦國與韓國,目前只是維持著交戰的情況而已——說白了,就是把武信侯公孫起擺在雁門郡,看看是否有機會擊敗韓將李睦,至於秦國本土,目前已將戰爭重心轉移到了義渠與西羌兩者身上。

起因似乎是義渠的羌王得到了西羌的支持。

事實上這件事,對魏國也稍微有所影響。

還記得前兩年,禹王趙元佲的次子、朔方守趙成岳,曾向朝廷上奏,言之前被他們魏軍從河套地區趕往北方的林胡、匈奴等異族,最近又蠢蠢欲動,屢屢在陽山、陰山一帶出沒,襲擊魏軍。

當時朝廷因為先王趙偲駕崩、正值國喪的關系,並沒有太過於重視,只是叫朔方守趙成岳「便宜行事」,畢竟魏武軍的主力,目前就駐扎在河套地區,想來也不至於發生什么變故。

在得到朝廷的回應後,原本就在抗擊異族的趙成岳,加大了力度,甚至於,還邀請雲中守廉駁一同出擊。

也不曉得是不是趙成岳私底下給廉駁送了幾車酒,亦或是廉駁自忖在投奔魏國後寸功未立,使得這位原韓國北原十豪之一的猛將,響應了朔方守趙成岳的出兵號令,率領六千雲中軍出擊。

值得一提的是,當得知廉駁率軍出擊後,雁門郡的李睦立刻高度戒備,簡直比面對十萬秦軍還要警惕。

不過最終,廉駁只是在雲中郡北方大概五百里地的范圍內溜達了幾圈,擊破了幾個偷偷摸摸遷回來的胡人部落,斬了幾個自號勇士的胡人戰士,然後就高高興興地回雲中喝酒去了。

雖然這對於異族的部落確實很殘酷,但為了魏國的利益著想,駐守邊戎的魏軍當然不能讓那些異族部落有再次返回河套的念頭——來一次就打一次,打到對方徹底放棄回歸河套。

但事實證明,為了生存,異族部落亦是不遺余力,明明才被廉駁、趙成岳、馮頲等駐守邊疆的魏國將領教訓過,但過了大半年,這些部落再次表現出企圖奪回河套的意圖。

這也難怪,畢竟河套一帶氣候溫暖、牧草豐盛,是天然的牧場,遙遠而寒冷的北方,如何會有比得上河套的肥沃土地?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識時務的異族部落,自忖己方無力從強大的魏國手中奪回河套地區,索性就臣服了魏國,以此作為代價,換取在河套地區生活的權利。

在朝廷的授意下,在朔方、九原、雲中等地,魏軍們接納了這些臣服的異族,允許他們將部落搬遷到河套地區,不過要求這些異族換上魏人的服飾,並學習魏國的語言與文字。

在魏國的恩威並施之下,魏國的威名逐漸傳到北地,傳到北方的諸羌胡耳中,使得這些長久居住在北方、幾乎很少與中原聯系的羌胡部落,亦能得知,在富饒的中原,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叫做「魏」,比曾經與他們打過交道的「韓」還要強大。

漸漸地,這些北方大羌胡部落,亦有商隊來到朔方郡,用以香料、肉類、皮制品為主的貨物,換取中原的茶葉、絲綢、食鹽、稻谷等等。

雖然交易的規模並不算大,只能說是雙方在嘗試性接觸,但前景卻頗為可觀。

更重要的是,魏國向這些北方、西北方的羌胡部落,表達了魏國以及中原的善意。

總的來說,魏國的西北邊境還算是平靜。

轉眼到了三月份,韓王然再次遣使者韓晁、趙卓二人來拜訪魏國,一方面是交割當初購置魏國那批淘汰下來的軍備的錢款,一方面向魏國這個中原霸主表示尊敬。

當然,這所謂的尊敬,說到底也就是糊弄糊弄人而已,至少趙弘潤就非常清楚,韓國目前正死死盯著他魏國的一舉一動,時時刻刻都想著趕超。

這不,在韓晁、趙卓兩位韓使抵達大梁之前,趙弘潤還收到一份青鴉眾的密信,是安插在韓國王都薊城的青鴉眾送來的。

只見那些青鴉眾在這份密信中寫道,自去年「大梁會盟」之後,韓國似乎就有意效仿魏國的種種改革措施。

首先是在提拔人才方面。

曾幾何時,韓國跟楚國一樣注重門第出身,且國家大權,始終被國內的王公貴族把持著,但是如今,韓王然效仿魏國的選薦制度,不重門第、唯才是舉,既為國家招攬到無數的人才,亦籠絡了平民階層的民心。

士族,包括與公族這些舊貴族相對應的新貴族,實際上就是後來的官僚階層,從歷史發展趨勢來說,這才是一個國家興旺發展的基石。

當時趙弘潤看到這里,十分驚訝,要知道當年魏國打壓公族,提高士族地位的時候,那可是經歷過一番波折的,畢竟以趙氏王貴為首的、包括跟趙氏王貴聯姻的貴族階層,怎么可能放任中下級貴族以及世家來奪取他們的社會地位呢?

縱使是今時今日,在魏國國內,公族與士族依舊有不小的矛盾以及利益沖突,只不過,王族強勢,因此公族與士族都不敢太過於放肆罷了。

而韓王然,居然能讓韓國的公族階層妥協,使其國內的士族有機會壯大,這讓趙弘潤意外之余,頗感驚訝。

事後他曾對禮部尚書杜宥說道:「似這般再過些年,縱使我國將釐侯韓武放回韓國,怕是也無法撼動韓然的地位了。」

杜宥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他也認為,韓王然不愧是能與他魏國君主趙潤相提並論的韓國明君,看似不顯山不露水,但實際上卻頗具手段,不可小覷。

而除了提拔人才方面外,韓國亦效仿魏國、在國內展開了許多工程建設。

比如說開挖河渠用以灌溉,在國內鋪設道路等等。

說起韓國鋪設道路,趙潤心中就感覺郁悶,原因很簡單,因為「水泥」的存在泄露了。

其實這件事倒不難解釋,畢竟韓人又不是傻子,以往建造一座城市需要十幾年、甚至更久,而你魏國倒好,幾個月就建成一座城池,這等神奇的建造速度,不引來韓國的奸細就怪了。

於是乎,縱使青鴉眾對韓國的細作日夜提防,且不知捉了、殺人多少人,但還是無法阻止水泥的存在被韓國得知。

在這種根本沒有什么所謂產權的年代,縱使明知韓國竊取了水泥的秘密,趙潤也只能將郁悶埋在心底。

類似的,還有魏國的軌道馬車,據青鴉眾送來的密信,韓國的工匠們目前也在鼓搗這玩意。

鑒於這件事,魏國戶部在主持將國內那批淘汰下來的軍備私底下賣給韓國時,暗自提高了價格,以此報復韓國這種不要臉的行為。

而目前,韓國派遣的細作,仍有不少人在小黃縣打轉,顯然是在打探魏國如何改善「鹽鹼地」的辦法,盡管駐扎在小黃縣的黑鴉眾們反感於這幫人每日在縣附近打轉,偶爾閑著沒事宰到幾個,卻還是無法阻止這些細作繼續守在小黃縣附近。

對此,趙潤也是毫無辦法,畢竟韓國目前已經對魏國俯首稱臣,並且將姿態放得很低,時不時地送來各種貢品,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魏國還是趙潤,都沒有借口教訓韓國——你不能因為幾個無法證明是不是韓國奸細的奸細,就貿然攻打一個對你俯首陳臣的韓國吧?

鑒於這種情況,趙弘潤只能在韓晁、趙卓二人前來拜訪的時候,話中夾刺地說幾句,表示一下自己的不滿。

說實話,這一點屁用都沒有。

『如何想辦法給韓國下點絆子呢?』

鑒於韓國發展的勢頭,趙弘潤認為有必要再給韓國制造點麻煩。

畢竟他針對韓王然而設的那一招『妙策』,恐怕大概需要好幾年才能逐漸看出成效,但在此之前呢?

並沒有考慮多久,趙弘潤便想到了兩招計策。

第一招,就是針對韓國盲目效仿他魏國的改革策略,給予針對:正所謂因地制宜,適合魏國國情的改革策略,未必就適合韓國,他完全可以從這方面著手,再推行一條專門用來坑韓國的改革策略,故意讓韓國效仿,給後者制造點麻煩。

至於第二招嘛,則是類似當年趙弘潤用「重騎兵」來坑韓國,讓韓國錯誤地將大量的財富用在歧路上。

不過,考慮到韓國已經被魏國坑了一回,這次想要韓王然上當,恐怕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從長計議。

「來人,將韓晁、趙卓兩位韓使請來!」

在有了主意後,趙弘潤吩咐左右道。

此人他並沒有注意到,有一位旗鼓相當的勁敵,其實並非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