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巴郡之戰(2 / 2)

包括據城防守。

同樣是弱國,為何魯國當初可以抵擋住楚國的進攻?

除了當時有桓虎這位出色的統帥調度外,更主要的,還是因為魯國擁有數量眾多的戰爭兵器,這才使得新陽君項培與上將項末這新舊兩位三天柱紛紛戰敗於魯國。

然而巴國有什么?

長久的偏安一隅,使得巴蜀兩國的實力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原。

當巴族戰士的弓箭無法射穿秦軍士卒的甲胄時,其實雙方已經提前分出了勝負。

短短七日,曋氏一族的都城「枳」,亦被秦國軍隊與相氏一族的戰士所攻陷,為了保存己部落的族人,曋氏一族的首領只好臣服於相鱳。

至此,巴族五姓中,就只剩下樊氏一族、巴氏一族,以及實力空前強大的相氏一族。

好在此時,蜀國的君主「杜盧」,派人支援了巴氏一族與樊氏一族。

杜盧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君主,縱使如今也不過三旬而已,正因為年輕氣盛,他對苴國試圖擺脫他蜀國附屬地位而極為不滿,甚至於在幾年前,還曾恐嚇過苴國,說是令立苴國國主,這使得蜀苴兩國的關系一度跌落了低谷。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苴國國主才會同意秦國軍隊借道攻伐蜀國。

在杜盧的心中,巴國也好、苴國也罷,都是他蜀國的敵人,前者是世仇,而後者,則是不從之臣——苴國最早乃是蜀國為了限制巴國而扶立的附屬國。

數個月前,當防守劍山的軍隊稟告秦軍入境的消息時,蜀國君主杜盧著實愣了一下。

他當時還心想,秦國與他蜀國之間,還隔著一個地處漢中的苴國,何以苴國在遭到秦國軍隊的進攻時,不向他蜀國求援呢?

要知道,哪怕是再憤怒於苴國暗中勾結巴國對抗他蜀國的行為,但若是得知秦軍進攻苴國情,杜盧還是會出兵支援苴國的。

這不是為了苴國,而是為了他蜀國。

然而,打探所得的消息,卻讓蜀國君主杜盧氣得險些吐血。

他萬萬也沒有想到,苴國根本就沒有遭到秦國的進攻,這個無恥的不臣屬國,居然借道給秦國的軍隊,讓秦軍毫無阻礙地就通過了漢中的險峻。

他蜀國,被苴國徹底地背叛了!

在意識到這件事後,蜀國君主杜盧一邊大罵苴國國主,一邊立刻派出軍隊增防劍山,死守劍門關(劍閣)。

對於劍山這道天然屏障,其實杜盧還是頗為放心的,相比之下,他更擔心「閬中」方向。

畢竟生活在閬中的巴國樊氏一族,那是巴族人中最仇視他蜀人的,杜盧十分擔心樊氏一族會向漢中的苴國那樣,給秦軍借道,讓秦軍能從這個方向進攻他蜀國。

然而,打探所得的消息,卻讓杜盧難以置信。

一直以來最仇視他蜀國的巴國樊氏一族,非但拒絕了秦軍借道的要求、死守巴山不讓秦軍國境,甚至於,隨後還派出使者與他交涉,約定雙方暫時停戰。

不得不說,杜盧簡直對此難以置信:同為杜姓開明氏的苴國,背叛了他杜姓的本家、背叛了蜀國,反而是與他蜀人世代仇視的巴人,在面對秦國這一外來勢力的情況下,主動要求與他蜀人暫時停止干戈,共同抗擊秦國。

在杜盧看來,這實在是太諷刺了!

數日之後,巴國君主、巴氏一族的首領巴鷿,亦派來使者與杜盧交涉,那名使者陳述了秦國的威脅,希望巴蜀兩國放下成見、攜手御敵。

杜盧當然不會拒絕巴鷿的建議。

畢竟似當前的情況,苴國已經背叛了,倘若他巴蜀兩國仍相互仇視,那么最終必然會被秦國逐個擊破,這個道理,杜盧也明白。

於是乎,在秦國的威脅下,巴蜀這兩個相互仇視數百年,且曾經相互攻伐長達一百年多年的國家,終於在這一刻暫時放下了成見與敵意。

但遺憾的是,盡管巴蜀兩國達成了默契,但巴國的相氏一族,還是將秦國軍隊引入了境內,導致鄭氏、曋氏兩支巴族大部落以及其余數支小部落被覆滅,只剩下樊氏一族與巴氏一族還在苦苦支撐。

「秦軍竟然如此強大?」

蜀國君主杜盧得知這個消息後大驚失色。

此前由於秦將王戩的主力軍被蜀國軍隊擋在劍山不得寸進,因此杜盧還未意識到秦軍士卒的強悍,可如今,看著秦國軍隊將鄭氏、曋氏幾個巴族打得落花流水,杜盧難免心中驚慌。

畢竟巴國一旦完蛋,他蜀國也逃不掉被秦軍覆滅的命運。

於是,杜盧立刻派兵支援樊氏一族與巴氏一族,總算是幫助兩族堪堪擋住了秦軍與相氏一族的進攻。

但這個局面能維持多久呢?

杜盧、巴鷿、樊烈三人都沒有多大信心,因為駐軍在漢中的秦將王戩,在得知蜀國派兵支援閬中之後,亦派遣了更多的秦軍進入巴國。

而就在巴氏一族與樊氏一族或將秦國軍隊與相氏一族攻滅時,他們的援軍終於抵達了。

這支援軍,即是楚國三天柱之一、平輿君熊琥一方的兵馬,「西郢君熊燾」麾下軍隊。

西郢(江陵),乃是楚國曾經的舊都之一,曾幾何時「楚巴戰爭」,就是發生在楚國以這座城池作為都城的年代,但後來因為巴族逃到巴郡、死守巫山,楚國考慮到種種因素,最終放棄西進,而向東擴張,並且在若干年後,逐步將都城遷到了現如今的壽郢。

而曾經的「郢」城,亦改稱西郢。

正因為是曾經的楚國都城,因此,西郢是整個楚西為數不多的繁榮城池,近十幾二十年來,不管時曾經的暘城君熊拓還是現如今的平輿君熊琥,都是通過西郢與巴國展開貿易。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歸屬楚西治下,但歷代西郢君很少介入中原的戰爭,一來是西郢距離中原實在太遠,就好比楚魏兩國的幾場戰爭,魏公子潤雖說號稱擊潰了楚西,但實則只是攻到了熊拓當時的封邑「暘城」,而暘城距離西郢,還有最起碼上千里地的距離。

地域太過偏僻,使得西郢君熊燾並沒有參與曾經的幾場與魏國的戰爭,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另外一個原因,即攻伐巴蜀。

當年楚國在向東擴張時,亦不舍得放棄巴蜀之地,遂將西進的任務交給了初代的西郢君熊章。

是故,後來在楚國向東擴展期間所爆發的幾次楚巴戰爭,其實就是歷代西郢君進攻巴蜀的戰爭,但很可惜,歷代西郢君都沒能翻越巫山攻入巴蜀境內,最好的結果,也僅僅只是攻陷了半壁巫山,在當地設了一個「巫郡」,作為楚國攻伐巴蜀之地的前線。

再到後來,遷都壽郢的歷代楚王致力於與中原諸國爭奪霸主之位,也就慢慢淡化了攻伐巴蜀這件事,畢竟相比較整個中原的廣闊,巴蜀之地實在太小了。

說句不客氣的話,若非與魏國爭奪中原霸主失敗,以至於楚國在中原的勢頭變得微弱,否則楚國真不至於會重走先祖的老路,想起攻伐巴蜀。

九月下旬,西郢君熊燾率領數萬楚軍,兵出巫郡曾經用來抵擋巴族的關隘「扞(通『捍』)關」,攻打「魚復」。

當時秦國軍隊與相氏一族的主力都在攻打閬中、江州,雖然楚水君提前預測到平輿君熊琥很有可能會召來楚軍協助巴氏一族,提醒相鱳在魚復駐軍,但駐扎在這座城池的相氏軍隊,最終還是被西郢君熊燾擊敗。

此後,楚西的戰船逆江而上,與陸上步卒一同攻打相氏一族的都城「臨江」。

相氏一族抵擋不住楚軍的進攻,在臨江被楚軍攻陷後,慌忙求援於秦國軍隊。

十月初,以西郢君熊燾為首的楚西軍隊,占領「臨江」,在平輿君熊琥的授意下,橫穿巴郡盆地,試圖支援樊氏一族。

得知此事後,秦將王戩立刻又調來五萬精兵,駐防巴郡盆地,防止楚國軍隊破壞他秦軍攻打閬中的戰略。

秦楚兩國的軍隊,至此在巴國境內碰面。

相比較此前幾場戰爭,秦楚兩軍的對峙,才稱得上是勢均力敵。

一場大戰,即將爆發於巴蜀這片土地上,然而,似巴氏、樊氏、相氏、蜀國這些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卻仿佛都淪為了配角與看客。

相信誰都知道,這場秦楚之戰,才將最終決定這片土地的最後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