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受命於天而受制於臣(1 / 2)

原以為這句話會難倒徐謙,嘉靖自我感覺還是頗為良好的,只是他心里不免有些期待,且看看徐謙怎么說。

徐謙並沒有讓他失望,義正言辭地道:「陛下此言差矣,讀書人之智在乎詩詞文章,便是到了極限,那也不過是七步成詩。可是天子之智牽涉甚廣,關系天下人的福祉,讀書人有大智,無非不過是幾篇精彩歌賦流傳於世,可是天子有大智,則活人無數,造福蒼生。因此學生斗膽,竊以為陛下拿自己的智慧來對比學生的智慧太不妥當。」

這話若是翻譯過來,便是告訴嘉靖,你老人家還是不要攀比了吧,你我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你的智慧只能和帝王去類比,和我一個讀書人比個什么勁?

嘉靖微微莞爾,哂笑道:「你的口舌很厲害,朕不如你,也罷,既然你能說出道理,那么朕就不比了。你方才說天子有大智,則活人無數,造福蒼生,那么朕問你,朕有大智,蒼生而何?」

徐謙心里嘆口氣,你確實是有大智,小小年紀就能和朝中這么多的老狐狸周旋,數十年不臨朝,卻可以把天下人都玩弄於鼓掌,可是……

徐謙此時又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反對,即告訴嘉靖,百姓們過得其實並不好,你這皇帝未必合格。要嘛就是支持,無非就是大獻諂媚,頌揚一下吾皇聖德。

前者最容易觸怒嘉靖,嘉靖是個極為敏感的人,很難接受這個答案,可是後者卻也讓徐謙猶豫了。

徐謙熱衷功利沒有錯,徐謙臉皮厚比城牆也沒有錯,徐謙無恥。徐謙下流,這世上有許多惡意的名詞都可以形容在徐謙身上,但是有一條,徐謙在踏出這一步時卻是踟躇了。

他很壞,但是並不代表他可以沒有下限,嘉靖是什么人,他比誰都清楚,若是巧言令色固然能得到豐厚回報,可是同樣也會失去徐謙最後一點讀書人的東西——節操!

雖然他經常拿利益當手足。拿節操當衣服,可是這並不代表徐謙忍心慫恿這個皇帝一條道路走到黑,眼看著他玩弄天下於鼓掌而不動聲色,眼看他肆虐生靈而鼓勵。若是如此,那么徐謙和嚴嵩。和劉瑾,又有什么區別?

他心里嘆了口氣,隨即道:「陛下,學生有一個故事,陛下想聽嗎?」

嘉靖看他的臉色復雜,也覺得奇怪,其實雙方都在小心地試探對方。嘉靖神經緊綳,道:「你說罷。」

徐謙道:「學生在杭州時有一個朋友叫王生,此人和學生一樣,也是錢塘的生員。他很是聰明,便是學生見了他也甘拜下風,此人看書,能夠做到過目不忘。往往洋洋千言,他只需目光掠過去。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不只如此,他精通詩詞,琴棋書畫之道,學生處處都不如他,可是此次鄉試,他卻是名落孫山,而學生明明智慧不如他,也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卻僥幸中了案首,一舉奪魁。」

這是一個小故事,甚至連小故事都算不上,只是這個故事說出來,嘉靖卻陷入了深思。

徐謙的這個所謂故事,這個王生是個絕頂聰明之人,可是他明明這么聰明,卻中不了舉,只怕聽說這件事的人都不由會生出惋惜之情。只是嘉靖並沒有流於表面,他很快就察覺到了徐謙這個故事之後的故事——陛下,王生絕頂聰明、過目不忘,可是卻中不了舉,這就說明,他的聰明用到了錯誤的地方,就算再聰明的人,若是將自己的才智用到了錯誤的方向,也是成不了事的。

徐謙所說的這個王生,其實只是個隱喻,是婉轉的告訴嘉靖,陛下聰明絕頂、才智過人,可是要活人無數,要造福蒼生,就必須將這些才智用在正確的方向,否則的話,只會和王生一樣空有才智,卻是一事無成。

嘉靖品味著,眼眸微微眯起來,帶著幾分警惕地看了徐謙一眼,隨即從御椅上站起,踱了幾步,突然抬眸對徐謙道:「這個王生,其實根本就是你杜撰出來的?」

徐謙頜首點頭道:「不敢相瞞,學生並沒有王生這樣的朋友,可是學生卻是知道,這世上多的是王生這樣的人。」

嘉靖顯得有些浮躁,隨即道:「你的意思是朕雖有才智,可是卻用錯了地方,所以你方才所說的什么聖明,其實都是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