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風暴(1 / 2)

平白得了千戶,卻是震動了整個廠衛,徐昌這個人大家倒是都有印象,這才當值了一年,就從尋常東廠番子借調到了錦衣衛,隨後連升數級,一下子成了千戶,這樣的聖眷,就連那些興獻王府里出來的人都忍不住眼紅。

更重要的是,一般武官升遷,往往都會透露出點風聲出來,比如說此人資歷到了,又或者是因為什么功勞,可是在此之前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徐昌近來有什么顯赫的功績,就這么稀里糊塗的做了半年多的百戶,接著說升就升。

須知錦衣衛里頭,百戶容易升遷,可是百戶到千戶之間卻是一道坎兒,許多人熬了一輩子也沒有邁過去,就算邁過去的,那也需要至少十年以上的積累,平時不但要辦事得力,還得會來事,上下的人都得打點好,因為百戶多如狗,千戶卻只有這么幾個,做了千戶就算是真正的高級武官了,有了真正的決策權。

而接下來,讓人更加詫異的事卻又發生了,千戶升了,廠衛里有了風聲,說是皇家學堂已經醞釀,而籌辦此事的人就是徐昌,徐昌在昨個兒已經遞交了章程,陛下親自批紅,現在已經開始著手籌辦了。

進入皇家學堂的學生要求也十分嚴格,總共是三處的生源,一處是功勛之後,比如各公侯的子弟,其實這些人可是占了不少的部分,大明朝的貴族們有個特點,就是特別能戰斗,一人生個七八個兒子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生得多,可襲爵的只有一個。其他的只能混在親軍里當差,這些人自然也就成了進入皇家學堂的主力。

除此之外。便是世襲的親軍了,不過世襲親軍大多數和勛貴們重合,大部分世襲百戶、千戶都有爵位在身。

而能進入皇家學堂的還有一部分人,就是武舉人,國朝重文輕武,一般的武舉人混ri子的多,好不容易中了試,也未必能分到什么好差事,畢竟官軍大多數都是通過世襲更替的。留下的差事並不多,就是這么點好差事也早被人盯上,推薦自家不成器的子侄替補上去。

於是乎,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武舉人們好不容易有了功名在身,按理說總算是有飯吃了吧,其實大多數人都混得很慘,他們不是進士,進士或許還有個肥缺在等著。他們的命運大多數是分去廣西、嶺南、瓊州這些鳥不生蛋的地方,可是又有句俗話叫做窮文富武,也就是說一般武人,大多數都是家底豐厚之人。雖然政治地位不高,可是想要練武,家里沒有幾個閑人伺候著卻是不成的。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們對朝廷分派的官職往往不滿意。地位又尷尬,最後往往頂著一個功名在家里廝混。寧可在家里吃白飯,也不願意去窮鄉僻嶺的地方。

皇家學堂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至少讓武舉人們看到了希望,進入了皇家學堂就意味著將來極大可能進入親軍擔任武官,就算是從小旗做起也比得過廣西的巡檢。

這消息早被無數耳目靈通的人士傳開了,倒是有不少人很是期待,武舉人這個群體是一個,一些勛貴子弟也是一個,尤其是庶子,他們的地位在外頭看上去還算高,可是在族里內部卻屬於邊緣人物,就算是會安排個差事給他們,可是未必能達到心目中的預期,而皇家學堂就是一個機會。

現在整個京師都在到處打聽這學堂的消息,不過現在許多事還在擬定,這消息只是星點半點,依然是遮掩在雲里霧里,讓人好生著急。

徐謙這幾ri太太平平的進宮當值,每次過午門的時候都免不了被人拉去問話,許多親軍禁衛的武官專門在這里堵他,自然就是想套消息,他們自然想知道這皇家學堂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都是問三個問題,其一是:陛下對這皇家學堂是否重視。其二是:在皇家學堂里讀書,將來是否當真能分去親軍衙門里?最後一個問題更現實,老夫有幾個不成器的兒子,不知夠格嗎?是不是一家只許進去一個,庶子能否進入學習?

徐謙對這些問題煩不勝煩,他可是翰林,哪里有功夫?

其實徐謙確實沒心情關心學堂,學堂要籌辦起來怕還要一個月的時間,可是現在在內閣里頭,推舉誰入內閣才是最正經的。

楊廷和和毛紀顯然也一直在關注這件事,甚至對平倭的事也不太上心,現在平倭既然有了定論,那么就勢在必行,而新任內閣學士的人選卻是真真實實的利益,在這方面,楊廷和自然不會客氣什么,他直接上了一道奏書,請求讓楊一清入閣。

楊一清是老臣,素來和楊廷和交好,而且楊一清還曾歷任過吏部尚書,誅殺過劉瑾,聲譽很高,在朝中的口碑極好。

楊廷和之所以推舉楊一清,卻是有他的考量,一方面,他和楊一清關系莫逆,另一方面,楊一清的資歷卻是不如他,雖然楊一清很早前就曾擔任過要職,可是曾經下獄,也沒有入過閣,算起來,楊廷和倒是還能控制得住他。

況且楊一清這個人的xing子雖然不溫不火,可是原則問題一向比較看重,楊廷和是希望把楊一清舉薦入閣,恰好可以成為自己的助手。

徐謙在待詔房里聽到楊一清三個字,頓時臉se變得有點古怪起來,恰好李時來尋他,徐謙問李時道:「大人可聽到內閣那邊的消息嗎?楊公已經上書了。」

李時一副愕然的樣子道:「上書,上什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