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天官來了(1 / 2)

楊廷和那邊,已經得來了他的噩耗,而徐謙這侍讀,亦是得了他的調任。

其實說是調任也不恰當,因為他依舊還是侍讀,依舊還是翰林,這就好像各地的巡撫一樣,雖然分赴去了各省,可是掛著的卻都是都察院的官銜,俸祿也是由都察院發放,一切待遇,自然是以都察院為准。

徐謙也是如此,不過翰林院顯然比都察院彪悍的多,翰林侍讀雖然比之都察院的右副都御史品級相差幾條街,可是地位卻並不低,少的不過是權利罷了。

作為大明朝最頂端的高級儲備干部,徐謙走馬上任,只不過這皇家學堂,似乎還沒有開業。

因此徐謙反倒輕松下來,籌備學堂的事,一直都是老爺子在做,老爺子自然也清楚這學堂的重要性,如今打著皇家學堂的招牌四處招搖撞騙,今日去兵部,明日去親軍衙門,後日又去北鎮府司,選址、挑選教習、招募校尉,這些諸如此類的事,忙的他腳不沾地。

好在皇家學堂這兒什么都缺,唯獨不缺的就是銀子,所有款項,直接由路政局調撥,而路政局的存銀,除了國庫之外誰能和他相比,近十萬兩銀子砸下去,學堂的校址倒是很快選定了,地址在朝陽門的瓮城,這朝陽門的瓮城占地很大,方圓有十里,是一座城中城,徐昌看中這里,其一是因為這里是津要之地,距離內城也近,其次便是這里頭四面都是高高的城牆和城樓,也方便管理,瓮城是用來戰時的東西,如今天下承平。作用已經顯得不是很緊要,聖旨下來,便開始破土動工了。

數千工匠,運來了泥沙,運來了各地輸送來的木料開始建造學堂,這學堂有工部的官員監工,采取的是軍營的制式,除了營房,便是講武堂、博館、鍾鼓樓之類的建築。除此之外,便是大量的沙地了,瓮城規模大,還有馬匹數百,專供騎射之用。除此之外。兵部還調撥了一批火銃、火炮,只是這東西不常用,也不可能拿來操練,之所以設置,是教習提出來的要求,這些教習都是從邊鎮提調來的沙場老將,他們自然清楚自己要培育的是什么人。能進入這里學習的校尉,將來必定會成為軍中骨干,因此除了操練他們的勇武,一些戰術技巧方面的知識也需要傳授。比如這些火炮、火銃,就可以有空時拉著大家出去試試威力,倒並不是要讓他們掌握其中技巧,而是將來一旦遇有戰事。讓他們知道這些武器如何在戰斗中投入使用,合理的運用這些東西而已。

而徐謙這邊。也招募了不少助手,十幾個個書吏協助徐謙辦差,其中有一個,便是從內閣里請辭出來的書吏袁弘,這袁弘在內閣的時候因為和徐謙多說了幾句,差點沒被那王司吏整死,後來徐謙整垮了王司吏,內閣上下都曉得袁弘乃是徐謙的人,現在徐謙從內閣出來,袁弘頓時失去了靠山,他心知內閣是呆不下去了,就算勉強待下去,也有可能被人視為眼中釘,還不如急流勇退,徐謙得知這消息,便請人去請他來幫辦,袁弘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同意。

如今袁弘帶著一干子書吏,正在研究授課,既然是要授課,那肯定得定下規矩來,該授什么,不該授什么,總不能進去隨心所欲的講,必須得有個中心思想,還得有個綱目,如此,這課才能授下去。

這些書吏,多是有功名的人,比如袁弘,就是舉人出身,因為是京師人,就算是花了銀子弄個官外放,十有也有可能是分去荒山野嶺,要嘛是瓊州,要嘛是廣西,一不小心做了雲南某縣教諭,那更是哭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還不如留在京師,隨便找點營生,有機會就去考,沒有機會就做點事,既能補貼家用,也能增加閱歷。

京師里什么都缺,就是這樣的人獨獨不缺,相對於大多數人,他們也算是『才子』了,因此徐謙許多事,自然也交給他們去做。

而他這侍讀真正關注的則是朝野的變化。

顯然楊廷和不是傻子,現在再不未雨綢繆,等到王鰲進了京,便是想准備也遲了,他在吏部這邊,已經制定了清理吏治的一些章法,而這些章法自然嚴苛無比,這種事與其王鰲來辦,倒還不如他楊廷和先動手,除此之外,楊廷和立即於毛紀修復了關系,二人又重新和好如初,可憐這毛紀機關算盡,好不容易趕走了蔣冕,自以為自己已經穩當當的成了內閣二把手,誰曉得楊廷和先是提出來了個楊一清,讓他差點和楊廷和反目,最後又冒出來了個王鰲,王鰲是什么人?人家高居吏部天官位置上的時候,他毛紀不過是個五六品不入流的小官兒呢,後來人家成了首輔學士,毛紀也不過是個翰林侍讀學士,地位千差萬別,人家現在入閣,按理說毛紀如願以償的成了戶部尚書,比王鰲的吏部左侍郎要高那么一點兒品級,可人家畢竟有個少傅的虛銜,而且真要論起來,吏部左侍郎比之戶部尚書也不遑多讓,人家有的是門生故吏,隨便拿出一個,說不定就是部堂的尚書、侍郎、寺卿,就算再差點,那也是封疆大吏,你和人家比,配嗎?

毛紀心態上很不平衡,卻又無可奈何,沒了盼頭,只好繼續抱楊廷和這粗腿。

整個朝局,都似乎因為一個蘇州來的老人起著變化,有人暗中竊喜,有人則是顯得有些驚慌失措,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這個人身上,仿佛這個人,可以隨時改變大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