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吾皇聖明(1 / 2)

被拿住的這些人,確實是倭寇,就算不是倭寇,那也是倭寇的黨羽,他們負責給倭寇銷贓,為倭寇收集情報,潛伏在京師之中,說他們是倭寇也不為過。.

正是因為這些人本身就不干凈,再加上王芬設計,轉嫁栽贓,這就造成了一個極為完美的證據確鑿假象。

換做是誰,看了供詞,還有諸多的旁證,怕都不會對供詞起疑。

而王芬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將商行的黨羽當成替罪羊之後,讓京師平靜下來,皇家學堂撤除皇家校尉,錦衣衛們停止排查,否則遲早有一天,這伙鋌而走險的倭寇將會被察覺出蹊蹺,最後全部葬身京師。

這個計劃,不可謂不狠,也不可謂不毒。

他們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像倭使一樣完成他們的使命,至於大明所提出來的議和提議也都一一答應,反正所謂的議和本就是虛的,只要哄的大明朝廷高興,到時定會像尋常一樣給予賞賜,這些賞賜,絕對是尋常倭寇辛苦幾年甚至是十年的獲益。

而後他們帶著這些金銀財寶,大大方方的在明軍的護送下出海,從此揚帆萬里,遠走高飛。

現在想來,實在有些好笑,一群倭寇如此膽大包天,居然布置了如此妙棋,竟是差點騙過了大明朝廷,差點把整個大明都騙了過去。

可是嘉靖卻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至今仍感覺到有些後怕。

假如今曰當真被這些倭寇蒙騙,當真放松了警惕,讓這伙倭寇得逞,這大明朝怕是鬧出一個國朝百五十年都不曾出過的丑聞,朝廷居然和一群倭寇進行議和,還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贈與他們大量的財貨,將他們禮送出境。

不只是如此,對方既然遣使,按照規矩,朝廷也必須派出相應的人員帶著朝廷的旨意,甚至還有朝廷重新敕封倭國國王和將軍的金印一道隨這伙倭寇出海,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怕是接下來欽差就會劫持,金印和敕封的聖旨也都落入這伙倭寇手里,天曉得再過了半年之後,這些人會不會故技重施,拿著金印偽造倭國的國書又跑來坑蒙拐騙。

等到那時候事情被戳破,這笑話不只要成為天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怕是還要沖破大洋,傳諸宇內,要成為各國的笑柄了。

天朝上邦,什么最是緊要?自然是臉面,臉面都沒了,還談什么教化,談什么恩威。

幸好……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事情水落石出,才沒有讓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現。嘉靖此時幾乎是用感激的眼神看了徐謙一眼,若非徐謙發現出了蹊蹺,怕是這個笑話還要繼續下去。

與此同時,嘉靖對一個問題有了興趣,他不由問道:「徐愛卿,你是如何得知這些人就是倭寇?莫非此前有什么蛛絲馬跡不成?」

其實嘉靖說出來何止是他一個人的疑問,殿中的所有人此時此刻怕都希望揭開這個謎底。

徐謙微微一笑,道:「蛛絲馬跡有很多,第一個疑點就是在天津衛的時候,當時那倭人說了一通倭語,而恰好海路安撫使鄧健亦在微臣身邊,他曾遠渡去過倭國,說是能說幾句倭話,結果我讓他翻譯,誰曉得他竟是一頭霧水,說是倭話和我大明的語言一樣,也有地域之分。微臣當時不以為意,可是事後回想卻又覺得不對,這自稱仁信的親王所說的自然是最純正的倭國官話,而且他剛剛下船,和微臣說的話必定是問候之語,無非是說煩勞大人等候,有勞了。又或者是大人辛苦。鄧健與倭人打了許多交道,其他的話或許聽不懂,可是這種開場白的倭話豈能不懂?而且他也曾和倭國貴族打過交道,雖然倭話有地域之分,可是倭人貴族的語言想來卻是一致的,微臣正是因為如此,才生出了些許的懷疑,於是便留上了心。」

誰能想到,王芬這些人竟是栽到了這個上頭。

嘉靖不由道:「莫非他們說的並非是倭話?」

徐謙微笑:「其實說的倒是倭話,不過微臣估計,他們所說的應當是帶著福建口音的倭話而已,因為口音太重,所以鄧健聽不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