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捅的就是馬蜂窩(1 / 2)

在以理學為正宗的大明朝,翰林院居然要編王學總綱。

此時的王學,在大明朝影響並不深,雖然許多官員已經開始接觸,甚至朝中的袞袞諸公之中,已有不少人就是王學門徒,比如徐階,比如聶豹,甚至於一些尚書級別的人物,亦和王學有很深的瓜葛。

可是在台面上,許多人都沒有表露出自己的身份。這些人更像是一群教徒,采取暗中的手段相互聯絡,相互學習,相互探討。他們早已不滿理學,對理學的因循守舊帶著深深的芥蒂。

也正因為如此,自王學出來之後,立即開始蔓延,上到朝中諸公,下到各書院,某種意義來說,現在的王學,已經有了和理學分庭抗禮的實力。

只是……這所謂的實力也只是人頭而已,王學門徒開枝散葉,各大學派廣納門徒,可是並沒有真正深入到權利的中樞。

唯一讓王學門徒們拿的出手的是,近來明報的出現,再加上一部分王學門人開始借助報紙開始造勢,至少在江南地區,王學深入人心,至少近半的秀才生員們偏向於王學,江南許多官員也頗受其影響,尤其是南京的賦閑官員,這些人官場失意,於是心灰意冷,或是流連於花叢,或是鑽心寫書,這種官場憤青寫書自然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黑人,比如各種體裁的故事,故事背景可能是宋朝亦或者是唐朝,只是里頭對應的人物卻往往都是朝廷中的某些大人物,這叫隔空潑污水,最是流行,其中成大成者便是金瓶梅,表面上寫的是小說。各種葷段子層出不窮,故事背景也在宋朝,只是里頭的許多人物卻都可以對號入座,由此可見,這些官場失意的家伙們戰斗力還是驚人的,今天你讓我完蛋,我就讓你遺臭萬萬年,專注黑你五百年,絕對沒得商量。

自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靜下心來揣摩學問,理學已經摸透了,反而最近時新的心學卻是風頭正勁,許多觀點宛如一陣chun風,盪漾這些腐朽的心田。有人頓悟,有人茅塞頓開,有人似有所覺,王學自此流行。

王學流行,並不代表它有了正式的身份,這個身份可不是輕而易舉能到手的,就算是在後來。徐階入閣,也未能得到當時的認同,更不敢編什么王學總綱。

可是眼前這位徐謙徐學士,這才剛剛上任。竟是提出了編王學總綱,這家伙不是瘋了就是瘋了,這簡直是唯恐天下不亂,不鬧出點事來。你是不是骨頭癢癢?

可是徐謙很認真,道:「王學總綱的大綱官已經有了謀劃。如今王學分為左派王學、江右王學之類,其章書籍,要盡量的搜集,可命人前去江左、江右、嶺南、江西等地搜集側,這綱目嘛,就由官親自代勞,具體的述言,怕是要請王檢討負責了,再就是審核之事,怕是要勞煩謝侍讀,趙檢討若是無事,大可以參與進來,此書的編制,是宮里准允的,所以大家也不必有什么顧慮。」

「……」

眾人深深吸一口氣,王檢討忙道:「大人,不可哪,翰林是什么地方,豈可為偽學張目,這要傳出去,怕是要驚天動地了。」

徐謙眼睛一眯:「何謂偽學,你這是什么意思?王學莫非尊的不是孔聖人,莫非不是立聖人言,怎么到了王檢討口里,就成了偽學了?」

這東西就是如此,不認可的人就認為這是偽學,認可的人將其奉為至寶,徐謙一番義正言辭,倒是駁斥的王檢討啞口無言。其實他倒不是完全沒有說辭,只是徐謙是他上官,眼看上官發怒,自然不敢繼續爭辯下去。

謝正覺得這事兒滋事體大,也忍不住勸道:「大人可想過此事的影響嗎?一旦傳出去,勢必會引起動盪,此事很不好辦,王學畢竟非官學,翰林院何必要編什么王學總綱,此事應當從長計議。」

徐謙卻是微笑,道:「從長計議歸從長計議,可是現在陛下那邊已經首肯,讓咱們編書,銀子也已經有了,總不能光拿銀子不辦事吧?」

眾人又是一驚,陛下准允,連銀子都有了,這莫非是說,聖意偏向的乃是王學?

這個消息實在太過讓人震驚,假若只是徐謙一個人的主意,他們倒不覺得什么,徐謙是向來唯恐天下不亂的,他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都不奇怪,反正現在也沒有人招惹他,如今在官場,他是人見人怕的人物,連內閣現在都對他敬而遠之了,他想怎么胡鬧不就怎么胡鬧。可現在的問題可能就是,聖上對王學來了興趣,徐謙要編王學總綱,根不是他的心血來chao,很有可能是聖上的意思。

如此一想,道理就通順了,可是也足以讓人目瞪口呆,如果聖意偏向王學,那么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理學又當怎么辦?現在是編王學總綱,那么往後,豈不是還要將王學列為官學?這……

徐謙自然禁不住他們的浮想聯翩,甚至於,他想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徐謙此時一副篤定之態,慢悠悠的道:「這件事就這么定了,銀子過不了多久就會劃撥過來,你們先做個准備,王檢討,你先列個章程來,萬事開頭難,不過只要大家肯同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諸位各自去辦公吧,嗯,官先打個盹……不,官先日理萬機,精通一下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