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恩賞(1 / 2)

這個賞賜,過份了。

既然過份,自然有人據理力爭,兵部侍郎黃興站出來,義正言辭的道:「陛下,賞固然要賞,可是皇家校尉俱都世襲百戶,只怕不用三十年,這世襲百戶就要超過數萬,長此以往,怕是……」

嘉靖冷冷一笑:「既然如此,你身為兵部侍郎,又當如何事。」

嘉靖的口吻,越來越帶著幾分盛氣凌人,這讓百官們覺得難以接受。

黃興沉吟片刻,道:「可以以百戶彰顯其功。」

這意思就是說,只是彰顯,而不是當真的人人一個百戶,而且不可世襲,因為一旦世襲,這還了得,將來天下不曉得要出多少個百戶。

只是單單一個百戶,就已足夠讓人羨慕了,皇家學堂可是有一千三百多個百戶,這意味著什么?怕是整個宣府,也挑不出這么多的百戶官來。

嘉靖方才是獅子大開口,此時已是不做聲了,慢悠悠的道:「若是如此,獎賞未免太輕。」

楊廷和看不下去了,忙道:「陛下,平倭的功勞是大,卻也不能賞賜無度,否則到了將來賞無可賞,賜無可賜,又立了新功,該當如何?」

嘉靖慢悠悠的道:「既然如此,那么翰林學士徐謙此次亦是大功於朝,又當如何賞賜?」

這一下子,所有人都不吭聲了。

按照規矩,侍讀學士若是再升官,那可就是一方諸侯或是某部的大佬了,至少一個侍郎是跑不掉的。徐謙這個家伙,在翰林院做侍讀學士的時候就鬧得不可開交,差點沒引發震動,現在若是再升到部堂里去。那還了得。

禮部、戶部、吏部且不說了,就算是去兵部,刑部這樣的偏僻衙門,那也不是開玩笑的事。對楊廷和來說,退一萬步,讓徐謙去了大理寺這樣的衙門,也不能保證這徐謙不會鬧出什么聳人聽聞的事,除非……把這家伙打發去欽天監。不過欽天監和其他衙門不同,監官不得改遷他官,子孫世業,非特旨不得升調、致仕。如有缺員,由本監逐級遞補。

所以。打發徐謙這個家伙去那里。顯然是不可能。

當然。也不是沒有那么幾個不太重要的地方,比如鴻臚寺,比如光祿寺、太常寺。只是……一個有功的學士,把人家打發去那里。明顯有打擊之嫌。

楊廷和沉默了片刻,既然不能留在京師,那么只能外放了,倒是這時正好,恰好浙江巡撫出了空缺,前任巡撫已被倭寇所殺,本來楊廷和心里已有了候補人選,現在看來,讓這徐謙接任,倒也恰如其分。

浙江巡撫看上去風光,其實想要做好,實在不太容易,至少國朝這么多年,還從沒有浙江巡撫任上有什么大作為的人,從某種意義來說,雲南雖然是窮鄉僻嶺,可是到那兒去做巡撫,也絕不會比浙江巡撫差,說白了,這浙江不是個好地方,不但士紳遍地,而且城市的規模很大,城里的居民可和尋常的鄉民不同,這些人見多識廣,不肯吃虧,若是在雲南,就算壓榨的狠了,鄉民要鬧,巡撫一道命令,官軍和差役俱都可彈壓下去,也無人出來申冤,可是浙江不一樣,這里一旦有人鬧事,那就是大事,倒不是說這里的事當真比雲南的一些鄉民造反要大,而是因為這里多的是士紳和生員,屁大的事被這些人一渲染,就成了天大的事。

正德年間的時候,浙江那邊出現過許多抗稅的事件,都是不滿鎮守太監,有人振臂一呼,接著便是數千上萬人圍住衙門要逃公道,官府若是彈壓,於是輿論嘩然,無數人指摘,在法不責眾的前提之下,往往都是下令彈壓的官員倒霉,要嘛平調去別的地方,一輩子前途無望,甚至摘掉烏紗帽也並非沒有可能。

徐謙這個家伙,做事一向孟浪,像浙江巡撫這等人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站穩腳跟的職位,倒是索性讓他來赴任,到了那時,他不鬧事倒也罷了,一旦鬧事,惹起地方上的反彈,倒看他怎么說。

楊廷和想定,倒也沒說什么,旋即道:「陛下,徐謙此次確實是功勛卓著,老臣愚見,眼下浙江巡撫出缺,現在徐學士又在杭州,何不如直接下旨,令他就地赴任浙江巡撫?」

這個主意,倒是讓嘉靖愣了一下。

嘉靖這個時候倒是確實很想把徐謙招回來,只是徐謙以侍讀學士升任巡撫,倒是很對他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