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殺雞儆猴(1 / 2)

劉瑜當然不能笑,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若是別人,說出這番話叫做不知天高地厚,可是看新撫台近日種種作為,都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做派,劉瑜連忙正色道:「不知撫台有何差遣?」

差遣二字,可見劉瑜把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

徐謙微微一笑:「今日來見你,就是希望伯爺能夠出面幫個小忙,上次伯爺不是說,願募捐五萬兩紋銀拓寬河道嗎?拓寬河道,畢竟只是本官的其中一個打算,除了拓寬河道,還要修橋修路,除此之外,寧波等地的港口也要修繕一下,還有學堂,亦是如此,本官打算在各縣修建學堂,供縣中子弟讀書,當然,讀書不能免費,也得收些銀錢,因而,本官打算在巡撫衙門之下,設一個錢糧局,這錢糧局一方面接受士紳和商賈的募捐,募捐多少之後,再按干股進行分配,待河道修通,道路修築,港口修繕、學堂開學之後,刨除開必要維護之外,再將盈利按大家募捐的數量以分紅的方式分發下去。伯爺德高望重,若是肯掛名錢糧局局長,則此事定矣。」

劉瑜呆了一下,他立即明白了徐謙的意圖,拓寬河道絕對是掙錢的買賣,只要修築好了,將來寧波那邊大量的船只出海,出口貨物,那么勢必浙江的河道網坐地收錢,肯定是大有油水。

除此之外,寧波的港口修築好了,收益也絕不會少,只是修築道路和興建學堂,就未必是一本萬利的買賣了,甚至興建學堂還可以虧損,這撫台的意思顯然很明確。把所有的工程都打包起來,管它有收益還是沒有收益的都捆在一起,讓大家為這個捆綁起來的錢糧局募捐,這樣做有一個好處,一是防止大家都去募捐拓寬河道,而無人去募捐學堂,有盈利的工程大家自然希望能捐納多少捐納多少,畢竟這是坐地收錢的買賣,可是對沒有盈利的。大家往往避之不及,結果就是河道雖是拓寬了,可是學堂卻是一個都沒有,如此一來,只是提高了交通的便利。卻無教化之功。

請自己出山,自然是因為自己的聲望,士紳就是如此,都喜歡跟風,沒有德高望重的出來,誰也不肯掏銀子,大家都精著呢。

只不過。徐謙要建這么多學堂做什么?每個縣都要修築一座,這未免有些奢侈,一般官員要政績,往往都是修修縣學、府學也就是了。不過縣學、府學倒不算是真正授業的場所,倒更像是後世的教育局,功能上是不提供授課業務的,偶爾也會訓導一下。而徐謙既然要興建學堂,那么肯定是供教育功用了。問題在於,除了像是錢塘、仁和這種奇葩的縣之外,大多數縣人口不過十萬人上下,有的縣偏僻一些,也不過四五萬人而已,每個縣都設學堂,未免有點過於浪費,須知一個縣的讀書人,連千人都沒有,這千人之中,還有人已中了秀才、生員,誰有興趣去縣里的學堂讀書?

劉瑜開始琢磨起來,這徐謙的胃口實在太大,人家修縣學,他去建學堂,這何止是要搞政績,分明是要折騰,劉瑜不由道:「大人說學里也要收費,卻不知收費幾何?」

徐謙早料到他要問,拓寬河道這種事他肯定不會多問的,問題就是這擺明著虧錢的買賣劉瑜肯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畢竟得琢磨一下建學堂要虧損到何種地步才好。

徐謙道:「這學堂自然不比縣學,每人入學,一年繳納兩千錢。」

兩千錢不算多,若是學生多,也勉強是學堂修建之後的維護,還有教授們的聘金而已。

不過能夠勉強維護,就已算難得了,劉瑜怕就怕將來學堂建起來,還要大量的拿銀子去補貼學堂,這可是不知何時到頭的買賣。

他不由莞爾一笑:「難道大人不嫌浪費,一個縣的讀書人畢竟不多,有縣學足矣。」

徐謙正色道:「伯爺此言差矣,伯爺前些日子,不是還想做買賣嗎?想開幾家染坊,辦幾個絲綢坊子,請問伯爺,這工匠從哪里來?將來浙江這邊,工坊林立,可是工匠卻是不足,到了那時,一個好的工匠價值不菲,本官也是未雨綢繆,建學堂,不只是要教授經義大道,同時也傳授技藝,翰林院那邊,百科全書工學篇已修訂的差不多了,所謂工學,無非織、鐵而已……」

這一下子,劉瑜眼珠子都要掉下來,這徐謙辦學,竟是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