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徐謙的功勞(1 / 2)

還未等楊廷和和楊一清的奏書遞上去,那位左侍郎藍江濤,就已遞上了自己的奏書。

他以母親病重的理由,直接請辭,說是要回家侍奉雙親。

這個理由純屬出於孝道,不過孝道這東西就是如此,平時的時候,你可以忽視他,可是當你一旦把這東西拿了出來,效果卻是出奇的好。

朝廷若是奪情,就曉得有點不近人情,而且人家鐵了心,你能怎么辦?

其實在此之前,徐謙就猜測到了這個結果,當然,楊廷和和楊一清並非沒有預料,只不過徐謙畢竟和廠衛關系甚密,這位藍大人的性格,早就摸清了。

可笑的是這個人選本來已經透出了風,現在突然一下子,藍江濤突然請辭,卻是打亂了內閣的陣腳。

他們突然發現,事情越來越復雜,更重要的是,似乎許多從前堅定支持內閣的官員,許多人變得有些左右搖擺起來。

世上的事就是如此,除了相當一部分的死忠,還有一群因為新政而受損的官員之外,還有一部分官員,當看到禮部尚書垮台,看到內閣居然拿新政沒有辦法,又見陛下對新政的態度,此時不免開始猶豫起來。

若是一條道走到黑,將來可能什么都沒有,而假若現在搖擺不定,又或者索性學這藍江濤回老家去,未必不是一件壞事。

就如這藍江濤,他以盡孝的名義辭官,這就是美談,資歷又擺在這里,而王黨和舊黨矛盾激烈,怕是用不了幾年。就可分出勝負,到了那個時候,多少高官要落馬,多少曾經顯赫的人要垮台。

這些,都是空缺,到時再出面活動一下,還怕到時朝中沒有你的一席之地嗎?

藍江濤做了一個表率,這年頭的官已經越來越難做,還不如回鄉做個寓公。所謂君子不立危牆,君子伺機而動,有舍才有得,退後一步就海闊天空了。

只是藍江濤的舉動,卻是惹來了內閣震動。

這姓藍的。一巴掌把內閣打的結結實實,更重要的是,完全打亂了楊廷和的布局。

楊廷和意識到到了問題嚴重,只是此時,又不能發作,內閣里頭,帶著幾分肅殺的氣氛。一些辦差的書吏,個個提心吊膽,生怕觸到霉頭。

楊一清的心情自不必說,邊鎮那邊。又傳來了奏報,還是催糧催銀,說是什么各路大軍已經出關,為了未雨綢繆。應急調錢糧至宣府、遼東等地,以作備用。

本來興兵。只是一個整人的由頭,誰曉得現在,卻成了內閣的催命符,新政沒有罷黜,這前方要錢要糧,不知什么時候是個頭,更重要的是,這些奏書在兩位閣老眼里,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楊一清眯著眼,淡淡道:「奏報里說,今年物價上漲不少,軍中許多急需,花銷的銀錢采買不足,還要追加,哼,這些商賈,實在可恨,自從新政起來時候,物價一時在上漲,海路安撫使司的時候,物價上漲一成,朝廷興兵,物價又上漲一二成,若是不好好整肅一下,怎么了得?」

楊廷和卻是道:「那么就讓吏部下文,讓各省整肅一下囤貨居奇的商賈。」

說他們是囤貨居奇,還真冤枉了這些商賈,畢竟這些人,還真沒有囤貨居奇,只不過是因為流入大明的銀子越來越大,一方面銀價開始降低,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的需求,導致物價的上漲。

不過楊廷和,不過是拿這個做起文章罷了。

楊一清頜首點頭,隨即又道:「只是這錢糧,該不該繼續撥付?」

楊廷和嘆口氣,道:「眼下,還能如何,難道能不給嗎?若是到時候,邊鎮出了什么亂子,這個後果,你我都承擔不起,按他們所言,一並撥付吧。眼下當務之急,是戶部的問題,藍江濤已經請辭,內閣不可能逼他就任戶部尚書,可是換了其他人,似乎又大大的不妥,在這風口浪尖上,且不說許多人不想去戶部,就算是有擔當的,可是對戶部的錢糧事務卻不熟悉,等他熟悉過來,早就給徐謙這些人找到了話柄,借此攻訐了。哎……養虎終於為患,實在不成,只能讓這梁藤主持戶部了。」

「梁藤?」楊一清皺眉:「這梁藤是什么人,楊公難道還不知嗎?這樣的人做了戶部尚書,豈不是正好助長了偽學的氣焰?此人斷不可用,一旦用了,遲早會釀成大禍。」

楊廷和淡淡的道:「其實,用梁藤也並非不可以,你想想看,為何藍江濤不做這戶部尚書?」

楊一清沒好氣的道:「自是膽小怕事,沒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