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學爭擴大(1 / 2)

給官府放貸,這是極需要勇氣的。

不過尋常商賈不敢做的事,有的人未必就辦不成。

如意坊能有今日,說到底,還是因為關系。

因為有了宮里的關系,因為後宮許多貴人和這如意坊息息相關,也因為宮中太監能從中分一杯羹,更因為許多達官貴人從中牟利,甚至是各地的藩王,亦是對如意坊眼紅耳熱,四處托關系想在如意坊里頭弄點銀子,賺點好處,這才使得如意坊做了許多一般人不敢做的事。

就如這宮中的內庫,幾乎有近一半的歲入,都來自如意坊的分紅,單單這一點,就保證了如意敢做別人不敢做的買賣。

而現在,推出這個如意錢糧局的買賣,其實功能和錢庄大致相當,一方面,大量購買地方的債務,一方面,通過這些債務將地方官府捆綁起來,使他們產生依賴,可是往後呢?

你借了銀子,要不要還本息?只是要還,就不太容易了,借錢花當然是好事,只是一旦你發覺錢來的容易,不免花錢的地方也就多了,什么修學,什么修堤,自己不免還要從中再撈一點,這地方的債務一旦堆積起來,又該如何還賬?

若是尋常人,欠你銀子又如何,官府欠你銀子,你還敢來討要嗎?

可是錢糧局不一樣,因為錢糧局的銀子是從宮里,是從宮里的大太監,還有達官貴人,甚至是藩王們那兒募集來的,你不還錢。他們就要虧本,他們虧了本。絕不會來罵娘,因為罵娘不是他們的風格。他們會殺人的。

只是做這種事,必須要先有謀劃,要做到面面俱到,徐謙沉吟片刻,道:「首先,是要利用錢糧局吸引諸位入股,宮里的內庫,我已和黃公公打了招呼,陛下那邊。想來問題不大,反正內庫的銀子閑著也是閑著,陛下還想過幾年修一座長生宮,正是缺銀子的時候,讓內庫先將銀子投進來,幾年之後,收益也是不小,陛下自然無話。王太後那邊嘛……」徐謙笑呵呵的看向王成。

王成苦笑道:「這個事只能我去辦,還有京師的這些公侯。我也順道去走動一下。」說到這里,王成倒是打起了幾分精神,眉飛色舞的道:「這倒是容易,眼下不知多少人托人尋上門來呢。一個個都想和我們做點買賣,只要徐老弟發了話,他們保准把自己的老本統統拿出來。」

徐謙含笑點頭。目光又落在張鶴齡身上:「那些世襲的將軍還有親軍武官們,怕是要勞煩張老哥了。」

張鶴齡笑道:「勞煩談不上。他們想和咱們做買賣,不請我吃酒就算不錯了。不必去央求他們,他們自個兒就會巴巴的送錢來。」

這些話倒不是吹牛,眼看看著和如意沾邊的貴族們如今都身家數百上千萬紋銀,其他人哪一個看著不眼紅?現如今在座之人只要出了門,這張臉就是招牌。

「還有各省的藩王、郡王,這些人別看平時屁用沒有,可是好歹也是宗親,他們的話,朝廷可以不聽,可是若是他們吃了虧,又或者被人坑了,哭的死去活來,要是出幾個混賬的,要去皇陵里哭個幾聲,你看宗令府怕不怕。便是皇上,也得乖乖的退讓。」

眾人哈哈笑起來,張延齡道:「宗親那邊,只好交給我了,這些人倒是容易。」

一番計較下來,眾人各自散去。

………………………………………………………………………………………………………………………………………………………………

十一月月初,徐謙拜別了家小,終於啟程坐漕船轉道北通州,一路南下,前往浙江。

幾日之後,河北一帶空氣驟冷,連續下了幾場雨,將這地上的枯黃落葉打入泥濘之中,河水也暴漲了許多,在徐謙里的漕船,將一封封的書信送到浙江、福建、南直隸等地。

南直隸新近換了一個應天府府尹,據說近來鬧的很厲害,這位府尹是個性子很剛烈的人,認准了王學是偽學,對新政嗤之以鼻,除此之外,鳳陽、淮安、揚州、池州、太平、滁州、廣和等府亦是立場鮮明的在治內浩浩盪盪的辦了正本清源的事,說穿了,就是這幾個府的大人們覺得王學壞人心術,要把讀書人拉回從前的軌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