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鼓掌(1 / 2)

這個時代收稅,其實很是隨意,根本沒有規范可言,只是將稅收和地方官員的政績掛鉤,然後呢,大家各自憑自己的本事,若是今年收的少,那就再攤派掉雜稅下去,可要是收的多,依舊還要攤派,報上去一部分,自己私自截留一部分。

可以說,收稅不但不專業,而且完全是胡搞,全憑地方官的心意,另一方面,大戶人家地方官不敢碰,這些世家大族在本地根深蒂固,動了一個,就有幾十數百個人跳出來制造輿論或者和上頭的親朋好友打招呼,就算不能弄死你,至少也能搞臭你。

既然大戶的稅不征,最後可憐的自然就是小戶了,於是,土地兼並就開始了,小戶人家這么點田地,還要受官府如此盤剝,最後不得不將這僅有的土地賣出去,最後淪為流民或者佃戶。

可以說,大明這種混亂的稅收制度,是當下大明許多問題的關鍵,而大戶們坐擁許多土地,卻不必繳稅,家大業大,每年不知兼並多少土地,此後他們的土地越來越多,貧民也越來越多。

商賈其實也好不到哪里去,平時朝廷雖然說不征商稅,可是朝廷不征,地方上卻是要征的,所謂雁過拔毛,就算是客商帶了貨物途徑此地,若是被人盯上,多半也得刮出一層皮出來。

表面上好像商賈是大明稅制下的得益者,可是事實卻是,因為這混亂的稅制,還有混亂的苛捐雜稅體系。使他們朝不保夕,一不小心。就可能破產。

直浙新政之後,從商的難度確實是減少了許多。而現在,朝廷統一稅制,正如徐謙所說的這般,使用一條鞭的商稅之法,其實對大家,未必沒有好處。

再者徐謙的稅制雖然還未實施,可是此前,地方官府就已經開始施行了,比如說棉稅和桑稅。在直浙已經流行,只不過朝廷將這這筆銀子倒騰到了右手而已,至於礦稅、木稅等等,影響雖然也不小,卻還沒有到完全讓大家破產的境地。

徐謙一番話出來,不少士紳松了一口氣,他們許多人都是種植棉桑的大戶,以前就要繳納重稅,而現在。朝廷雖然又提高了一些棉桑的稅負,可是至少,還沒有到不能容忍的境地,以前怎么辦。現在還是怎么辦,再加上,他們還可以提高一些價格。將一部分稅負轉嫁給上游的工坊,這就等於。他們幾乎沒有任何損失。

徐謙又道:「稅制大致是定了出來,可是諸位要知道。稅制是稅制,條文是條文,律法是律法,若是難以實施,或者是有人陽奉陰違,最後可能稅制雖然訂立,可是無人執行,任何變法革新,若是不能貫徹實施,亦是無計可施。所以,本官會奏請天子,請天子同意,在戶部之下,重設稅局,建立完整的稅制征收體系,稅局和地方官府完全剝離,所有稅丁,都要經過專門訓練,必須要懂算數,能書能寫,具有一定的知識……」

徐謙滔滔不絕的發言,他反正是臉皮厚的人,眾目睽睽之下,並不覺得有什么關系,整整一個上午,他將自己的所有計劃和盤托出,不只是稅率的制定,還有商稅的征收。

所有人都聽的很是認真,一絲不落,生怕遺漏了什么,甚至有人提起桌上的紙筆,將徐謙說話的重點統統記下來。這些,畢竟和他們息息相關。

一個上午過去,徐謙的喉嚨已經冒煙,不過終於將該說的大致都沒有遺漏的說了出來,最後,他左右四顧,忍不住道:「怎么沒有人鼓掌?」

而後,如潮的掌聲啪啪的響起來,久久不散。

徐謙不由苦笑,話說,自己代入的太深,竟是忘了,這個時代是沒有鼓掌贊同的,經過今天之後,會不會鼓掌也成為潮流?

徐謙下台,上午的會議結束,眾人紛紛到了如意坊的茶廳去用午飯,飯菜不多,卻是管飽,只是大多數人,都沒把心思放在吃飯上頭,心里卻在努力琢磨徐大人講話的內容,若是真按這個稅制來執行,對未來會有什么影響,行情是會漲還是會跌,這是所有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不過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新的稅制,若是當真能夠一絲不苟的執行,就將商稅對當下買賣的影響降到了最低,至少不會像朝廷旨意出來的時候那般,一下子鬧的雞飛狗跳,無數人尋死覓活。

下午,會議繼續召開,而徐謙則是抱手坐在位上,一聲不吭,也不發言,倒是趙明上台,請大家有疑問的上台說話。

第一個上來的,就是王川,王川做的是造船生意,他忍不住發問,道:「若是這個稅制,倒是不錯,可問題就在於,從前大家的稅是交給地方官府,地方官府進行修橋鋪路,同時供養巡捕廳,而如今地方官府的稅收轉移到了朝廷,修橋鋪路怎么辦,巡捕廳誰來養活,還有各處學堂的補貼,又誰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