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盆景(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599 字 2020-06-25

張寧信守承諾,回去就放人。但是鄭洽沒有想象中那樣如獲大赦趕緊脫身,反而磨嘰著要那封信。這倒讓張寧更加確定了信的價值,留著大有用處。

「方姑娘帶來的交換條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你交換那首詩。現在東西我拿到了,人也如約奉還。公平交易童叟無欺,您又要講價,只好免談。」張寧冷淡地說道。

鄭洽好言道:「那封信你拿著沒用,何不做個人情附送?你我雖各為其主,並無私怨,何必把事兒做得太絕?」

張寧露出微怒,咄咄逼人上前一步:「你現在和我說人情、說事兒做得太絕?當初你們的人拿著一首詩就要挾我,何曾聽你們說過人情、仁義?」

鄭洽皺眉道:「此事絕非咱們的意思,全是那彭天恆自作主張。我也曾勸過他,但他不聽。」

「多說無益!」張寧一拂袍袖,冷冷道,「你不仁我不義如此而已,誰也別說誰不對。好走不送,若是拖延得節外生枝,別怪張某人言而無信。」

「唉!」鄭洽長嘆一聲,抱拳拱拱手,轉身便走。到底是士大夫出身,張寧了解到他應該是進士,鬧翻了還沒失禮節。

張寧拿著那封信琢磨了好多天,這才決定了它的用場。也該上奏敘述公務的時候了。

既然入仕,誰不想步步高升,還有當官盼著被罷官降爵的不成?還有背黑鍋頂罪責神馬的,不是實在沒有選擇余地堅決不背那鳥黑鍋!彭天恆是沒抓住,但姓彭的在高層眼里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能和鄭洽比分量?拿著鄭洽額外重的書信去充功,功過相抵,說不定比抓住彭天恆更有用。

怎么得來的這信?來龍去脈張寧也琢磨好了。抓捕彭天恆的事泄露,自己便懷疑有內賊,本來碧園的人就復雜,有內賊不是沒有可能的,什么查祖上三代?比如那個美女苗歌、祖上三代什么情況?有嫌疑的不只她一個,反正沒地兒查,除非泥沙並下一起下獄嚴刑逼供。加上張寧才任職幾個月,他對下面的人不算知根知底,完全有理由懷疑內部問題……於是他便避開屬下知情,直接找自家奴仆辦事,依據碧園掌握的私鹽販子活動情況,讓家奴混入其中見機行事,以期將功補過。

然後家奴偶然見到了個可疑的人,夜里入室盜取了一些隨身之物回來交差,張寧便發現了這封信。

編排出的這個段子有一兩處巧合可疑,但又沒法完全否定其可能性,大致還說得過去。關鍵得這封信的價值,如果是確有價值的真東西,怎么得來的就成細枝末節了;若是沒什么價值,那還有啥好說的,這瀆職加欺上的黑鍋,只好認了。

上呈的書信和重要物證,張寧打算走正常路徑,讓詹燭離去送。雖然東西起來很重要,但自己親自送又有多大的效果,身手和跑江湖的經歷哪樣比得上詹燭離,反而增大了目標畫蛇添足。況且詹燭離既然被任命為聯系揚州和南京的信使,應該問題不大。

直接交給南京禮部郎中吳庸,張寧的直屬上司。這樣一來,如果有功也分吳庸一份,隨手人情;如果不先給他,越級上呈胡部堂的話,多少是件得罪人的事。

張寧將東西全數漆封在信筒里,蓋上印信密封,交給詹燭離道:「盡快送到上峰手里,必須讓上峰親自接手。」

詹燭離正色抱拳應命。

一旁的謝雋神情復雜,很好奇的樣子,因為他沒到信的內容。以前上寧上奏公務,通常會和核心的兩三個人商量商量,這回卻誰也沒參與。難怪謝雋眼睛里露出那樣的眼神了,好像在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老子過節費冰敬樣樣不少,您也口頭上說得好好的,會不會笑里藏刀私下里把老子賣了做替罪羊?

張寧交接了正事,便在茶案旁坐了下來,仿佛自言自語地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等著瞧罷。」

上呈公文里雖然沒將功勞分給下面的人一份,但張寧也不是想獨占,實在編故事忽悠人不容易……不過要說背後賣人,那倒是完全不存在的,懷疑有內賊不是哪個人的錯。

謝雋聽了那句話很快回過味兒來,忙上前道:「兄弟們還信不過張大人么,您說笑了。」

「我說啥了?」張寧指著外頭的彈唱道,「聽戲、品茶,話說咱們碧園的戲子有長進,熟能生巧是良訓。」

「是是……」

唱的還是那風化體,教人懂倫理綱常的故事,或是傳說了幾百上千年的傳奇,唐傳奇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