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證道(2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27 字 2020-06-25

眾武將聽得巡撫師生一人一言,他們雖然讀書少,卻生在儒家價值體系之內,也不免受了感動,對於謙的話又多信了幾分。

於謙回顧左右武將,正色道:「我本無意置諸將士兄弟於死生之地,但叛軍戰力之強有目共睹,伏擊之戰尚不能絲毫阻擋、又丟了東渡之路,唯有此策方能穩住局勢。我早已下令北路馬兵臨時脫離大軍,向常德府奔襲,不日便到。若叛軍欲試圖殲滅南路軍,只要你們拖住時間,我這便去北路督戰,拿下賊巢並南進馳援;叛軍要救常德府,南路軍之圍自解也。萬千將士性命重責,若不能平定湖廣,於某他日定長跪於午門之外,乞皇上凌遲處死,以報勇士在天之靈!而今日在場諸位如若不能戮力作戰,讓整個戰役功虧一簣,那些戰死的兄弟就白白送命了,你們又如何面對自己的良心?」

「此戰攸關天下,一旦戰敗,湖廣近左再無可戰之兵,叛亂之禍不能蹴就,叛軍必取武昌,與南京漢王叛軍遙相呼應,大江天塹盡失也……」

……

張寧此時也在兩難之間,他拿出木制圓規在圖上和尺子上量大概距離。從澧州到常德的驛道近兩百里;急報傳出之時官軍騎兵在澧州北五十里,現在估計到澧州了。以明軍內地的全騎兵部隊通常行軍速度,如果路況好又沒有耽擱,最多三天就能兵臨城下。

而常德府距離辰州府比較遠,四百多里的路程,昨天下令運送野戰炮去辰州的命令在騎兵威脅下已經無法執行了,重達六七百斤一門的長管炮要走四百多里,在官軍騎兵南下的情況下是十分冒險的;參議部有老徐留守,他應該也會有這么一點隨機應變的頭腦。不過事不嫌煩,張寧還是首先派出了另一道快馬去傳令,取消昨日的軍令。

一旁朱部堂的臉色明顯憔悴了不少,兩鬢的白發因為頭發幾天沒洗更明顯,朱恆shime也沒說,但張寧看得出來他的壓力很大。

張寧心里並不責怪朱恆,他已經盡力;朱恆雖然很讓張寧欣賞,但恐怕也不是於謙的對手,你不能怪罪一個力氣有限的人扛不起三百斤的重物。

以朱恆為首的參議部在這次戰役中拿出的戰略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弱點就是容錯率太低。整盤計劃的成功只建立在絕大部分步驟都如期達成的基礎上,一旦中間出現了較大的阻礙,就會影響整個戰略的成功;就如現在的這種意外,不能迅速殲滅南路,北路騎兵忽然單獨長驅南下。

只不過參議部沒能拿出更好的辦法……而現在好像情況反而變得更加糟糕。

「官軍騎兵長驅南下,一定缺乏攻城器械,本不利於攻城,只是我們的兵力太少,恐怕常德十分危急。」張寧沉吟道。

周夢熊便在一旁說道:「只要四面圍住,建飛梯各處攻打、以分散守軍防御,騎射壓城;以常德這樣的大城,守軍不夠便擋不住多久。」

這時朱恆張了張嘴,沉聲道:「岳麓山上的官軍無路可走,必死戰,我軍難以輕易拿下;若是現在撤軍,盡快回防,應該能在府城失陷之前趕到。」

周夢熊聽罷說道:「就算現在撤軍也來不及,此地回常德城三百余里,比官軍北路騎兵的路程還長;況且南路的馬隊向北遁逃,萬一他們被下令轉身沿途襲擾,我們幾時能趕回常德城?」

張寧臨時忽然有種感覺:朱恆一直擔心搶了老徐的參議長位置會遭致不服,但真正對朱恆不服氣的不是老徐、卻是周夢熊。

情況已不容張寧過多雜念,他努力在清理思路:此時要援救常德府,只能讓軍隊騎馬回去,要么是騎兵、要么讓步兵乘坐馬兵團的馬。

但中間有個問題:朱雀軍建立時間不長,各部都有自己的訓練內容,沒有多少全才。騎兵大多不會操作火繩槍和火炮,也沒法短時間內學會,火槍從裝填到發射有規定的十個步驟,還要協同號令,顯然不是三五天就成的,朱雀軍防御主要靠火器,騎兵守城很不好用;步軍大多會用火器、又有很多不會騎馬,軍中青壯絕大部分是在湖廣南部生活長大的,南方本就少用馬,馬匹也不是一般家庭有的東西,雖然騎馬比較容易學會,但軍隊成陣營行動,生手組成馬隊極易混亂。

「讓馮友賢的騎兵團迅速馳援常德城。」張寧用下令的口氣說了一句。

小圈子里的氣氛頓時冷場稍許,大家意識到騎兵守城不利,騎兵團戰兵不足兩千,更無法在城外擊敗官軍馬隊。張寧倒是毫無猶豫就下令了……他已經想清楚了利害,根本就沒別的辦法。

有人問道:「是否要繼續布置對岳麓山官軍的進攻?」

眾人都看向張寧,等著他的決斷。這事他卻是想了好一會兒,這才說道:「南路軍已經跑不掉了,事到如今怎能喪失削弱官軍實力的戰機?我步軍主力繼續進攻岳麓山,直到殲滅或迫使其投降為止,諸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