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舉頭三尺有神明(1 / 2)

平安傳 西風緊 1617 字 2020-06-25

初回常德城的前幾天除了准備北征,還有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戰俘。官軍在沅水一戰中參戰人數就達五萬以上,大部分人並沒有在戰場上被殺死,軍隊崩潰後有的投降有的向北逃跑,但主要道路一被封住大部分人又能逃到哪里去?

大面積屠殺俘虜是首先被否決的,這種手段與朱雀軍平ri的言論相悖。參議部諸官員分歧很大,有的建議將俘虜大量收編入朱雀軍,因為軍中本來就缺兵員;不少人卻害怕那幫人兵變,以至自掘墳墓;而放降兵回家鄉,也有可能不久就被武昌守軍重征召,成為阻擋朱雀軍進軍武昌的阻力。

張寧未能拿出決策、他需要等待幕僚們經過爭辯,通過一群人的爭論之後是非對錯也許比一個人獨斷要穩當,古人也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誠不我欺。

這ri他到黃昏時才離開參議部往府上走。之前官軍占領常德城後好像並沒有大規模燒殺劫掠,這里的一切都改變不大,原來作為倉庫的參議部官署仍然能用,路上風景照舊。..

剛回府便得知姚姬要召見他,張寧便徑直去了園子里。這地方以前本就是個游園,後來還做過茶園,亭台樓閣山水樹木一樣不少。

行至姚姬住的房子前,他便看見正門廳堂里四大「護教」都在場,還有不少白衣劍侍,都是辟邪教總壇的頭目。一時間張寧就大概明白了,姚姬今天找自己可能是為了辟邪教的重組;因為之前張寧就提過,認為利用宗教起事的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保留辟邪教的存在反而會造成歪門邪道的名聲。

&梅就說:「教主在里面書房,正等著見王爺哩。」張寧便從廳堂的後門出,沿著廊廡徑直過去。以前姚姬就在這兒住了半年,他也不是第一次過來。

剛進書房,便見姚姬正從她的近侍手里接過三枝點燃的香,往一個香爐里放。前面的牆壁上放置著一個神籠,供奉著一尊jing致的玉佛像,個頭有三歲孩童那么大,整玉雕琢定然價值不菲。

「母妃怎么敬起佛來?」張寧在後面拱手說道。

姚姬轉身看了他一言,臉上依然是那種似笑非笑的溫和表情:「以後不俸天神了,教中的冬雪護教正好信佛,進獻了這尊佛像,我便將其供奉起來。」

聽到這句話,張寧便已明白「教主」已經贊成並說服了部眾,接受張寧的意見改組辟邪教。

辟邪教確實算不上什么真正的宗教,也就是東拼西湊組成的一個教義,敬的是「天神」,是一個中原土生的神靈;可下面居然有人明目張膽地信佛,那佛祖是印度鍍來之神,顯然和三皇五帝一類的神是兩回事……可見辟邪教確實談不上什么信仰。姚姬如此主動地支持他的大事,當下張寧便心存感動。

這時他便隨口問道:「母妃信佛么?」

「方才平安用的『敬』字好一些呢。」姚姬在椅子上柔柔地坐下來,「舉頭三尺有神明,人不能肆忌憚,該懷有敬畏之心。不過佛家有言不打誑語,我這當著佛像也不能胡說,信佛暫且還談不上。」

張寧想起辟邪教的那個老婦冬雪,心腸是大大的壞,卻長期在脖子上掛有佛珠,號稱信佛。他便有些感觸卻答道:「母妃雖說只是敬佛,卻比一些信佛的人有誠意。」

姚姬微笑道:「這里只有一尊佛像,它不會說話,還有你,我自是不必偽裝什么……」她故意把旁邊的白衣侍衛視了一般,「我不信佛,是因還沒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真正相信它存在於世間,但是我沒有覺得它不好。佛勸人為善,戒人爭斗,於世道人心是好事。人心深不可測,若規勸之義,如水橫流不知會去往何方?」

張寧拜服道:「您的一番話,叫我受教良多。」

姚姬又道:「教內眾人,對於要信佛還是信道都沒關系的,只不過以後不再宣揚教義了,各分壇和總壇的這如許多人,卻不知如何謀生?教壇可以散,但我還是想把人留下來。」

張寧完全理解她,不說因為關心別人的活路,就看這尊玉像,如果手里沒人誰供奉給她喜歡的東西呢?沒有人馬、沒有實權,處處受制於人,要吃什么玩什么享受什么或者有想做的事,都不太容易;姚姬本身就錦衣玉食慣了,怎么忍心讓她受半點委屈呢?她又不是聖人,哪能完全大公私,人之常情罷了。

他點頭稱是。姚姬的眼睛里頓時露出了高興的微笑,便接著說道:「我想過,唐代有內侍省,這名字不錯,可以把總壇改個名字叫內侍省。平安想一下,咱們住的地方要人管事吧,各種用度需人采辦吧,總壇的又是自己人,比重去找人好多了。各分壇每個地方其實也就是數百教眾,只要給他們土地,讓壇主管理地方,便可保持原狀;官府那衛所,一處將官就管幾千戶人,咱們的地盤上多一些幾百人的分壇,應傷大雅?」

她說罷帶著期待的表情,想來在辟邪教多年,為她提供了生存之所,她對教眾還是很關心的。那風情萬種的美目中流露出的期待,叫人論如何也法拒絕;別說要一些土地,就是要一座城,張寧也想要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