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 終於輪到法國更換總司令了(2 / 2)

隨著英國遠征軍停止進攻,法軍部隊的進攻也被迫停止,歷時近一年的索姆河戰役終於結束,整場戰役中英國遠征軍傷亡45萬人,法軍傷亡34萬人,德軍傷亡54萬人。

如果不是索姆河戰役後期是羅克在指揮,那么英國遠征軍的傷亡會進一步增加,德軍的傷亡也會更少。

當然了,以上這些數字都是各國官方給出的數據,除了這些數字之外,協約國和同盟國還公布了一些數據,英國政府聲稱在1915年有15萬人在西線犧牲,法國公布的犧牲數字是26萬,德國公布的數據最少,1915年全年,德國在西線居然只有14.3萬人戰死。

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都是1915年爆發的,凡爾登戰役從一月份一直打到11月,索姆河戰役也是一月份爆發,不過只打到十月羅克就主動停止進攻,德軍僅在凡爾登就損失了43.3萬人,怎么可能只有14.3萬人戰死。

德國可沒有英國遠征軍那么多經驗豐富的醫生護士,也沒有設施完善物資充裕的野戰醫院。

其實英國公布的數據也是打了折扣的,羅克了解到的情況,英國在1915年的犧牲官兵總數應該是在30萬人左右。

這個數據不能公布,要不然的話溫斯頓馬上就要下台,英國也要退出戰爭,民主自由不是開玩笑的。

順便提一句,在英國政府的宣傳中,德軍在1915年共有約89萬軍人戰死,如果把傷員也算上,這個數字還要翻十倍。

這個時代的媒體就是這么荒謬。

關鍵是,這么荒謬的數據居然還有人信,這就讓羅克實在是哭笑不得。

在這一波宣傳中,《泰晤士報》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羅克大筆資金的支持下,現在《泰晤士報》的銷量已經超過《每日郵報》和《每日電訊報》,成為英國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神奇的是,縱然編輯和記者在報紙上滿口跑火車,《泰晤士報》依然樹立起公正客觀形象,被譽為英國報界的「良心」。

到11月,各個戰場都逐漸陷入沉寂,凡爾登戰役結束了,法軍損失了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凡爾登成為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持續了整整一年時間,法國和德國都損失慘重,德國方面直接導致法金漢辭職,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上台,法國這邊也不消停,凡爾登戰役期間,法國政府不敢找霞飛算賬,怕影響到軍心士氣,現在凡爾登戰役終於結束了,法國政府第一時間要求霞飛辭職,新任法軍總司令是在凡爾登戰役中表現出色的羅伯特·尼維勒。

羅伯特·尼維勒之所以表現出色,和羅伯特·尼維勒的能力真沒多大關系,如果不是英國遠征軍及時發動索姆河戰役,大大牽制住德軍兵力,那么凡爾登戰役應該會在幾個月前就結束。

影響凡爾登戰役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布魯西諾夫在加利西亞的進攻也是原因之一,法金漢為了幫助奧匈帝國防守,把原本准備派往凡爾登的部隊調到加利西亞,這直接導致法金漢被解職。

威廉二世沒有法國總統撲恩加萊的耐心,凡爾登戰役還沒有結束,法金漢就被解職直接送到羅馬尼亞,德軍高層動盪不安,這也同樣影響到了一線部隊的軍心士氣。

如果僅僅是這樣,還不足以讓羅伯特·尼維勒大放異彩,羅伯特·尼維勒絕對要感謝羅克的幫助,正是因為羅克在比利時開始新的進攻,興登堡才不得不從凡爾登抽調部隊增援比利時,這直接導致德軍在凡爾登也陷入兵力不足的困境。

所以德軍才會多次主動放棄陣地,將墨茲河東岸的土地全部還給法軍。

這都被當成是羅伯特·尼維勒的功勞。

11月初,第九次伊松佐河戰役結束了,鬧劇在伊松佐河畔再次上演,參戰部隊的表現就像是個笑話,整個1915年,意大利王國和奧匈帝國在一系列伊松佐河戰役中一共有14萬人戰死。

11月14號,羅伯特·尼維勒接替霞飛成為新的法軍總司令,曼京在凡爾登戰役結束後,又在凡爾登發起了幾次進攻。

這幾次進攻都沒有攻破德軍防線,魯登道夫擔任德軍總參謀長之後,德軍的土木作業也是進步神速,到年底之前,曼京一共發動了四次進攻,唯一的成果是給法國在1915年的傷亡名單上又增加了4.5萬人。

看看人家這效率,再看看意大利王國和奧匈帝國,連殺人都不專心,真該被逐出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