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1 / 2)

的足利叛軍,最後在「湊川合戰」中伏刃自盡

名將隕落,後醍醐天皇被囚,足利尊氏另立光明天皇,反正自打89代天

皇起,日本的天皇就是在兩院統之間換著當,可惜後醍醐不甘心退位,再次扮

成女人逃到吉野,自稱「南朝」,聲討叛逆,坐鎮京都的光明天皇也不甘示弱

,自稱「京方」,兩邊互稱對方為偽朝,「一天兩帝南北京」的南北朝時代來

臨。

南北二朝爭斗五十余年,打的天昏地暗,互相都有占上風的時候,政府處

於無序狀態,倭寇也就多了起來,不斷騷擾中國沿海,而這時的中國已然變了

天,淮右布衣起於草莽,將蒙古逐回草原,張士誠、陳友諒等並起梟雄被一一

剪除,開國功臣看不順眼的也殺個干凈,依老朱的性子,自然容不得倭寇搗亂

,於是派了使者到日本問罪,國書極其霸道,「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

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

,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收到這封國書的是南朝,當時主政的是後醍醐天皇的十一子,征西大將軍

懷良親王,這位也不是什么好脾氣,加上蒙古來襲後遺症,充滿了對中國來人

的提防和鄙視,見了這份國書直接殺人拘使,鑒於蒙古人的前車之鑒,朱元璋

決定再給小鬼子們個機會,派出使節趙秩持國書而往,這份國書用詞客氣了很

多,問題是使節選的不好,偏偏姓趙,日本懷疑這個使臣是當初代元朝出使的

趙良弼的後代,懷良親王直接喝令左右斬殺,趙秩廢了好大一陣口舌才解釋清

楚自己不是趙良弼的後代,而且現而今中國大當家的已經換人了,是明朝不是

蒙元,懷良親王才知道弄出了烏龍,同意回使入明獻馬和方物。

本來和和氣氣的這事也就算了,偏偏朱八八接待日本使臣的時候多嘴問了

一句「爾國風俗如何」,自認華夏正統的日本使臣當場梗著脖子賦詩一首:「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瓮儲清酒,金刀膾素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傲慢之意溢於言表,朱皇帝惡其不恭,絕其貢獻,日本地方大名的貿易船

因沒有大明國書也屢次被拒。

合法貿易斷了,倭寇更不會少了,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遣使赴日,給日

本國王「良懷」國書,意思很明白,再不聽話,揍你丫的。

而懷良親王回奏國書則堪稱經典:「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

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盪,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

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

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

池數千余,封疆百萬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復。昔

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御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

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

,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

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

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一封國書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一句「相逢賀蘭山前,聊以搏戲」就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