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人心不足(六)(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742 字 2020-06-26

有沈珏出頭,旁邊就有跟著的,沈環道:「我也去送他」

沈寶臉上的血漬已經擦掉,露出圓嘟嘟的胖臉,低聲對沈琴道:「琴哥,咱們也去送吧……」

沈琴別扭了一會兒,見跟出去的學子越來越多,起身嘟囔道:「多大點事,鬧到這個地步,這叫甚事哩?」

「夏耘」班的十幾個學生,哩哩啦啦地,最後全部跟了出來。

董雙站在門口,身邊只跟著一個八、九歲大的書童。

郭勝還在纏問他以後去哪里讀書,董雙道:「我想先在家學習一陣子,等過了縣試,再尋書院讀書。」

想來他心里也惦記與沈瑞交還筆記之事,便指了指身邊書童道:「沈兄,這是我書童青松,以後逢五的日子,便使他過來與沈兄送筆記可好?」

聽著董雙的話,沈瑞有些意外。即便董雙決定在家自學,可學習不是對著筆記就能學通的,他以為董雙會選擇與自己見面,交流學習所得。

不過沈瑞面上不顯,點頭道:「如此正好,麻煩董小弟了」

雖不知董雙為甚隱下與自己「交換」筆記之事,可他既然說了,想必有為難之處,沈瑞便順著他的話接話,果然董雙眼中隱隱地露出感激。

或許先前同窗時,大家曾有摩擦,這臨別之際,大家都念起董雙的好來。

董雙雖不主動與大家親近,可誰要是去問提求解,他也不曾拒絕,講解的也仔細。之所以看他不順眼的人多,多多少少是因少年之間的小嫉妒,誰讓他長得好,性子綿和,功課好,又引人關注。

依依不舍的氣氛漸濃,可再有不舍,也終有一別。

不遠處下課鍾聲傳來,到了課歇的時候,眼見有「春耕」班的蒙童帶了小廝、書童湊過來看熱鬧,董雙曉得自己該走了。

董雙再次看了沈瑞一眼,見他點頭,心中安定許多,躬身作揖,謝過諸同窗相送,便帶了書童青松轉身離開……

沈家坊後街,一處四合院。

東廂屋門緊閉,沈琰站在門口,面帶苦笑。旁邊一個面帶柔弱的中年美婦,扶著一個小丫頭,滿臉擔憂道:「二哥這是怎哩?可是在學堂里受了欺負?」

這中年美婦就是沈清遺孀、沈琰倆兄弟之母白氏,長得有幾分顏色,看起來不過三十許人,實看不出有沈琰這樣大的兒子。

因沈回到家後立時進了自己房間,並不曾與白氏打照面,所以白氏還不知兒子受傷。

沈琰自然也不會說,便道:「不過是與七房的琴哥拌嘴,我在人前訓丨了他幾句,就惱了我。娘快回屋去,兒子要與小弟賠罪。」

沈打人的事情不能說,挨打的事情更不能說,他們家自從沈清過世,境況越差,可母子三人相依為命,感情十分深厚。只是白氏,格有些天真,對沈又寵慣的厲害,遇到沈的事情,小事也是大事,大事更是要不知如何。

沈琰身為長子長兄,曉得今日這件事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真要追求起來,自家兄弟先動的手,口中又「言語不當」,最後落下不是的還是自家。

想到沈曾在眾目睽睽之下提過「二房嫡裔」,沈琰就覺得頭疼。他之所以一直沒有亮出房頭,就是因這其中有隱晦之處。

原本還想著等自己有了舉人功名,弟弟也過了府試,就帶著弟弟進京,去向嫡房懇求讓祖父、父親入族譜。至於白氏曾提過的過繼之事,沈琰是想也不敢想。

兩家雖系出同源,血脈至親,可之間也有化解不開的仇怨。

幾位堂伯、堂叔能網開一面答應讓祖父這一脈回歸宗族就不錯,再求其他則是妄談。

即便那三兄弟只有一子承宗又如何?兼祧之說,律法上雖不承認,可法理不外乎人情,民間大有人在。就是沈珞不兼祧三房,京城堂伯父與三叔另外過繼嗣子,也不會選他們。

母親總覺得當年的事情是長輩過錯,不與子孫相於;又覺得年頭久遠,所有恩怨早當散了。可就算過了幾代人,罪孽還是罪孽。二房因這積年宿怨,遷居京城,連族人都冷淡了這些年,何況他們這一脈?

白氏松了一口氣,抱怨道:「這孩子,哥哥教訓丨幾句又能如何?這要強的,子,也不知隨了哪個?」

皇家重長子,百姓愛幺兒。

白氏口中雖抱怨,可到底心疼幼子,低聲道:「大哥也是,曉得他的秉,還在人前訓丨他。他轉年也十五,不是小孩子,又是在同窗前,面皮上自然掛不住……」

沈琰道:「是兒子錯了,兒子一會兒就與小弟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