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萬象更新(一)(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1644 字 2020-06-26

沈瑞忙道:「不過不丟丑罷了,不敢當伯娘誇贊。」

徐氏嘆氣道:「伯娘也不知到底是對是錯,王伯安確實有大才不假,可因其父緣故多為朝中諸公壓制,留在京城恐難有所建樹。去了地方想要再回轉也是不易。除非朝中有甚大變動,否則王伯安另辟蹊徑,否則怕是宏圖難展。」

沈瑞聽了這繁華,心中詫異。

倒不是為王守仁境遇,而是徐氏對朝局時事的了然於胸,還有這頗有前瞻性的預言。

王守仁後來宦海沉浮,還真是另辟蹊徑,以文官充武事,又趕上寧王造反,得以樹定國安邦之功

不過想想徐氏出身,又久居京城,是沈家當家主母,有點眼力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聽這話的意思,王守仁能收自己為弟子,還有二房淵源在里頭。

「伯娘,老師收侄兒為弟子,可是伯娘請托了先生?」沈瑞問道。

徐氏搖頭道:「不是我,是你大伯。王侍郎與你大伯是好友,是你大伯聽說王伯安避居松江禪院,托了王侍郎,想要王伯安教導你一二。當時並未提及拜師收學生上。王伯安後來能收你做學生,還是因看重你資質的緣故。」

沈瑞一愣,訕訕道:「侄兒以為是六族兄……」

徐氏點點頭道:「理哥確實也托了王伯安,只是王家小子憊懶,若不是王侍郎壓著,怕也不耐心仔細教你。」

那豈不是說,三年前二房就開始關注他,只是不知因何緣故,沒有露面。

這人情豈是好欠的?三年前他不過一九歲稚子,又素有頑劣之名。

徐氏說沒有提及拜師一事,可只要有了師生之實,即便不能列入門牆,以後按理也應視王守仁為先生,奉王華為師祖,狀元徒孫這光環,就可以借光。

即便王華在朝中被諸公壓制,不得入內閣,可對於沈瑞這個年紀來說,影響都不大。

那些大學士都是花甲古稀年紀,等沈瑞長大後入朝,他們也都換的差不多。

等到了那時,王華能入閣是好事,不能入朝也有滿朝門生故舊,可以為關系網。可中間差了一輩,關系畢竟遠些;而王守仁這個老師,又因早年鋒芒外漏,為人為忌,實際上對於沈瑞在助力或許沒有那么大。

因此,徐氏才說不知道當年請王守仁幫忙教導沈瑞到底是對是錯。

除非不走科舉仕途,否則師生關系,在仕途上亦是親族之外的最大臂助。

不過瞧著沈瑞如今模樣穩穩重重,一手好字也拿得出手,可見這拜見拜的還是好的。至於沈瑞早年頑劣之類的話,徐氏則是壓根不相信,孫氏是個明白人,怎么可能將兒子教成不懂事的混小子。

待拜帖於了,徐氏拿住一張禮單,遞給沈瑞:「你初次上師門拜會,總不好空手,伯娘就越俎代庖,幫瑞哥預備,瑞哥看看是否需要添減。」

「勞煩伯娘破費……」徐氏准備的這般周全,沈瑞真有些不好意思。

既早知進京後要拜會王家,沈瑞自然也有准備。只是他預備的那些東西,同徐氏預備的這些相比,則顯得過於寒酸,拿不出手。

倒不是沈瑞吝嗇,實是以他的年歲與身份,能賣到的東西有限。

只是這禮單上除了文玩雅物,怎還有綾羅綢緞等一應女子用品,還有成對的陳設擺件之類?

沈瑞看著看著,瞪大眼睛,道:「伯娘,老師他……續娶了?」

怎么在之前的信中,沒提過王守仁提及此事?還是他覺得除了學問功課,朝政報復,這等家事私事不願與學生提起?

只是身為弟子,要是老師真續娶,沈瑞身為弟子,還正應為老師預備一份新婚賀禮。

徐氏笑著搖頭道:「不是你老師續娶,是王侍郎今春娶了繼室。」

沈瑞默默,王伯安都將而立之年,王華年歲聽說在五旬開外,這個年紀娶繼室……還真是一枝梨花壓海棠。

不過五十多歲的鰥夫,又是侍郎官,續娶正常,不續娶才不正常。

「侍郎府那邊人口也簡單,除了你師祖與新進門的師祖母外,還有你老師與他上一任繼母所出的一個妹子,其他人都不必理會。」說到這里,又想起自家,徐氏便道:「咱們家人口也不多,你大伯與我早年為了求子抬舉過幾個侍妾姨娘,到底未能如願,後來便也絕了念想。那幾個侍妾通房,便也讓他大伯遣嫁;你二伯那里,除了你二伯母,還有兩妾室,都是良家子出身,一個是玉姐生母,還有一個雖沒有開懷,這幾年也頗得你二伯看重,不過妾就是妾,上不得台面,也沒資格湊到你跟前,心里曉得就行了,無需理會;你三叔那里,因他身子骨不好,打小都是叫他修身養性、清淡著過來,除了你三嬸,並未另納內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