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鳳凰於飛(五)(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4258 字 2020-06-26

三人過去給兩位公主見了禮,又給周圍夫人們團團行禮。眾夫人不免客氣寒暄了兩句,壽寧侯夫人也掛起和煦笑容,唯有建昌侯夫人臉上淡淡的,隨意點了點頭便罷。

兩位公主都是一派慈愛,與趙彤楊恬說話也格外認真,並不虛言敷衍,問了兩人家人可好,又問趙彤婚事。

趙彤也不羞赧,大大方方的回了。

末了淳安大長公主笑道:「莫在這里陪著老婆子無趣了,小七兒,帶你小姐妹去流觴亭吧。」

又向趙彤楊恬道:「你們兩個都是極懂禮數的,也替本宮看著小七兒些,她這猴兒脾氣急,又專好打個抱不平,今日本宮是主人家,削了客人的面子便不美了。」

一番話雖是笑吟吟說出來的,語氣也不輕不重似是戲謔多些,可這哪里是對晚輩的調侃,更像是實打實抽在那邊張家妯娌臉上。

那話中的警告之意再明顯不過,引得在座諸夫人忍不住偷偷去覷那妯娌倆臉色。

壽寧侯夫人還勉強保持著笑,建昌侯夫人臉上已有了薄薄怒色。只既今日舍了臉過來,正主兒還沒見著呢,怎樣都要先按捺下來。

楊恬這才知道蔡淼這急匆匆帶她過來拜見大長公主的意思,心下又生一份感激。

果然,她們三個行禮退出近月樓後,不多時,就有張家以及周家的仆婦匆匆離去,帶著自家夫人的告誡,去那邊尋自家姑娘說去了。

*

澤園的流觴亭修得並不大,多說能容二十余人,大約只是供公主府子弟日常玩樂的,並非是專為今日這樣盛大的上巳宴而備的。

不過既是抬出上巳節的名頭,又豈能少了曲水流觴。

公主府便在亭旁開了小小水渠,約有一尺寬,九曲十八彎,引得活水而過。

又置薄如紙的青瓷荷葉盞,內有拇指高紅釉蓮花小酒盅,漂浮水上,蜿蜒而下。

水渠兩面仿照魏晉古禮設席,賓客入席對飲,行曲水流觴之樂,倒也韻味十足。

此時既未開席,眾閨秀便三五成群,在流觴亭、水榭、臨水的游廊等處觀風賞景。

蔡淼趙彤一到水榭,便有不少勛戚千金圍攏過來,熱情的打著招呼。兩人便拉著楊恬的手,將她介紹給眾人。

京中中上層的人家誰不知道那日坤寧宮的變故,認識了楊恬,便都忍不住又去看那邊一群張家姑娘。

張家一群姑娘並未在水榭,卻是在游廊上,聽得這邊熱鬧,不少人紛紛扭頭來看。

張玉婷早也探頭過來,見蔡淼和趙彤還待招呼一聲,但隨即就瞧見了楊恬,一張小臉立刻撂了下來,剛待說什么,又被身邊跟著的管事媽媽勸止。

她有些不滿的瞪了那邊一眼,又去推身邊的堂姐。

張玉嫻卻是根本瞧都沒瞧那邊,兀自一把一把撒著點心渣子,有些心不在焉的盯著水面上過來爭食的錦鯉,便是張玉婷推她,她也沒個反應。

張玉婷見堂姐這般,更是生氣,再去瞪那管事媽媽,但見那媽媽板正著一張臉,滿臉嚴肅,她登時泄了氣,扭過身子不再理會。

幾個張家親眷姑娘彼此打著眼色,機靈的已經過來逗著張玉婷開心。倒有兩個似是不太合群,一個伸長脖子只去看那邊的楊恬,另一個仿佛周遭一切都和她無關,就只饒有興致的盯著湖對岸的青柳使勁瞧。

而那邊,本被蔡家三房九姑娘蔡洛帶走的周家一群閨秀,這會兒也往水榭來了。

那周英祺竟是誰也沒瞧見似的,大步流星就要往張家姑娘那邊趕,一副要大戰三百回合的樣子。

倒把蔡洛嚇了個夠嗆,方才明明周家仆婦已經過來傳了長寧伯夫人的話,這位也答應得好好的,怎的調頭便仍如炮仗一般奔著張家去了呢。

虧得蔡淼瞧見了,一把揪了周英祺過來,在她耳邊壓低聲音道:「你要惹得我祖母和你祖母動怒,然後讓姓張的瞧你笑話啊?」

周英祺登時就止了腳步,臉上神色古怪,半晌才沖那邊啐了一口,氣鼓鼓道:「今兒就看你這主人家的面子,不理會她們。下次再叫我遇上,定叫她們好看。」又惡狠狠撂下幾句狠話才作罷。

眾千金神色各異,幸災樂禍的有之,事不關己的有之,面露嘲諷的也大有人在。

而跟在周英祺身後的她的兩個堂妹並周家親戚姑娘們則是齊齊松了口氣,臉上或多或少帶出幾分尷尬來。

周英祺渾然不覺,仍是旁若無人的高聲與人說笑。

見了楊恬,她許是自覺「同仇敵愾」,還多說了幾句,非常生硬的贊了楊恬貌美,大約,她所知道的誇人句子都是用來誇人容貌的

楊恬有些哭笑不得,話不投機半句多,她實忍不住想對這些勛貴千金敬而遠之。

好在這會兒費三姑娘等人也拜見過大長公主,來了這邊流觴亭。而楊恬又在人群中見著了沈理妻女,便與眾人告罪,過去那邊見禮。

趙彤果然守著前諾,隨著她一道走,近乎寸步不離。

楊恬見識了周英祺那火爆脾氣,知道了這群閨女鬧起來是不管不顧的,便也依了她。

那邊沈理妻子謝氏剛剛拜見過大長公主,還不曾去眾夫人處,而是拉著女兒沈枚,細細叮囑著讓她今日好好跟著謝家姊妹,說話做事都要謹慎雲雲。

看見楊恬過來行禮,謝氏明顯楞了一下,隨即才緩緩綻出個笑來,噓寒問暖一番,又讓沈枚給小嬸嬸行禮。

沈枚整十三歲,已是豆蔻少女,亭亭玉立,容貌隨沈理的地方更多些,有著水鄉人特有的柔美,身量卻隨了謝氏,頗為高挑。

她雖面上帶著淡淡的笑容與楊恬廝見過,卻並不十分熱情。

倒是謝氏一反常態,待楊恬比素日親近不少,楊恬不由心里暗暗納罕。

楊恬知道沈瑞生母孫氏對沈理有恩,也知道若非沈理,沈瑞在喪母時只怕被祖母與父親折磨死了,因有這種種因果,沈理沈瑞兩兄弟是極為親近的。

她只不明白,為何每次各種大小宴會,甚至自家設宴時,謝氏總是對自己十分冷淡,非但沒有親近,好似還疏遠不喜。

不過這種事,人各有感受,若是親娘還在,又或者有親姐妹,楊恬倒是還能念叨兩句解個悶兒。

可俞氏只是繼母,楊恬又只有個親大哥,這事兒更不好去問沈瑞,便壓在心底,只每每見著謝氏便也淡淡的,守著禮數不錯罷了。

今日里,謝氏竟親熱的拉起楊恬的手,開始問起徐氏近來身體可好、你三嬸兒鎮日都在做些什么、那義姐可還幫著徐氏管家等等雜七雜八的沈家事,這讓還沒過門的楊恬多少有些尷尬。

但想著楊家的境況,想來謝氏怕也是沒什么好問的。

楊恬揣度著,今日這好態度,八成是謝氏想讓她照應沈枚才擺出來的,便一一簡單答了,然後表示會一直帶著沈枚,照看這個小侄女。

不想謝氏面上尷尬神情一閃而過,笑著岔過話題去,又匆匆叮囑了女兒兩句,往那邊翰林夫人席上去了。

而沈枚只向楊恬笑笑,仍跟著謝家幾個姊妹。

楊恬越發摸不到頭腦,這是……仍想著讓沈枚跟著謝家而非她?那謝氏這一出又是為何?

雖楊恬與謝家姑娘們也都認識,但不過點頭之交,閣老府的姑娘們也是頗為傲氣,與諸翰林家姑娘又有不同,楊恬也沒興趣結交,便只客氣幾句,仍尋自己圈子里的姐妹去。

*

遙遙的,有絲竹之聲隔水飄來,借著氤氳水汽,顯格外空靈。

身著統一翠色衣衫的小丫鬟們端著漆木圓托,將美酒佳餚流水般擺上案幾。

流觴宴就在一片贊嘆聲中開始了。

沒有什么主持,沒有什么規則,那水渠九曲十八彎,分出多段,眾女賓自尋投契的好友相聚,隨意尋得一段水渠,自行設令,或投壺作嬉,或擊鼓傳花,或吟詩作對,一切皆隨本心。

如此一來,文臣武將家的千金們各自找興趣相投的同伴,組成一個個小局,各玩各的,也不必耐著性子應酬關系平平的人,便無不叫好,很快玩樂起來。

楊恬同費三姑娘一道,和另一些翰林家姑娘聯句詠春,依著曲水流觴規矩,蓮葉盞順水而下,接了酒盞的便要連下一句詩,雖不限韻卻限時,若作不出,便要吃酒。

趙彤也跟在楊恬身邊,笑嘻嘻表示不會作詩,卻偶爾也有一二妙語,喝酒時更是酒到杯干,還替了費家姑娘、蔣家姑娘並楊恬飲了幾回,也得了這群姑娘的贊,融進了這個圈子。

一時酒過三巡,楊恬起身更衣,趙彤自然也相陪。

因宴席上來賓眾多,這更衣之處便也不止設在一處。

兩人估量著最近的幾處怕都有人在了,便叫領路的公主府小丫鬟帶她們往稍遠院落去。

兩人一路說說笑笑,也不覺無趣,剛要轉過一處奇石所疊的假山,那邊隱隱傳來爭吵聲,未等兩人反應是避開還是過去解圍,就聽得清脆巴掌響,隨後自假山那邊氣鼓鼓走來個十一二歲女童。

她臉上猶有怒氣,腳下步伐極快,氣勢洶洶而來,似乎帶過一場風暴。

她身後一串兒丫鬟仆婦幾乎跟不上了,連帶著兩三個與她同行的姑娘皆叫著「慢些,且等等我們」扶著養娘,一雙小腳緊著邁步。

卻不是張玉婷是誰。

趙彤立時站住腳,往楊恬身前站了站,冷冷盯著張玉婷。

張玉婷瞧見兩人,微微遲疑,卻很快哼了一聲,像沒瞧見人似的,極快的走了過去。張家親戚姑娘並丫鬟仆婦匆匆與兩人行禮,便忙忙追趕張玉婷去了。

趙彤與楊恬相視一眼,各自搖頭,不曉得這位又吃了什么嗆葯,不過沒有起沖突是最好。

兩人繞過假山,忽見一個水紅裙襖的姑娘捂著臉站在路邊。

那姑娘顯見便是剛才挨了張玉婷掌摑的,半邊發髻有些凌亂,與趙彤楊恬見禮時,那捂著臉的手放下來,白皙皮膚上已是紅腫一片。

只是這姑娘神情卻並不像挨了打的,面上平常,無怨無怒也無尷尬羞赧,竟還客客氣氣的向楊恬道:「楊姑娘好,姑娘雖不認得我,我卻有幸在坤寧宮見過姑娘一面。我姓吳,是壽寧侯府表親,姑娘方才也見了,張姑娘與我慪氣走了,我卻是尋不回路,想叨擾兩位,同兩位一並回去,可否?」

趙彤挑了挑眉,姓吳,當是壽寧侯夫人那邊的親眷,此女容貌出挑,舉止嫻雅,並不像尋常小家碧玉,又提坤寧宮,當是張家從親戚姑娘里挑出來特地要送進宮的。

她手上輕撫楊恬,自己先開口接話道:「卻是不巧了,我姊妹正要去更衣,卻不是要回去呢。」說著又指著引路的小丫鬟道:「前面的路我丫鬟也認得,你先送這位吳姑娘回去吧,回頭再來接我們。」

小丫鬟松了口氣,忙贏了下來。

那吳姑娘仍是副無悲無喜的樣子,規規矩矩斂衽謝過兩人。

楊恬見她頂著一張腫臉滿頭亂發,卻是依舊儀態嫻雅,不知是下了多少苦功夫被調教出來。

瞧著她挺直的後脊,緊綳的雙肩,楊恬忽然心生不忍,嘆了口氣,道:「吳姑娘,我瞧你鬢邊有些松了,不若同我們一起過去更衣,重新打理一下再回宴上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