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鳳凰於飛(十一)(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4645 字 2020-06-26

沈瑞也是苦笑一聲。

最初陸十六郎說起海船運軍餉,沈瑞只以為他是打著海運替代漕運的主意,這事兒是千難萬難的,沈瑞根本不想碰。

不想聊了幾句下來,陸十六郎便直言不諱道想謀一通工部或者錦衣衛的路,好在登州本地造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陸家山東這支因靠著水邊,做的就是跑船的生意,後來搭上登州衛的線,借著登州衛船出海的機會,也跟著跑過遼東,兩地販貨發了家。

遼東的皮貨固然是好,遼東女直的牛馬運回來也能賣出好價錢,但這些獲利仍是遠不能同走私相比。

現下,官面上,大明還是禁海的,海外貿易走的還是朝貢路線,但民間走私始終不絕。

「朝鮮雖近,卻窮。此時獲利最大的,莫過於往倭國販貨。」當時陸十六郎毫不忌諱道,「倭國什么都缺,生絲、綿布、鐵鍋、瓷器、漆器,女人的胭脂水粉、紅線縫衣針,還有佛經!還有葯草!就單說這生絲,瑞二弟你有織廠你知道,在南直隸每擔也就六十兩,販到倭國便是六百兩,得利十倍。而運葯草、綉花針,這獲利更豐。」

陸家有生意門路,也有海船。

但是此時,木質的海船是易耗品,不說那些意外沉沒的,就是日常維修維護也是個問題,且海水腐蝕也極厲害,用上些年頭,再保養不當,便是朽木不能再用了。

而動手造船,動靜委實太大。

因為海禁,朝廷的幾處官營船廠早就關門大吉,民間船廠手續繁雜,所造船只又要在官府備案,且產量也受限——此時雖倭亂不如嘉靖、萬歷年間凶猛,但仍有零散倭寇來襲,因此地方政府對能夠出海的船只數量、料重管控極嚴。

這回是十余年來朝廷首次遣登州衛十八只海船同時運軍餉,登州各方也在揣測不知是不是有重啟海運的意思。

而便是南糧北運不走海運,只運軍餉,那也是需要再造新船的。

官方船廠已是沒了的,想造船修船,少不得要在民間找船廠,山東陸家恰好就有這一處。陸家若是攬來這樁活計,就能借此機會不動聲色的多造幾艘私船。

有船,才有海貿生意。

在陸家的運作下,登州府已上了折子,表示登州衛海船缺少且陳年易損,這一趟回來不修就無法再繼續轉運,豐益廣積二庫所收登寧等八場折鹽布匹本當運赴遼東分給軍士,若擱置,布匹歲久積多,無所於貯,恐致腐壞,請朝廷批示是撥款修船,還是將布匹折收銀價。

如今就只等著朝廷回應了。

國庫空虛,布匹折銀是萬不可能的,修船倒可以地方籌措一二,雖是明擺著的事兒,但這樣的事兒,京里各方扯皮總是不少,也需要在朝中活動一二才能得個各方滿意的結果。

「原本是登州府同知白金白大人管著這事,不想二月中旬白大人高升陝西按察司僉事了。」陸十六郎面露無奈之色。

這位白同知本有京中極硬的關系的,這次運籌都是他一手總攬,陸家銀子也都遞上去了,怎料這節骨眼上白大人竟升了官。

職位、品階是升了,但是從安逸的山東「升」到戰亂的陝西,到底是左遷還是右遷冷眼人也都看出來了。白大人登時什么勁頭都沒了,又憂心京中的後台發生變故才將他丟去陝西,更加諸事不理。

陸家這一下也被閃得不輕,銀子也砸下去了,沒個結果總不甘心,且眼下也是最好的時機,若是這次爭不出個結果來,等海船爛干凈了,以後往遼東運軍餉的事兒也沒了,他陸家不止海船出海少了由頭,就是遼東的生意線也將保不住了。

陸家這一支雖在山東經營多年,但都是地方上的門路,陸氏一族原就沒有幾個京官。

姻親里往上數,從老一輩論親也就勉強能攀上賀東盛,可惜這位正月里人頭落地了。

正在陸十六郎父親陸七老爺一籌莫展、陸十六郎准備帶著銀子往京中碰碰運氣的時候,恰陸三郎在南歸時轉來登州,尋陸七老爺傳達陸家家主幾句要要緊話。

實際上,山東這邊的生意,松江本家也是有入股的,許多緊俏貨品也是從松江運來山東再發賣的——雖則距離上論松江比山東離倭國更近,但松江倭亂也更嚴重,海疆管控更嚴,且蘇松繁華之地,朝廷也更關注,不比登州山高皇帝遠的。

陸三郎與七老爺父子就此事商議一番,決定帶著他們來求助沈家。

雖然沈家也沒高官了,但是沈家畢竟有個閣老女婿,有個帝師女婿,這姻親也算各個不凡了,通倭案里陸三郎又知道沈瑞與英國公府也有交情。

見識過沈家的手段與人脈,陸三郎就想將此事托付給沈瑞。

除了銀子之外,陸七老爺也提出船廠的生意直接給沈家分干股,而海貿的生意畢竟有風險,若沈家樂意入股,陸家也將歡迎之至。

沈瑞將前前後後的事情講給了眾人聽。

沈洲搖頭道:「朝廷不會開海。這件事……也不當沈家來運作。畢竟倭禍不遠。」

沈家剛剛從通倭的官司里艱難跋涉出來,此時卻是不宜提什么開海。

沈理因著岳父謝閣老的關系,對朝中看得更清楚些,「不會開海,海運也如你所說,不會輕易開啟。漕運這一路,牽扯了太多勢力。」

沈瑞道:「我也知重開海運艱難,我看重的,也是造船。」他環視一周,頓了頓,道,「我與老師曾談過海貿問題,朝廷缺錢,海貿是條捷徑。老師也說了諸多阻礙海貿的因素,其中,海船就是一條。」

沈瑞雖想過海貿,但是因現下年紀閱歷所限,對海船知之甚少,也不知哪里能造船,如今陸家山東一支撞上門來,對他來說完全是意外之喜。

海貿獲利之豐,海軍戰力之強,皆無可比擬。

造船,練水兵,然後無論是內亂外敵,都無懼!面對能造海船的陸家,他如何能不喜!

哪怕只是四百料的小型海船,哪怕無法變成戰艦,只要有船,只要有開始,就有希望。

但運作造船乃至開海禁都不是他一個小小秀才所能為的,他固然可以走上層路線,直接同壽哥去說,但以明朝體制,朝中大事也不是皇上一句話就能決定的——否則,王華頭十年就入閣了。

沈理微微闔眸,忽道:「伯安這次,只怕是真要去南京了。」

「當真!」沈瑞眼睛一亮,沈理這般說,應該是謝閣老內閣那邊有了消息,壽哥沒有白白布局,到底是把王守仁推到了南京兵部侍郎的位置上。

王守仁若去南京,沈瑞對練水兵又多了不少信心,這次造船沒准也能順利辦妥。

沈理點點頭,低聲道:「南京兵部尚書王軾上折請致仕,皇上批了。」

沈瑞的笑容有些僵了,太湖剿匪中王軾老大人是一直支持王守仁的,如今王守仁要去南京兵部,若有王老大人的幫扶,必然極快的立足並開展練兵。但現在王老大人致仕……

「是什么時候的事兒?」他忍不住問。

沈理嘆道:「王老大人若是知道伯安要去南京,只怕也不會上折了。折子是早遞上來的,王老大人身子骨越發不好,這幾個月已上了多封奏折乞休了,皇上一直挽留。」

沈理的聲音更低了些:「內閣推兵部尚書的人選也是許久,三位閣老各有舉薦,這次,皇上突然點了南京吏部尚書林瀚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又升禮部左侍郎李傑為南京吏部尚書。林瀚雖是閩人,卻是劉閣老的人。這事內閣已過了,只還不曾下旨。」

他卻不好直說,這李傑乃是謝閣老的人。

眾人默然片刻,還是沈洲嘆道:「陛下……聖明。」

那邊賞賜完李閣老的女婿衍聖公,這邊又選了劉閣老的人做王守仁未來的頂頭上司,轉手提拔謝閣老的人,且謝閣老因著女婿沈理的緣故也是不會阻攔王守仁路的。

如此,三位閣老都會通過王守仁任南京兵部侍郎的任命。

和沈家和王守仁有仇的李閣老麾下並沒有南京高官,也就不會有人同王守仁針鋒相對。而兵部上頭又有劉閣老的人壓著,對王守仁也是一種制衡。

沈瑞也長長出了口氣,壽哥看著愛玩愛鬧沒個正形兒,卻絕非好相與的。但無論如何,都希望老師能去南京,能去一展拳腳。

「那么,這造船的事……」沈瑞試探著望向沈理。

沈理略一思忖,道:「我去閣老那邊透一透話。且看看吧。」他頓了頓,猶豫道,「你可是要同……那一位說?」

沈瑞點頭道:「說是一定要說的,他原也問過生財之道,且這事最終也是得到他案頭。」

沈瑞已在心中將試驗田鼓勵優化農作物、以及造海船的諸多好處列好條陳,擬遞給壽哥。

「那海船入股這事?」沈瑞看向沈理沈瑾,「我是准備拿一兩萬銀子入股的。兩位兄長……?」

若造船能成,沈瑞對於入股陸家船廠乃至海上貿易也是很有興趣的,倒不是為了那利潤,以沈家現在的產業,沈瑞已是幾輩子不愁吃喝了。而是為了將來在這份生意里的話語權。

至於同諸人說,既是報備,也是希望這海貿之利能改善一下沈理、沈瑾的經濟狀況,畢竟這兩位兄長都是不甚寬裕的。

沈瑾猶豫了一下,道:「瑞二弟,是否太過冒進?這到底是陸家旁支……」

沈瑞道:「陸家本家也有股在里面。陸十六郎說會在京中也開一家貨行,陸二十七郎就是專門打理這貨行的,也負責往來消息聯絡。瑾大哥若是有疑慮,我建議不妨入股這貨行,再觀望觀望。」

沈瑾苦笑一聲,先前沈瑞就已經私下同他說過,他這邊總歸是要娶妻的,松江四房家底都在倭亂里敗得差不多了,他這邊俸祿也沒有多少,本身就是婚姻艱難,若是再窮,便是有狀元頭銜,這婚事也不好說了。

沈瑾搖著頭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如今我算知道了。就聽瑞二弟的,只是我現下只能拿出兩千銀子來。」

沈理倒是顧慮還少些,也只苦笑道:「小林哥、枚姐兒也都大了,也該是我為他們婚事多攢銀子的時候。」

他也心下明白,陸家不止是這會兒有求於沈家,陸家也是希望以此與沈家結盟,只有共同利益才能讓人盡力幫忙。即是如此,陸家是斷不會讓沈家虧本的。

而沈家在松江一家獨大也不是什么好事,與陸家結盟也是必然,其實早在陸家家主帶著那假倭寇的屍身找到欽差時,沈陸兩家就已經站在一條線上了。

商量罷了這兩樁事,沈洲沈潤兩位並徐氏便歇著去了,剩下兄弟三人又研究了一番條陳如何寫。

末了閑聊時,沈理問了沈瑞楊恬的病情,又問沈瑾婚事。

沈瑞沈瑾兩個皆是嘆氣。楊恬病重,目前還沒有什么好法子。而沈瑾的婚事更是老大難問題。

沈理表示岳母娘家那邊倒是有適齡的姑娘,謝閣老也曾側面問過沈理,只是那姑娘家世品貌都十分尋常。以沈理看來,四房亂成那樣,是需要一個厲害一些的當家主母的。

就在他們兄弟談論沈瑾婚事時,宮里也在有人關心著狀元公的婚事。

坤寧宮東暖閣里,張太後笑向壽哥道:「嫻姐兒也大了,你大舅舅總想為他找個好人家托付。」

壽哥臉上笑容半點未變,心下已是冷笑,若是張太後將張玉嫻硬塞進宮,那就別怪他翻臉了。

豈知張太後下面的話是,「聽聞新科狀元沈瑾為人端方,年紀也適合,又未定親,倒是堪配嫻姐兒,皇上,你意下如何?」

壽哥愣了愣,隨即,臉上的笑容漸漸擴大開來,只是眼中光芒越發冰冷。

就像天底下所有的孝子一樣,他對母親說話時的聲音溫柔悅耳:「母後瞧人極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