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鳳凰於飛(十八)(2 / 2)

大明望族 雁九 6132 字 2020-06-26

王研原就愁母親,祖父母早已過世,她母女原就是暫住伯父家待嫁罷了,她這一出嫁,寡母可不好在伯父家久住。可若是回鄉,那些族人,她是更不放心的。

原也和母親商量是不是在京中賃個小宅子,便不回去了,王母卻嫌京中米貴,寧可省下銀子來與女兒。

楊慎能看到母親的難處便是難得,主動拿出宅子來,還委婉的為母親留下尋了體面的借口,王研心下格外感激的,王母也連連感慨女兒得遇良人。

那晚王研忍不住伏在楊慎懷里大哭了一場,將守孝以來的委屈傾述了出來,楊慎攬著妻子,安慰之余,也吐露心聲,與她說了幼時的種種不易,兩顆心便這般緊緊靠在了一起,再無間隙。

而後,王研也就知道了俞氏這兩日喜笑顏開的原因,俞氏的老對頭、也是楊慎兄妹的老對頭——蔣姨娘,因心思歹毒而被楊廷和送回老家了。

王研先聽得楊慎兄妹幼年時吃了蔣姨娘不少虧,就對這妾室萬分厭惡,再聽得這妾室後來種種,不由倒吸口涼氣。

原來那蔣姨娘因楊恬屋里守得嚴下葯不得,便給楊恬的丫鬟下葯,又放出謠言說楊恬的病過人,讓楊家人心惶惶,逼楊家將楊恬送走,好讓楊恬缺醫少葯自己生生病死。

後見沈家待楊恬甚好,楊恬竟一直不死,這邊俞氏又口口聲聲將管家交給兒媳婦,這家如果交到少奶奶手里,就再沒有她這老爺的妾室幫忙理家的道理,她不理家掌事,更難為子女謀劃。

蔣姨娘便再出毒計,買通了俞氏送給楊恬的丫鬟去用話刺激楊恬,想生生將楊恬氣死,再趁亂弄死那丫鬟,造成丫鬟畏罪自殺的假象,害死楊恬的罪過便妥妥栽在俞氏身上。

她深知楊廷和為了臉面,不可能聲張此事,只可能捂下來。

楊慎與楊恬兄妹情深,若知道妹子被繼母害死而父親不處置,必然與父親鬧翻。

長子既已離心,楊廷和自然要大力培養下面的兒子,那些兒子,都是她所出!

而屆時俞氏便是保有夫人的名分,楊廷和也不可能繼續讓其管家了,楊恬一死,家里辦喪事便不能辦喜事,長媳一時進步的門,那管家權自然也就落回蔣姨娘手中。

待幾個月後,她已將家把牢,新婦便是進門了,也掌不起家來,且長子離心,楊廷和也不可能把家交給長媳!

這樣,她女兒覓得良婿,兒子又得前程,自己還順利掌家,蔣姨娘自覺這是一石多鳥一舉多得妙得不能再妙的計謀,她甚至要為如此聰明的自己喝彩了。

本來,她也差一點就成功了。

只沒成想,沈家內宅竟守得鐵桶一般。

楊恬厥過去雖也讓眾人驚惶忙亂,但眾仆婦訓練有素,各司其職,有人去照看楊恬,也有人去制住金橘,且看守極為嚴密,她安排的人根本無處下手弄死金橘,更別說如她預想那樣偽造金橘畏罪自盡了。

而且沈家還有本事,極快的審出金橘,又能揪出來蔣姨娘安排料理金橘的人。

這兩個人質帶到楊廷和面前,便是鐵證,蔣姨娘便是哭得梨花帶雨楚楚動人,也駁不得事實。

楊慎猶恨恨道:「這毒婦到底還是蠱惑了父親,父親竟沒弄死她,還好端端送她回老家!」

王研卻道:「夫君錯了,說是送她回老家,然京城離蜀中千里之遙,想來,路上這人就會無聲無息的沒了。」

楊慎一怔,不由奇道:「你怎知……」

王研安撫的握了握丈夫的手,道:「這婦人心思歹毒,卻又愚不可及。當初我便聽聞朝中有人攻訐老爺,說老爺留染了時疫的女兒在府,不顧全城百姓安危雲雲。虧得老爺當機立斷送了妹子出城,不然一旦有了春疫,楊家便是萬劫不復!不想這攻訐老爺的利刃,竟是因個妾室造謠而生,你說,老爺可會饒了她?」

楊慎只是不善權謀,卻不是蠢人,聽罷也是默然點頭。果然,依著父親的性格,蔣姨娘是真活不成了。

王研低聲道:「夫君,別怪老爺不明著處置了蔣姨娘,這事真傳出去了,咱家恐成仕林笑柄了。且,對妹妹,乃至對沈家弟弟名聲也不好,被個姨娘算計婚事,難道是好聽的嗎?」

她輕輕搖了搖楊慎雙手,勸道:「不要怪老爺,老爺也有苦衷,老爺是為了這個家。我想,老爺說是送蔣姨娘回老家,也是要給二郎等幾個弟弟妹妹留個體面。我與你同樣恨那毒婦,只是,在老爺看來,勿論是母親所出還是姨娘所出,終歸是姓楊,老爺是盼著日後兄弟互為臂膀。」

楊慎冷冷道:「兄弟?殺母殺妹的仇家之子,稱什么兄弟。」

王研嘆了口氣,道:「我知你心思,夫君,我心里又何嘗不恨?然夫君,你終是要入仕的,『孝』字之外還有個『悌』字,是怎樣繞不過去的。不必你去做那等所謂聖人,你便淡淡的,面子上過得去也就是了。你可瞧著我伯父了?」

她實在忍不住譏諷語氣,「大不了只當不見也就是了。你是長兄,哪個忤逆你,就是他們的罪過。」

楊慎想起王家伯父,便將妻子攬入懷中,不禁長長喟嘆。

王研窩在他懷中,涼涼道:「這世間,便是親兄弟,也是各有肚腸,但若真是明火執仗同室操戈,你瞧這世道容也不容?」

楊慎本也不是糊塗人,只悶悶道:「我也知……就是心里堵著。」又喚王研乳名,「楚楚,得妻如你,夫復何求。」

王研也攬住夫婿的腰,心下一陣陣甜蜜。

自此這對新婚夫婦更如蜜里調油,極是和美。

知道了前因後果的王研對於俞氏待她好也坦然受之,且知道俞氏對楊恬多有關照,又聽得俞氏乳母特地透出當初俞氏不肯抱養四郎而要待大郎夫婦好指望大郎夫婦養老的話來,勿論此言真假,俞氏既肯做出這樣姿態,便是要好好相處,王研投桃報李,也對俞氏敬上幾分。

這日到得祥安庄上,王研見沈家仆婦皆十分客氣,而楊恬就住在主院,院子也布置得極為用心,心下對沈瑞更添了好感。

然楊恬比之她從前所見,簡直消瘦得脫了相,王研幾乎強忍住眼淚。

雖然楊王兩家通家之好,兩個姑娘原就是手帕交,但這到底是身為姑嫂頭次見面,俞氏還是依著禮節讓兩人見過,又互換了見面禮。

因俞氏在,王研也不好和楊恬多說什么體己話,便只侍立在俞氏身後,聽著俞氏與楊恬對話。

她冷眼瞧著,俞氏坐在床邊親親熱熱拉著楊恬手噓寒問暖,問得句句在點子上,其真情流露,絕非作偽,王研這才算是對俞氏去了疑心。

這邊母女姑嫂聊得親近,沈瑞則引了楊慎往外屋去飲茶。

既知楊慎夫婦留下住幾日,他這妹夫可要好好盡盡地主之誼,恰他們要去慈雲寺,翌日又是初一,正好上香,待回來,也可臨近走走,以作踏青。

家里一攤子事等著俞氏,俞氏仍是坐了會兒便回去,並不等午飯後。

送走了俞氏,王研反身回來,握著楊恬幾乎瘦成皮包骨的小手,險些掉下淚來。

她忍著淚意,強笑道:「瞧著可是有精神。」

楊恬幼時與她極好,幾乎無話不談,現在成了親姑嫂,更覺親近,當下也不掩飾,反握了她的手,道:「楚楚姐,你放心,我已經是從閻王殿走回來了,現下已比先前好上許多了,我會好好愛惜自己,不讓那親者痛仇者快!」

雖則這聲音沙啞低沉,沒了當年甜美之意,王研心里更酸,但此言卻鏗鏘有力,語意堅決,想她這番歷經生死,竟蛻變得越發堅毅穩重,胸懷疏闊,王研又覺十分欣慰。

她既提到親者痛仇者快,王研便知她已曉得了是蔣姨娘的手腳,便也不瞞,將蔣姨娘的前後毒計與最終下場都講與她聽。

楊恬確實已知是蔣姨娘所為,她好轉後問過沈瑞,也與林媽媽分析過蔣姨娘的用心,卻仍不曾想過蔣姨娘除了算計婚事外,還能算計到大哥與父親的關系,從而為她所出的幾個兒子鋪路。

她冷笑一聲:「做個姨娘真委屈她了,這般心思,倒是能在戰場上做個女將軍了。」

王研噗嗤一笑,點了點楊恬額頭,笑道:「你幾時學得這般促狹口氣。」

楊恬一愣,隨即也笑道:「唉,楚楚姐,你不知道,這幾日陸家嫂子常來教我運氣養那什么內丹,說是天梁子真人讓的,能固本培元強身健體。陸家嫂子是個極詼諧的,又極健談,我日里聽著她說話,不自覺便這般了。」

王研也是知道陸家事的,心里對那道人以及陸張氏都是十分好奇的,因道:「我久聞他們大名,一直未能得見,想來在庄上住兩日,總能見著陸娘子罷。」又調侃道:「只你莫因此迷上仙途,去做那女冠,叫我們如何舍得!」

楊恬也同她笑了一回,片刻,她忽收了笑容,莫名有些感傷,低聲向王研道:「楚楚姐……我也是舍不得你們的。」

頓了頓,她宛如嘆息般,道:「楚楚姐,這些話我也不知道能同誰講,在心里好久了。楚楚姐,說句不知羞的話,恆雲……沈二哥他待我真的極好,我……我實舍不得將他讓與別人……」

她語氣雖則哀婉,眼眸中卻流動著異樣的光彩。

她是多想快點兒好起來,哪怕不信那什么練氣,卻也堅持著。

她舍不得放手,她必要趕緊好起來,好一直一直陪著恆雲,從青絲到白頭。

*

姑嫂這邊絮絮說著體己話,那邊楊慎也難掩喜色,向沈瑞道:「前日就聽說恬兒好多了,今兒一見,果然是有了精神,那喘症也輕了不少,鳴音也不每息都有了。」

沈瑞點頭道:「這固本培元丹對鞏固心脈確實有效。而且天轉暖了,喘症便就去了大半。這陣子還是將養為主,陸家娘子那邊過來教了恬兒一套養氣的法子,我想著,恬兒活動活動總是好的。」

在沈瑞看來所謂道家養內丹便同修仙差不多了,多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不過便如他所說,能不能養氣無所謂了,能讓楊恬慢慢活動起來還是不錯的。

楊慎卻是對這套法子頗有興趣的,主要還是基於對天梁子的信任,「天梁子真人既丹葯那般靈驗,養氣的功夫想必也是非凡。」

沈瑞便只有苦笑的份兒了。

他也覺得天梁子的丹葯是碰巧對了楊恬的路子,他也不是沒查過陸家的底細,陸二十七郎更是直言不諱說過他這岳父葯是「沒准兒」的,雖沒吃壞過人,吃好的人也有限。

但是因著是親眼見了楊恬逃過生死劫,如楊慎這般篤信天梁子神通的大有人在。

就連小皇帝壽哥,也是抑制不住好奇心,前兩日借口游獵,帶著張會等眾人出城來了祥安庄,提前就著人同沈瑞招呼了要見一見那位真人。

沈瑞有些無奈,他是寧可壽哥沉湎於武事,哪怕最終成為歷史上那個武宗呢,也不希望壽哥對修仙問道感興趣,最終變成嘉靖那般。

但便是不願,也不得不照辦。

只是在壽哥見天梁子之前,他非常鄭重的與壽哥道:「冒死說一句,皇上博古通今,也知便如秦皇漢武那般雄主想求長生道也不能得,終是……累及社稷。」

壽哥臉上便有些難看,冷冷看著沈瑞。

沈瑞後脊梁也是陣陣發寒,只是無論如何,他不想明知不妥還一味逢迎,引壽哥走上歧途。

「皇上恕罪,我不是特特說這等話掃皇上的興致,我知皇上好奇居多,只是,對這道人,我也是猜不透,這次楊姑娘能治好,也頗為偶然,皇上聖明,還請……」

他話沒說完,就被小皇帝打斷了。

「好了,沈瑞,你幾時像個老婆子一樣啰嗦。」壽哥嗤了一聲,道:「你當朕是來求仙的?放著龍虎山的天師朕不去求,倒求這樣個野路來的?」

沈瑞心道你心里有數才好,口中只好認道:「是我杞人憂天了……皇上聖明……」

「得了,得了。啰嗦。」口中雖埋怨著,可壽哥忽然轉了笑臉,捅了捅沈瑞道,「你有一點倒是說對了,朕就是好奇是個怎么人物,想見上一見。逗個悶子罷了。」

壽哥說是逗悶子,好似真的逗悶子一樣,他當然又是以張會遠房表弟的身份見的天梁子,不知道兩人都談了什么,但見面也不過是一炷香功夫。

末了,壽哥出來又笑嘻嘻同沈瑞道:「這道人有點兒意思,回頭西苑修個小觀,讓他往里頭煉丹去,不吃他丹葯,沒事還能給朕解解悶。」

沈瑞頓時頭大如斗,卻也再勸不得。

好在西苑工程進度沒那般快,總要一年半載才能完工,以壽哥這三天兩頭就得尋新鮮玩意兒的勁頭,只怕到時候早就忘了。

壽哥此來也不是全然為看天梁子道人這稀奇的,主要還是來與商討了一番經營遼東諸事。

最近壽哥正被國庫空虛困擾著,他也不想有事兒便自掏腰包用內帑。這內帑的銀子拿出去容易,再想從國庫里撥進來可就不易了。

「節流怕是節不了幾處,總要多多開源才好。」壽哥如是說。

張會與沈瑞交換了個眼神,實則以英國公張懋等所上奏折,朝廷冗費已十分嚴重,既是冗費,如何不能節流。

只是許多地方小皇帝不肯動罷了。

一向伶俐多話的張會因涉及自己祖父,便也三緘其口,垂眸不語。

沈瑞也只能再次兜售他的海貿、邊貿、屯田等策。

壽哥也知沒可能一口吃個胖子,總要慢慢來,便只恨恨道:「戶部就知道與朕哭窮,到處說著沒錢,卻扣下能生財的造船這事,委實可惡!」

沈瑞與張會再次互換了個眼神,齊齊垂了頭。

戶部尚書韓文現在依舊在同鹽引死磕。

前不久,宮里挑出三名後妃人選的事情,雖無明旨,但已飛得滿京城人盡皆知。市井間不少人竟是繪聲繪色講起宮里派出積年的宮女嬤嬤教授三位未來娘娘宮廷禮儀的閑話。

因內有壽寧侯夫人遠房親眷,算得是張家一系人,朝野嘩然,然因無明旨下來,種種皆可被推諉成「空穴來風」,一時包括內閣在內的諸大佬皆不好上本。

也就只有能風聞奏事的御史零星上了幾個彈章,卻也不成氣候。

因此朝中大佬多是曲線救國,或再次抨擊皇上縱情聲色,又或直接抓外戚張家的毛病,韓文死磕鹽引,也是由此而來。

左不過沒有明旨,若張家的某一樁罪過惹了皇上厭棄,那張家一系的未來娘娘很可能就入不了宮了。

遂不少人竟還暗地里惋惜楊恬未死的——若是楊恬這會兒一命嗚呼了,張家的謀殺罪板上釘釘,皇上就是看在楊廷和這帝師面子上,也會處置張家一二,更不好讓張系女入宮了。

壽哥打祥安庄回去,兩日內連下數旨,繼遼東鎮守太監定了岑章後,又升降了耿賢、王鉞等幾位遼東參將、指揮使,且准了先前一直拖著的建州衛幾位女直人指揮使子侄各襲原職。

隨後,兵部尚書劉大夏奏年逾七十、老病誤事,乞放歸田。

小皇帝先是不允,好生安撫,但劉大夏繼續上書力辭,小皇帝便以其情詞懇切,干凈利落的答允,加了他太子太保,又賞金銀。

不出半月,便升兵部右侍郎閻仲宇為本部左侍郎,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馬中錫為兵部右侍郎。

這馬中錫便是先前參劾朱秀貪饕害民,提供鐵證的那一位。

如此一番,明眼人便都知道皇上這是要在遼東大動作了。

這樣韓文拖著造船從登州衛運軍餉到遼東之事,便格外不合時宜了。且這會兒內閣大佬們的心思,也並不在鬧脾氣卡造船事上了。

馬文升被允致仕,他們還可以鬧鬧脾氣,而劉大夏被允致仕,則是給他們敲響了警鍾。這事再次顯現出,小皇帝對這些老臣,是不大買賬的。

就踩在這樣的當口,武靖伯府趙家悄沒聲的走了戶部侍郎陳清的路子,重金賄賂,到底還是將造船的事辦下來了。

也是因著,韓文也沒空理會造船的事情,他看到了撕擄張家的希望,便加緊了死磕鹽引的步伐。

在焦芳被升為吏部尚書後,沒幾日,王鏊被升為吏部左侍郎,張元禎就這樣被打了臉,登時便告了病。

誰不知道張元禎給壽寧侯府與小沈狀元牽線聯姻,他此番被赤裸裸的打臉,便表示小皇帝對張家已有不滿,至少,不那么寵信了。

造船事既定,陸十六郎便要抓緊啟程回山東打點籌備一切,而張會趙弘沛等則日日來祥安庄同沈瑞敲定各種細節。

這一日,眾人正商量著,下人卻來報,沈理來了庄上。

自那日浣溪沙茶樓上得知沈瑾婚事,沈瑞絕口不提海貿之後,雖然沈瑞找了沈理與他股份,沈理卻表示自己會拿銀子入股,但不再參與經營謀劃。

今日沈理前來,沈瑞不免詫異,忙向張趙兩人告罪,出來相迎。

沈理一臉倦意,落座上茶,他喝了一口潤喉,便開門見山道:「有件事要說與你知道,瑾哥兒這婚事,原是想叫你六嫂(謝氏)料理,但她如今病得厲害,便也只能讓四房嬸娘(小賀氏)上來主持了,但張老安人那邊無人,若有個萬一,便是沈氏一族的污點,被參不孝也是必然,因此……只怕要把四房源叔(沈源)先從祠堂里放出來了。」

沈理輕輕嘆了口氣,與沈瑞對視,兩人皆是心里明鏡兒,沈源這一放出來,有那樣個親家,想再塞他回祠堂去,怕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