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山重水復(三)(1 / 2)

大明望族 雁九 3256 字 2020-06-26

山東,濟南府

沈瑞確實得到山陝的信報沒比京城晚幾天,只是反復斟酌折子,遲遲沒有往京中遞送。

沈瑞並不太擔心安化王這場叛亂,前世歷史上這場叛亂僅十八天就平叛了。

而如今楊一清並沒有被奪兵權,又有張永在寧夏鎮守,肯定無虞,搞不好他這邊看信報時,那邊都已塵埃落定了。

要說擔心,只是比較擔心叢蘭。

前世歷史上是大理寺左少卿周東在寧夏清查屯田,因諂媚劉瑾斂財巨多而被安化王殺於公署。

而今是叢蘭被調去了寧夏!

叢蘭一直是沈瑞敬重的老上司,自沈瑞到登州後,文登的叢家也沒少幫襯配合沈瑞執行諸事。

叢蘭為人正直,斷無貪腐之事發生,去了寧夏便嚴查各處屯田、倉場,這自然是要得罪人的,從檄文措辭上看,清丈田畝亦熱鬧了安化王。

沈瑞不免懸心,生怕叢蘭被安化王趁亂殺害。

然千里迢迢,除了飛馬去信請趙弘沛幫忙關照,旁的實是有心無力。

自檄文傳來,沈瑞便知,離京中亂起不遠了,故此他才沒有立時寫了折子遞進京。

前世歷史上這場安化王叛亂最大的作用,是推動了劉瑾的下台。

那檄文簡直就是道催命符。

所有看過檄文的人都明白這點。

當然也包括劉瑾。

歷史上劉瑾是藏匿了檄文未讓小皇帝看到,直到張永歸京面聖時奉上檄文揭發劉瑾罪行,方讓小皇帝決定抓捕劉瑾。

敢藏匿檄文,是因那個劉瑾對京城掌控力極強?還是那個小皇帝真的沉湎玩樂不問政事?後人已無從猜測,而今嘛……

沈瑞雖不知道劉瑾是否還會藏匿檄文,但深知如今的劉瑾即便有廠衛在手,終還是沒達到史書上所說「立皇帝」的程度,更何況壽哥也非那史書中的「頑童」皇帝。

這檄文,他沈瑞能拿到,旁人也一定會拿到。

劉瑾,怕是藏不住的。

屆時不知道多少人會上書抨擊劉瑾,而劉瑾,又豈會坐以待斃,必是一場「混戰」。

沈瑞手下幾個新近從京中來的幕僚中,也有不少人認定此檄文一出,便是扳倒劉瑾的大好機會,極力建言沈瑞上書揭發劉瑾。

莫說沈瑞與劉瑾原就有過結,便是沒梁子,沈瑞要往上走,也必會對上劉瑾的勢力。

如今已為沈瑞謀主的謝先生一開口道:「朝中劉謝舊人被劉太監壓得久了,有此良機,必會群起而攻。李王兩位閣老與劉太監素有不和,亦不會干看著……」

當眾幕僚更是紛紛跟進:「正是眾人合力之時,一舉將閹賊拿下!」

謝先生卻冷笑一聲,道:「如此局面,與當初劉謝李欲誅劉瑾時何其相似?」

一句話如冷水潑下,眾人登時盡皆默然。

這幾位幕僚皆是沈瑞升官後王華、楊廷和、楊鎮、沈瑛等薦來的,在京中官場浸潤多年的老幕友。

沈瑞此番晉升,不止在山東鋪開的攤子更大、需要各色人手更多,更因為位置愈高,便不能只向下向下看著地方,還要向上看著京中上層動態,時時關注京中局勢。

陳、姜、大小於幾位師爺在地方庶務上精熟,面對錯綜復雜的朝局卻是難以把握。

這群京中幕僚的到來,著實幫了沈瑞大忙。

尤其謝先生,乃是先禮部尚書白越身邊重要謀士。

白越是翰林侍講學士出身,與楊廷和交情莫逆,倍受提攜,乃官至尚書位,是楊黨的中堅力量。

白越故去後,其膝下三子皆庶出,學識平平,並未出仕,家中幕僚門客自紛紛散去,楊廷和就接收了其中一批人。

謝先生來魯既是受楊廷和所托,也是他見沈瑞年紀輕輕政績著實耀眼,有背景、有聖眷,又肯干、又會干,實是前程可期。

到了山東與沈瑞多次深談,彼此都十分滿意。

而謝先生曾為九卿幕客的身份,及其學識、見識也讓一眾幕僚心服口服,他即成了沈瑞的謀主。

謝先生一語提到了當初劉健謝遷被劉瑾趕出朝堂,此樁事直接改變了正德朝朝局,可謂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幾位幕僚也是在京多年,不知仔仔細細將這件事研究了幾百遍。

細究起來,當初劉瑾能攆走劉謝,並不是他劉太監有多大本事,根子上,還是因著剛登基的小皇帝對於一直把持朝政的老臣們已十分不滿。

當時朝中皆劉謝李門人,上書必提劉瑾必規勸皇上,這「眾口一詞」,便是犯了皇上的忌諱。

而今呢,又是滿朝齊齊發力,同樣「眾口一詞」要扳倒劉瑾,皇上心中會半分感觸也無?!

「何況這是『清君側』!」謝先生又補充道。

眾幕僚更是無言以對。

清君側,清君側,自古臣下起兵打的多是清君側的旗號,喊著要保護聖主,然佞臣對應的便是昏君,君王身邊出了佞臣,這哪里還是什么聖主,分明就是昏君。

如今若大家隨著檄文的節奏參劾劉瑾,不正是遂了人家「清君側」的意,在罵皇上昏君!

小皇帝又將作何感想?!

沈瑞輕咳一聲,道:「叢大人剛直清廉,不容叛賊污蔑。」

這便是要上折為叢蘭說話了。

既逆賊列叢蘭的「罪狀」是誣陷,自不能說劉瑾的罪狀就不是誣陷,更不是皇上昏聵了。

有兩位幕僚連忙點頭,連稱此步妙極,「這檄文自叛王之手,叛逆之言焉能采信?」

「折子上就事論事,以及如何幫扶邊關恢復農耕生產,山東可以提供子粒糧食農具。」一幕僚有些不甘,道,「至於密折上……當初御道投書案,還有戴探花那姻緣,皇上總歸是知道大人的……」

卻是想說明著奏折上不提劉瑾,密折上多下點兒眼葯,反正皇上也知他沈瑞與劉瑾不和。

沈瑞擺了擺手,示意不可。

今日的壽哥,可不是史書上所寫那個毫無主意、一味聽信近侍之言的小皇帝。

而劉瑾與壽哥而言……

他未將話說出口,謝先生已道:「你們只瞧見了劉太監作惡,卻未想過劉太監可不是個只會陪著皇上玩鬧的東宮舊仆,這些年,劉太監辦事有多少是合了皇上心意的?」

這也正是沈瑞難以落筆的原因。

劉瑾,未嘗不是壽哥手中一把刀。

在這把刀剩余價值沒有被完全壓榨出來之前,壽哥會不會丟棄這把刀,實是難說。

帝心,難測。

前世今生已有偏差,沈瑞已無法再信前世史書上那些,這場「倒劉」的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你我都知道這檄文要命,劉瑾自也不會坐以待斃。」輕咳一聲,沈瑞道,「他想自救,只能靠皇上,靠顯一顯他能為皇上『辦事』。」

英雄所見略同,謝先生目露贊許,又見幕僚中已有人似恍然狀,便道:「他要自救,就要做那立竿見影出成效的事。

「皇上看重國庫,海貿商稅、曬鹽法這兩處易見銀子的有咱們大人珠玉在前,劉太監也難效顰。西北既有亂,這罰米輸邊也要緩一緩了,而今他能做的,也只有清丈田畝了。」

這話已是點明了,不少幕僚露出喜意。

「遠處難以立竿見影。」

「北直隸戚畹勛貴之家已查過一遍了。」

「山陝不免要受叛亂波及……」

「山東的事有大人在且輪不上他!」

「唯有河南!大人,必是河南無疑!這也是咱們的機會!」

沈瑞微微頷首,「中原膏腴之地,折畝之事亦多,如諸位所願,河南動起來,我山東亦得益。」

隨著山東東三府的崛起,整個山東行省各行各業皆發展迅猛,一時間用工缺口巨大,不少河南百姓往山東來尋生計。

近兩年河南又有旱情,一時流民也多了起來。

沈瑞固然希望勞動力多多益善,但更希望河南這樣的產糧大省變成大糧倉。

溫飽永遠是一切的基礎。

百姓食不果腹還談什么工業化,論什么發展!

在沒法從海外獲得海量糧食時,提高本土糧食產量就是重中之重,是穩定一切的根本。

因河南土地肥沃,土地兼並情況十分嚴重。

劉瑾若在此時竭力推進河南的田畝清丈,歸田於國,歸田於民,必將有大批糧食釋出,於山東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眾幕僚都振奮起來,商討起如何在折子中不動聲色提起河南糧米,在京中怎么想法子吹風影響劉瑾的決定——光他們在這兒分析沒用,也要劉瑾真個如他們所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