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京城無人不識《雜志》之名(二合一)(1 / 2)

雜家宗師 胖一點 2151 字 2023-03-07

七月初二,晌午

同仁堂掌櫃董禮春剛剛送走了內閣閣老游見游大人府里的一個管事,回到後院,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托《雜志》「醫論」的福,同仁堂隨著上面那句「以上葯材,同仁堂各大葯鋪均有銷售」的廣告好好火了一把。

之前已經小有名氣的同仁堂如今一舉成為京城知名葯鋪,從「醫論」傳單發布的那天起,每日來葯鋪尋葯的人呈直線迅速上升。

而掌櫃董禮春看著這不斷涌來的客人,是喜的合不攏嘴,不過到底是干醫館葯鋪行的,心里再高興,也不能對客人天天擺著個笑臉。

否則那些被病痛折磨的痛不欲生的家屬病人,看到你這張笑臉,甭管你是出於什么心理,落到人家眼中,心里的不舒服是又添了三分。

這也是很多醫生郎中,如無必要看病都綳著一張臉的原因,除非是喜脈、病情康愈之類的喜事,一般絕不露出笑容,不然引起病人或家屬的誤會就不好了。

………

人都說做生意講究笑口常開,但這不包括兩個行業,一為殯葬,另一個就是葯鋪醫館。

相反,很多店鋪為了名聲,還得盼著生意冷清,比如同仁堂門外就掛著馬晉親題的一副後世楹聯——「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葯生塵」。

當然,話是這么說,心里是怎么想的就不一定了,比如董禮春,雖然面上不顯,私底下巴不得天天有人來求醫問葯呢。

之前就在新華待過不少時間的董禮春。懂得怎么應對廣告隨著帶來的與日俱增的客流量,他還明白,眼下《雜志》廣告效應還未完全傳播開來,等到幾日後,才是真正的爆發階段。

而且隨著《雜志》的影響不斷擴大,一直掛在「醫論」上面的同仁堂,也會跟著不停的在京城百姓們眼前出現。

而這都是同仁堂不停增加的名氣,而伴隨著名氣跟來的則是不菲的利潤。

………

誠然,如今同仁堂的大部分進項都是官方渠道,但這不代表民間就利潤單薄了。

不說別的,單是這兩日同仁堂推出的,前幾日「醫論」傳單里的四君子湯和第一刊醫論後邊附著的紫菀湯的兩湯葯劑。

同仁堂自己搭配好葯量,一錢一副葯,一副葯是三劑的量,只幾天功夫,就硬生生賣出幾百副葯,這還不包括有許多百姓圖便宜,買散葯回家根據方子自己搭配。

這兩副湯劑,都是些補氣健益的方子,平日多喝些,平心靜氣,補氣活血,效果很好,尤其又靠著醫仙諸葛老頭的名頭,銷量可想而知。

許多百姓都聞名而來,一些大戶權貴人家也抱著嘗鮮的心態派人過來瞧瞧,他們這些人,手里不缺錢,家里的人又多,一買就是幾十副。

方才董禮春送走的那位游閣老府里的管事,就是游府專管采買的,出手大方極了,上來就是一百副,還放言如果湯劑效果好,會定期從同仁堂這里批購。

…………

生意好了,不只掌櫃董禮春高興,葯鋪上上下下都干勁十足。

雖然眼下同仁堂在民間取得的利潤,遠遠比不上官方那邊,甚至日後影響擴大也未必比的上。

但畢竟官方那邊是東家馬晉親自拉的線,功勞再大,馬晉占了一大半,他們這些人也就是有個苦勞,可民間這邊不一樣了,雖然沾了《雜志》的光,可成績是實打實他們自己干出來的,將來論功行賞,誰也不能否了他們的功勞。

再加上馬晉又是出了名的對手下大方,今年要是同仁堂利潤增高,馬晉必然不吝撒金封賞,一想到這,上至掌櫃董禮春,下至普通制葯小學徒,全都干勁十足。

………

董禮春背著手在後院轉了一圈,看到干勁十足的眾人,滿意的點了點頭,又轉回前廳,正碰到兩個鼻青臉腫的病人在排隊就醫,嘴里還互相罵罵咧咧個不停。

董禮春怕兩人再在店里打起來,急忙上前,沒急著上去勸架,而是先站在一旁佯裝招呼客人,實則是偷聽鼻青臉腫二人組的對話,他准備搞清具體事由,再開口勸說。

過了半柱香,董禮春才從二人的對話中,零零散散獲一些得有用信息,然後組合起來簡單分析,大致搞清楚了事情緣由。

很哭笑不得的原因,二人之爭,是因為《雜志》的一個板塊——「賽事十五天」。

這個「賽事十五天」簡而言之,就是《雜志》模仿後世弄出來的體育版塊,刊登的都是一些大乾京城周邊的體育比賽,比如蹴鞠,馬球,騎射之類的新聞消息。

而如此之多的體育項目中,以蹴鞠項目最為火熱,受眾也最廣,所以「賽事十五天」上的板塊也的偏重於蹴鞠,別的項目加起來也沒蹴鞠板塊的一半多。

………

作為《雜志》的第一刊,所有版塊都想一炮而紅,要知道《雜志》內部各板塊也有紛爭的,有幾個必要的固定板塊,其余板塊馬晉的決策是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規矩。

能給雜志帶來銷量的,就每刊都上,甚至可以演變成固定板塊,而效果一般的,上刊機會就會逐漸變少,到了一定程度,甚至會整個板塊被腰斬。

這個具體勘定規矩,《雜志》內部還在摸索中,大致定下的方法是內部投票和讀者問卷調查,如果雙方排名均屬末尾,那就沒說的,直接砍了………

而這個規矩,也是如同懸在眾板塊編輯頭上的一柄利劍,敦促著他們愈發努力,不然要是他們所屬的板塊被腰斬,面子原因還是其次,月錢、福利、待遇也要大大減少。

所以第一刊對眾板塊編輯來說至關重要,他們憋著勁的放大招,而「賽事十五天」的大招就是——大乾金球獎。

………

沒錯,這主意同樣是馬晉出的,俗話說文無第二,武無第一,任何行業中的幾個佼佼者,都會對彼此之間不服氣,認為自己才是最巔峰的那個。

不只是他們自己,其他旁觀者也有著讓他們一較高下,分出高低的心願。

再許以名利二字,有的是方法讓他們互相爭起來,而大眾也有了吃瓜看戲的談資。

大乾金球獎只是其一,日後馬晉還打算讓《雜志》陸續推出「金琴獎」、「金筆獎」、「文才獎」、「兵韜獎」、「舉辦天下第一高手大會」等等,凡是有影響的行業或者特長,都可以舉行比試評選。

《雜志》作為主辦方,可以選擇自家評定或者大眾投票,乃至讓官方朝廷認證,馬晉也不是沒有門路。

發放不菲獎品,甚至是官方定制的稱號,可以吸引優質賽手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