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半年(1 / 2)

鄭月娥盯著兒子,略一蹙眉:「臭小子,你姐姐都不喊累,你這是得多虛,竟累成這樣,哼,是該好好鍛煉鍛煉。」

沈令風:「……」

這還是親娘嗎?

可他的確無法反駁,不自覺偷偷看了自家姐姐一眼,今日他嚇得心和腦子都不是自己的,但姐姐和他一樣,也是虎狼環飼,下有毒蛇,可就是不急不緩,穩得很。

這么一想,他的確應該羞愧……羞什么羞,正常人都會害怕,不害怕的那就不是人!

第二日

沈令風死死扒著房門,說什么也不出去。

也不知姐姐跟他爹說了什么,他爹親自過來把拎著扔到了車上,他想不去溪山,但他姐姐一個人堵住車門,就那噸位,他就連跳車的機會也沒有。

再一想,姐姐必然是要去的,若是丟下姐姐一個人,他——他寧願跟著一起去擔驚受怕。

大不了老虎要吃人,他先把自己喂了虎,好歹給姐姐留一條生路。

十天後

墜崖三次,一次被老虎救,一次被姐姐救,一次被毒蛇救之後,沈令風已經可以一邊背書,一邊攀岩,對老虎什么的,勉強,很勉強地視而不見。

半個月後,攀岩速度就變得快了不少,甚至能小心翼翼地同老虎和平共處,可惜還是做不到不怕毒蛇。

一個月後,楊玉英帶著沈令風,早晨起來先攀岩三十次上下,然後徒步翻山越嶺爬一遍山,回到道觀開始溫習功課,各種瘋狂地背書,寫文章。

從早晨到晚上,就連吃飯,沐浴,睡覺都要卡著時間點進行和結束。

半年時光,眨眼即過去,

溪山漫山遍野的秋楓已經紅完,葉子落了,風越發冷,終於下了今年的第一場雪。

楊玉英和沈令風背著行囊,照例在山間跋涉,天氣越發冷,山里更涼,兩個人卻都是衣衫輕薄。

這樣的天氣,其實更適合呆在暖融融的有火爐的房子里,楊玉英當然也想,但沒辦法,他們目前還在道觀寄宿,在道觀里住自然有不少好處,但同時也有不方便的地方,至少他們姐弟兩個想訓練,讀書還好,練武就不大合適。

兩個人干脆便每日到山里訓練,連讀書也在山里讀。

「看什么,」

楊玉英這兩日老看見沈令風盯著自己走神,今日難得完成任務完成得早,不禁揚眉問了句。

「咳。」

沈令風低下頭,略有些不好意思,自家姐姐和半年前比,整整小了一圈,漂亮的五官露出來,肌膚瑩潤又健康,雖然微微還有一點圓潤,可真是……特別好看。

這是我姐姐,親的,親生的,不是假的!

「左二十四。」

楊玉英忽然道。

沈令風反射般瞬間彎弓搭箭,嗖一聲,箭枝落在左邊數第二十四個掛起來的小鈴鐺上。

叮當聲戛然而止。

楊玉英滿意地點頭:「不錯,長進多了。」

沈令風虛虛地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有點驕矜又有點得意,輕輕勾起唇角。

他短短半年內長高了小半頭,身體明顯結實起來,胳膊上,腰腹,腿部的肌肉勻稱又漂亮,和以前那種虛浮的瘦完全不同。

「哎!」

也得看看他這些日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回吧,今天答應聚寶齋的人過去看看。」

楊玉英看了看時辰,趕緊領著沈令風往回走,回道觀以後,沈令風還有一堆功課要完成,她也得趕緊出門賺錢養家。

沈令風看著姐姐把頭發捆起來,一點釵環首飾都不佩戴,換上一身粗棉布,灰撲撲的男裝,抬腳就出門,陡然間心里就陣陣發涼。

他也想賺錢養家,他並不想一直讓姐姐出去操忙。

可他自己也知道,現在沈家需要他努力上進,好好讀書,好好習武,參加科舉,頂門立戶。

聚寶齋

王掌櫃和幾個伙計,並一群跟著師父來做事的匠人,一大早就守在倉房大門口,一守就是三個時辰,聽到倉房里大師傅頗澎湃的笑聲,才松了口氣。

楊玉英一出來,王掌櫃等人就恭恭敬敬地送上熱茶熱水熱毛巾,再好好地把人送到馬車上,估計他老人家孝順他丈母娘,也就是這么個架勢。

一直目送楊玉英的馬車走了,王掌櫃才嘆氣:「多孝順的女人,哎!」

就是命太苦。

一開始王掌櫃和楊玉英打交道,就是為了楊玉英那修懷表的手藝。

他們聚寶齋在京城最有名的便是總有新鮮玩意,尤其是海貨,可是那些從海外來的寶貝們也金貴,每一次貨物千里迢迢,乘船過海而至,到了他們手里能有八成是完好無損的就是邀天之幸。

那些損毀的東西,他們能不心疼?可心疼有什么用?人家外國的匠人也不可能跟過來給他修,真要是請那些懂的人來修,造價實在太高。

所以那日他看著沈家大小姐修好的懷表,第一反應就是這人得抓住,別管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黑還是白,能給他賺錢的那就是財神爺!

楊玉英果然沒讓他失望,他就是花了不到兩千兩銀子,還是借給人家,然後不過數日,他家倉庫里積攢的十幾塊懷表,一個座鍾,還有兩個八音盒,並各種精巧物件就都被修好,他倒手就賣了出去,不光純賺了一千三百兩紋銀,還彰顯了聚寶齋的實力。

這還只是開始,不過三個月,楊玉英又和他聯手開辦起一個懷表作坊,也不知道這位是什么神仙下的凡,愣是帶著人造出各種大大小小的機器,諸如什么螺紋車床,還有用水力驅動的機器。

反正他們聚寶齋是占了大便宜,能自己生產懷表了,這幾個月王掌櫃想起楊玉英就笑,看見楊玉英就恨不得給她磕頭拜財神。

偶爾同自家那些朋友們聊天,王掌櫃私底下偷偷感嘆:「多虧沈家倒了,更多虧了蕭家有眼不識金鑲玉,與人家小姐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