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目標慕尼黑(三萬二加更)(1 / 2)

妖孽學霸 維斯特帕列 1069 字 2020-06-29

呂丘建這段時間除了和夏曉約會、給那三個已經辦完手續的學生上課之外,還要繼續刷arxiv、給朝廷台拍講座視頻,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他終於選好了學習物理的學校——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

創建於1472年的慕尼黑大學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最傑出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它和慕尼黑工大以及卡爾斯魯厄大學同時成為德國政府首批的三所精英大學,堪稱德版的常春藤盟校。在歷史上一共培養出34位諾獎得主,在全球高校中排名13位,校友中曾涌現出馬克思-普朗克、沃納-海森堡這樣的物理學大牛。

不過他的這個選擇恐怕不容易為其他人所接受,因為慕尼黑大學的世界排名並不高,在幾個主流的大學排名榜上都沒有進入前五十。

但這一現象是有深層次原因的,第一幾大排行榜都是英聯邦國家所創辦,在排名上難免要偏向英聯邦國家和其原有的殖民地一些,所以大家經常看到袋鼠國、明珠市的一些大學排名往往會很靠前,但實際的水平並沒有排名反應的那么高。

第二,在國際大學排行榜上,綜合性的大學往往會很占優,當初華國的吳越大學之所以要兼並那么多院校也有出於這方面考慮的原因;而德國的大學通常更注重專業性,某些專業的排名非常高,像慕尼黑大學的物理系就長期處於世界二十名左右,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的計算機和亞琛工業大學的機械同樣很強,霍芬海姆的老板、sap的創始人霍普就畢業於卡爾斯魯厄理工;同時又有許多頂尖的科研機構,比如馬克-普朗克學會、亥姆霍茲研究所等分散了高校的研究力量;綜合性較弱,專業性極強就成了德國大學的特點,所以在排名上吃了不少虧。

第三,也有德國高校自身的原因,德國的高校相對來說要封閉一些,國際化的程度偏低;究其願意一方面是德語的影響力遠不如英語導致許多學生因為語言放棄了去德國留學的計劃,另一方面是德國高校固執於自己那種無法和國際接軌的舊學制。

盡管德國的大學有很多缺點,排名也不高,但呂丘建還是選擇了慕尼黑大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慕尼黑大學的物理系的確很強,另一方面則是這里有海森堡和普朗克的傳承,學術界也像貴族圈一樣,很看重人的出身;他在國內就占了不少出身於京師大學的便宜,既然這一條有用的話那么為什么不繼續利用呢?

呂丘建之前見過一個二十世紀物理學家的排名,第一檔毫無疑問是愛因斯坦;第二檔則是由丹麥ab隊守門員、諾貝爾幼兒園園長、哥本哈根學派的扛把子波爾和慕尼黑大學的海森堡並列;第三檔是狄拉克、薛定諤和楊振寧;第四檔包括泡利、費曼和朗道。

當然這個排名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波爾的排名太高,第二檔和第三檔的區別不是那么明顯,入選的大多是場論物理學家,缺少其他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等等,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些物理學家的影響力。

海森堡的一個重要身份就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創始人之一;1952年,歐洲決定在粒子物理領域和美國展開全面的競爭。我們決定在瑞士的日內瓦附近和法國交界的位置建立歐洲核子中心(ce),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用來驗證量子場論的預言和發現新粒子,海森堡被任命為委員會的名譽主席。

慕尼黑大學有海森堡的傳承,海森堡對歐洲核子中心有巨大的影響力,如果能進入慕尼黑大學、跟隨海森堡的學生學習物理,那么將來進入歐洲核子中心也方便一些;所以慕尼黑大學物理系就成了呂丘建的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