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廷辯(2 / 2)

沒想到,當真如同山長所說,這世上被名利迷了心竅的人還是不少啊。

趙盛想踩著姚家揚名,朝中也有人想踩著姚家得了帝心,因而更上一層樓的忘恩負義之輩。

「只憑趙大人一本奏折,如何能判定姚先生父子就是辜負皇恩。姚先生一生教書育人,事事為大越考量,這次徒步千里走去的北地,可謂是蠻荒偏僻,學風極淡,先生嘔心瀝血,開創了一門新算學,八九歲的學童,只用一年功夫就能媲美多年老賬房。若是推行開來,大越民智開啟,即將迎來盛世。

如此功績,若不是周山長趕去北地,姚老先生甚至不願留名。如此虛懷若谷,視名利為糞土,可謂大越文人的楷模,本官萬分敬服。試問,每日鑿兩塊條石,同如此神奇的新算學相比,哪個對大越功績更大?鑿條石人人都會,但開創新算學,百十年來卻只有姚先生一人!」

唐翰林越說越激動,他這幾日就恨不得立刻趕去北地,親眼看看山長倍加推崇的新算學是如何神奇。要知道山長最是喜好算學,能得他大力誇獎,想必新算學一定有太多過人之處。

那遞了奏折上去的官員,雖然明面上是吏部的一個侍郎,其實卻同趙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昨晚也同趙家暗地里商量過很多。

他算計著日子,趙盛的奏折是日夜兼程送來的,路上馬匹都跑死了好幾匹,無論如何也要比周山長的折子送到的早,所以,他對今日上奏是信心滿滿。

沒想到唐翰林一開口就說出了新算學,明顯比他得到消息還早,甚至知道內情更多,他聽得很是驚疑。

於是,他開口就道,「趙大人派人日夜兼程趕到,奏折昨晚才送到。倒是唐大人是何時得了消息,難道唐大人有先知之能,早料到此事?」

這話里的意思可是太明顯了,質疑唐翰林不尊皇命,私下同發配去北地的姚家父子有聯系。往小了說,這是私自通信重犯。往大了說,難道是預謀翻案,枉顧皇命!

唐翰林自然不肯擔這個罪責,開口就要反駁回去,坐在龍椅上的皇帝卻冷冷開口了,「此事已經處置過了,沒有必要再提。」

說著話,他掃了一眼萬全,萬全趕緊又喊了一遍,「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眾人本來還真有很多事情等著吵,但這般開朝第一件事就爆出同姚家父子相關,一個侍郎一個翰林,吵得是臉紅脖子粗。又是枉顧皇命,又是開創新算學,而所有人居然事前一點兒風聲都沒接到。

最重要的是,皇帝居然已經處置過了,過了,了…

什么時候處置的,怎么沒人知道?

內閣的幾個閣老,互相對視一眼,也都是滿臉疑惑。

這般,眾人都是疑惑重重,也就忘了應聲,於是皇帝起身,直接回了後殿。

萬全同身邊的副總管王貴抬抬下巴,那太監心里很是惱火,但依舊扯了脖子喊著,「退朝!」

文武百官眼見皇上都走了,才終於回過神,但也沒人敢怠慢,再次跪倒磕頭,末了退出去的時候,有人特意走得慢了幾分,抓了王貴問詢幾句。

雖然那日皇上如何處置,王貴並不知道,實在是萬全太精明了,把勤政殿內外掌控的嚴嚴實實,他根本插不進去手。但唐翰林覲見,一路走來可是不少人看到,他自然也知道。

於是他就把唐翰林五日前覲見過皇上的事說了,然後心安理得收得荷包鼓鼓,這才心滿意足走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