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鹿鳴之宴】(2 / 2)

夢回大明春 王梓鈞 1726 字 2020-07-01

「天生人傑!」

金萬川贊嘆一句,說道:「擊殺匪寇,只能證其武勇;詩詞時文,只能顯其才學。為父看中的,是他能聚人心。不光貴州士子以其為主,就連那個叫羅江的雲南士子,也隱有信服王淵的意思。在聚攏人心方面,你比王淵差太多,今後定要好生學學!」

聚人心,便是人格魅力的體現。

金罍笑笑不說話,懶得反駁父親。

他覺得自己就很有人格魅力,在南京國子監朋友成群。至於那些跟他有矛盾的,只是他不屑於結交而已,與平庸之輩結交有什么意思?

在如今這套房子里,也就解元王淵和亞元田秋,值得咱們金公子折節下交。

……

巡撫衙門,已經敞開大門。

新科舉人一到,便有吏員迎接,帶著他們直入殿堂。

鹿鳴宴,源自鄉飲酒禮。

先秦時代,諸侯國內辦有鄉學,學制為三年。畢業之佼佼者為「賢士」,被大夫送去進獻給國君。

這些賢士在出發前,大夫必須設宴歡送,並請當地官員和長者作陪,於是就有了「鄉飲酒禮」。酒禮開始,必奏《鹿鳴》之曲,這便是「鹿鳴宴」的由來。

唐代科舉初興,鹿鳴宴與鄉飲酒禮開始分化,之前都是混為一談的。

大明開國,由於朱元璋的極力推崇,鄉飲酒禮達到中國古代社會之巔峰。

明代初期的鄉飲酒禮,地方官、讀書人、鄉紳、長者、村官聚在一起,相當於召開春季茶話會。

有犯法的人,要被拿出來批評;賢才、孝子、善人等正能量,要拿出來表彰。各里甲有什么矛盾,也可以商量著解決。德高望重者,還要宣講忠孝、仁義、廉恥等道理,再由參加宴會的里甲官,回到坊間、鄉村做宣傳教育。

朱元璋把鄉飲酒禮,視為朝廷掌控基層的重要方式,是對「官不下縣」漏洞的補充。地方官也能通過喝酒開會,掌握轄區內的基本信息,直接跟里甲鄉老接觸,從而把政治觸角延伸到每一個村坊。

非常朴素的基層治政理念,而且在明初極為有效。

但在朱棣死後,鄉飲酒禮徹底流於形式。現在變成一幫官員、士子和鄉紳瞎喝酒,而且是名正言順的公款吃喝,在宴席當中非常有默契的分配利益。

不被朱元璋重視的鹿鳴宴,反而因為科舉越來越興盛。

王淵來到宴會廳,跟其他舉人互相作揖問候,然後被帶到屬於自己的座位。他是貴州解元,坐得極為靠前,更前面的便是老人了。

嗯,中舉剛好一甲子(六十年)的老人,不拘其官職身份,都可以來參加鹿鳴宴。年份不能多,也不能少,六十年一個輪回,有著新老交替、循環不息的意思。

今年雲南舉人三十四位,貴州舉人二十一位。另有副榜貢生十人,其中三人選擇赴宴。

加起來,共有五十八個新科舉人到此。

很快,又有諸多鄉試的簾內官、簾外官出現,他們坐在宴席的另一邊。

如果完全按照周禮,鹿鳴宴是不能這么搞的,宴會主人怎可最後到場?

周朝的鄉飲酒禮非常繁瑣,就連賓客給主人敬酒,主人都要去洗酒杯,以示尊敬。賓客必須下場制止,主人必須堅持洗杯,幾拒幾迎,搞得跟皇帝禪讓差不多。

在宋代就簡化了禮節,否則沒法喝酒啊。

先秦時期的賢士能有幾個?幾拒幾迎洗杯子也用不了多少時間。

而到了明朝,南北直隸新科舉人有一百多個。如果還保持周禮,那不用喝酒了,洗杯子環節就能整半天。

並且,清洗酒杯,只是周禮微不足道的一環,還有許多更加繁瑣的禮節!

禮樂崩壞,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王淵正跟身邊的田秋聊天,突然雲南大官們就來了。

走最前面的是巡撫顧源,其次為左布政使魏英、右布政使丁養浩。巡按御史張羽,因為負責鄉試,被安排坐在考官席位的首座,按察副使兼提學使、以及提學副使同樣坐那邊。

由於時辰未到,大家都比較輕松,彼此私底下說著玩笑話。

「吉時到!」

巡撫顧源正待宣布鹿鳴宴開始,突然外邊傳來一陣大笑。

「哈哈哈哈!」

一個身體健碩的青年,昂首闊步走到堂內,沿途吏員不敢阻攔。此人赫然穿著麒麟袍,抬臂指著顧源問:「如此盛會,怎就不請我啊?」

巡撫顧源哭笑不得,左右布政使齊齊變色,巡按御史張羽更是怒目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