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理想戰略(2 / 2)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1983 字 2020-07-01

一次保加利亞會戰,俄軍就損失了4.5萬人,就算是灰色牲口再怎么不值錢,也要開銷一筆撫恤金出去。

仗打贏了,論功行賞也是少不了的,這些還是要錢。

戰場上消耗掉的武器彈葯,損壞的武器裝備需要更換,這些都是錢。

就算是不打仗,這三十萬大軍每個月光吃喝拉撒睡的開支都超過了400萬盾。不是俄軍的標准高,而是戰爭時期物資運輸成本高,一旦打起來了更是花錢如流水。

一次保加利亞會戰,俄軍就打掉了數千噸彈葯,平均下來每天都要消耗近百噸彈葯,光這一項就是上千萬盾的開支。

這么多亂七八糟的開支加在一起,一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保加利亞大會戰,俄軍的軍費支出就不會低於四千萬盾,這還沒有計算薪水支出。

戰爭的主要經費,還是要俄國人自己想辦法解決,奧地利的貸款只能作為彌補,財政部的壓力自然大了。

尼古拉一世點了點頭,提前做好戰爭准備還是有效果的。至少在1852年,沙皇政府不用擔心財政的問題。

如果戰爭持續下去,那就不一定了。熱武器時代的戰爭成本,已經遠遠超過了冷兵器時代。

「那就想辦法速戰速決,盡量在年內擊敗敵人,不給英法留下機會!

我的陸軍大臣,要在年內結束戰爭,還需要增援多少兵力?」尼古拉一世關心的問道

沉思了半響功夫後,阿塞-尼古拉斯才緩緩的回答道:「陛下,至少需要增兵30萬,為了保險起見最好能夠增兵40萬。」

實際上阿塞-尼古拉斯心里也沒有底,戰場上面千變萬化,英法的實力可不弱,還有一個爆肝的奧斯曼帝國,誰知道多少軍隊才能夠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

可是沙皇陛下既然問了,他就必須要回答,不然就顯得無能了。

阿塞-尼古拉斯還是有點兒水平的,他不看好俄軍能夠在年內結束戰爭,直接說出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數字。

此前在巴爾干半島投入三十萬大軍,俄羅斯帝國就已經盡力了。要是把這個數字提高一倍,士兵俄國人是不缺的,可是後勤補給就完蛋了。

就算是加上奧地利,合兩國之力也難以保障六七十萬大軍,在巴爾干半島作戰。

這不是缺乏物資,而是交通運輸支撐不起。要是在多瑙河流域作戰,後勤補給還可以保障。

可是隨著戰爭的推移,俄軍的補給線越來越長,距離多瑙河也越來越遠,需要靠畜力運輸和人力肩挑背扛的路程也隨之增加,後勤補給壓力自然是大大增加。

尼古拉一世不是軍事小白,陸軍大臣的話一出來,他就知道想要在年內結束戰爭是不可能了。

英法擁有海權在,就算是俄軍占領了巴爾干半島,他們只要願意,還是隨時都可以登陸,想要結束戰爭那有那么容易?

況且,奧斯曼帝國雖然腐朽了,可是爛船還有三斤釘,生死關頭爆發出來的戰斗力,同樣不容小覷。

外交大臣卡爾-渥賽爾非常有眼色的說道:「阿塞先生,現實情況不允許我們在巴爾干半島投入那么多軍隊,這份計劃看上去可行,實際上並不存在可操作性。

如果在巴爾干半島無法贏得戰爭,我們可不可以在高加索地區取得突破呢?

任何一個方向上的勝利,都可以打擊奧斯曼帝國的信心。只要這個腐朽的帝國崩潰了,這場戰爭我們也就贏了。」

在高加索地區取得突破,沒有問題啊!只不過攻克了一個山頭,還有下一個山頭。

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快則三年五載,慢則十年八年,只要持之以恆,他們早晚都可以磨死奧斯曼帝國。

前提條件是沙皇政府能夠支撐下去,不要在戰爭結束前,先把自己給搭進去了。

現實雖然殘酷,可是理想還是要有的。

在發起保加利亞會戰的同時,俄國人也沒有忽略高加索地區,只不過因為地理環境的限制,在那邊投入的精力要小些。

隨著巴爾干局勢對奧斯曼帝國的持續惡化,蘇丹政府肯定要從小亞細亞半島抽調大量的援兵過來,到時候能夠增援高加索地區的兵力就減少了。

這對俄國人來說,同樣也是一個機會。從高加索地區一路打到博斯普魯斯海峽有困難,可是打到小亞細亞半島就未必做不到了。

任何一個國家前線的接連戰敗,都會影響到國內的穩定,何況是腐朽的奧斯曼帝國呢?

以俄國人在東正教徒中的影響力,加上奧斯曼帝國的不得人心,在前線不斷失敗的情況下,策劃幾起民族起義,似乎也不是太難。

萬一民族起義成功了,奧斯曼帝國也就壽終正寢了。沒有這個地頭蛇支撐,英法兩國想要在近東地區擊敗俄羅斯,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既然是理想主義,自然不能追求完美了。只要理論上可行就夠了,尼古拉一世爽快的批准了卡爾-渥賽爾的建議。

成功了固然是沙皇陛下英明,失敗了大不了損失一批灰色牲口,俄羅斯最不缺的就是人。

低風險高回報的事情,尼古拉一世沒有道理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