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若要取之,必先與之(2 / 2)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1936 字 2020-07-01

這也是禮送的不夠多,如果有人出價足夠高,世襲貴族也不是不能封。反正只要不讓弗朗茨出封地,那么一切好商量。

這又不是他一個人在賣,幾乎在任何一個歐洲國王手中都可以買到爵位,前提是你足夠有錢。

這個價格也不一樣,比如說新神聖羅馬帝國爵位就非常難買到。

為了保證貴族的榮譽,弗朗茨對各邦國國王冊封貴族就有名額限制,還必須要報皇帝審批。

對國家沒有貢獻的人,通常不會被通過。出身好的例外,比如說國王的兒子那就一定通過。

蘭芳自治省的人能夠獲得爵位,那是他們促使了蘭芳加入新神羅帝國,也屬於有功之臣。

想要用錢夠買爵位的,低於百萬神盾偉大的弗朗茨陛下概不接待。這是他的心里價位,並且還在隨著他身家增長而增長。

直接後果就是弗朗茨登基以來就沒有賣出過任何爵位。讓很多人以為皇帝非常重視貴族榮譽,對金錢不屑於顧,增加了在貴族中的聲望。

人往往都對越難獲得的東西,越是趨之若鶩。無功不封爵,不但沒有擋住大家成為貴族的熱情,反而讓人更加沉迷其中。

為了獲得貴族爵位,奧地利很多貴族子弟、資本家都組織人手開擴殖民地,然後折算功勛獲取爵位。

普通民眾沒有這份兒財力,只能參軍入伍,在戰場上獲取功勛。

在這種大背景下,光是1861年弗朗茨就冊封了286名貴族,其中封地貴族61名。

封地自然是海外殖民地了,國內的封地皇帝陛下手中也沒多少,可經不起這么分封。

殖民大臣約西普·耶拉契奇提議道:「陛下,殖民部總結了各個殖民地的基本資料,通過分析發現南洋地區是最適合殖民的。

當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只需要很少的投入就能夠獲得豐厚的回報,殖民部建議接下來加大在南洋地區的擴張。」

弗朗茨看了看地圖,猶豫了起來。短期來看南洋地區確實是最適合的殖民地,物產豐富、氣候宜人且易於統治。

缺點就是太遠了,並且英法西荷四國勢力混雜,想要繼續擴張容易引發外交沖突。

不是弗朗茨還怕沖突,他擔心的是付出與回報的問題。只要奧地利不搶各國的殖民地,瞄准的目標是無主之地,沖突就在可控范圍內。

奧地利的實力不是無限的,現在攤子鋪開的已經很大了,僅此於英國人,和法國人不相上下。

為了防備美國崛起,中美洲地區戰略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近在咫尺的非洲大陸必要加以控制。

南洋戰略實際上一直都排在最後,那怕最近一兩年發了力,也僅僅只是有限度投入。

弗朗茨直接拋出了所有問題:「殖民部看上了什么地方?競爭對手是誰?需要多大的投入?可能面臨的風險有多大?預計獲得的回報,又需要多長時間?」

殖民大臣約西普·耶拉契奇回答道:「備選目標有很多,中南半島包括金邊王朝、泰國、越南,還有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蘇拉威西島、以及若干中小島嶼。

這些地方都很不錯,各國雖然開始了滲透,但是還沒有建立起殖民政權,按照國際慣例還處於自由競爭階段。

英法荷西普五國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包括我們在內,在這些地區各國均有殖民據點。

初步判斷,荷蘭人已經鎖定了蘇門答臘島,他們已經占領了島上的不少地區。只不過他們實力有限,一時半會兒拿島上的土著政權沒有辦法。

因為馬六甲海峽的關系,英國人的觸手已經深入到了馬來西亞,可能是我們要面臨的最大對手。

法國人似乎有意中南半島,如果我們選擇目標撞車的話,少不了一番爭斗。

投入和風險,就要看選擇的目標了。基本上利益越豐厚的地區,所需要的投入越大,面臨的競爭也就越殘酷。

這些地方的回報率都不錯,理論上建立殖民政權過後,三年內就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沒辦法,在不確定有多少競爭對手加入的情況下,想要核算成本實在是太難了。

殖民本來就是一項不確定的投入,很多看上去美味的地區,實際上也有可能是一塊雞肋。

猶豫片刻功夫後,弗朗茨做出了決定:「既定的戰略不變,南洋地區雖然美味,可實際上我們能夠吃下去的並不多。

殖民部可以把目標放在無主的中小島嶼上,其它地區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嘗試一下即可,和各國撞上了可以進行利益交換。

我們不可能什么地方都插一腳,一旦超越了極限,殖民地就不在是補品,反而是要命的毒葯。

普魯士王國不是要加入殖民隊伍么?幫把他們一把,引普魯士人進入南洋地區,給他們一個開門紅的機會。」

海外殖民不僅僅是看國力,更多的還是要看投入。奧地利在大力投入中美洲、非洲大陸過後,能投入南洋地區的實力已經很小了。

實力不足,盲目硬上是要吃虧的。與其被人灰溜溜的趕走,不如從一開始就保守一點兒,省的勞民傷財還丟人。

至於幫助普魯士王國,那只是順手而為,讓普魯士人在殖民帝國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一些。

若要取之,必先與之。

要是見不到好處,普魯士人怎么舍得大力投入呢?

普魯士國力有限,海軍投入大了,陸軍投入自然就少了,未來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地區的難度也就下降了。

憑這一點,就值得奧地利付出南洋地區的利益。反正德意志統一過後,這些肉還是在鍋里,怎么也不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