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王位(2 / 2)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1758 字 2020-07-01

選擇收買法奧兩國,那也是現實需要。俄羅斯帝國是死敵,柏林政府不可能去收買;英國人的實力在海上,出兵干涉的可能性非常小。

傑弗理·弗里德曼想了想說:「以目前的情況,我們可以給法奧兩國許諾,以:支持奧地利吞並奧斯曼帝國和德意志聯邦,支持法國吞並比利時作為交易。

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向法國人許諾出售萊茵蘭地區,向奧地利許諾出售波蘭王國南部的部分領土。」

許諾歸許諾,能不能兌現那就要看實際情況了。就如同當年瓜分奧斯曼帝國,弗朗茨還把大半個巴爾干半島許諾給了俄國人,結果最後大部分地區落入了奧地利手中。

維也納政府同樣沒有違反約定,多出來的領土是奧地利從法國人手中買的,並不是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取的。

只不過輪到普魯士,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法奧兩國太強大了一點兒,發生變故的可能性較小,現在的許諾未來很可能會變為現實。

室內陷入了沉寂,大家都在權衡利弊。從這方面來說他們就沒有俾斯麥的膽子大,直接向拿破侖三世開空頭支票,轉頭就翻臉不認人。

猶豫了一會兒後,毛奇首相打破了沉默:「可以嘗試爭取一下,只要能夠吞並了波蘭,我們和法奧兩國的實力差距會大幅度縮小,到時候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未來我們還可以把法國人的目光引向低地國家,把奧地利的目光引到奧斯曼帝國。

不要忘了歐洲其它國家的反應,或許現在的許諾,並不需要全部兌現。」

這種事情在歐洲大陸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如果其它歐洲國家干涉,導致交易無法順利進行,法奧兩國也沒有辦法指責普魯士違約。

這和威廉一世的打算差不多,他早就准備讓英國人最後出來搗亂,阻止法奧兩國向中歐地區擴張。

停頓了一下,威廉一世做出了決定:「那就行動吧,先造成了既定事實,後面再進行談判,結果會對我們更加有利一些。」

如果可能的話,威廉一世更想吞並德意志聯邦帝國。只可惜難度實在是太大,英法奧三國都不可能答應。

奧地利的德意志統一戰略人盡皆知,那怕是為了政治宣傳,維也納政府都會全力干涉。

法國人還想吞並萊茵河以西的領土,中間有德意志聯邦阻隔,普屬萊茵蘭地區是一塊飛地。要是普魯士吞並了德意志聯邦,領土連成了一片,再想要打注意就不容易了。

和原時空不同,為了阻止奧地利吞並德意志聯邦,約翰牛在德意志聯邦投入的資源可不少,完全是親兒子待遇。

雙方的關系之緊密,還在比利時荷蘭之上。德意志聯邦也在玩兒平衡,海軍清一色英式裝備,陸軍基本上都是奧械裝備。

就靠著良好的外交關系,維也納政府都沒有辦法對德意志聯邦動武。想要統一德意志地區,談判好了。只要奧地利可以擺平歐洲各國,他們就不反對。

看似配合的舉動,實際上卻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把破壞德意志地區統一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國際勢力。

無論最終的結果怎么樣,統治階級的利益都不會受損。就連國防安全都不用操心了,遇到了麻煩,還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奧地利求援。

維也納政府放棄了德意志統一計劃的國策,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看似配合的統一,實際上暗藏很多玄機,通過談判完成和平統一,政府只能拿到一個名義上的統一,還會為帝國分裂埋下隱患。

弗朗茨不是沽名釣譽之輩,僅僅一個名義的統治權,可不值得奧地利拿整個帝國做賭注。

然後大家就一起演戲了,德意志聯邦越是配合,歐洲各國就越擔心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地區後,會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合實力暴漲,大家就拼命的阻止奧地利兼並德意志聯邦。

……

華沙,仿佛一夜之間大家都在關注波蘭王位繼承,專家、學者紛紛在報紙上發表評論,將波蘭所遇到的問題全部歸結到沒有國王上。

這可不是胡說八道,他們還有證據的。歐洲所有的強國,都有君主,不是國王就是皇帝。

共和制國家連個代表都選不出來,美國內戰分裂在歐洲已經被宣傳成了反面教材。「皇帝輪流做」被視為美國內戰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假誰知道呢?反正君主制國家都這么宣傳,說得多了,大家也就信了。

激進一點兒的報紙,已經開始公開指責政府,為了手中的權利,故意阻止國王產生。

這個說法,也不能算錯。波蘭政府確實不希望國王出現,影響他們手中的權利。

可這個蓋子被揭開了,那就萬萬不能夠承認。現在可是君主制時代,波蘭獲得獨立的時候就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憲法上都寫得清清楚楚,波蘭臨時政府可承擔不起這個罪名。看著外面游行示威的人群,東布羅夫斯基首相就知道拖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