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新記錄(2 / 2)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1794 字 2020-07-01

……

「1億4000萬英鎊」

……

「1億4200萬英鎊」

……

「1億4350萬英鎊」

……

剛開始加價都是500萬起步,過了1億4000萬英鎊後,雙方默契的放緩加價數額。這不是爭鋒吃醋的腦殘游戲,而是關系到兩國國運的競爭,雙方每一次報價都必須要三思而後行。

這個年代的英鎊不是後世的英鎊,購買力那是相當的高。比利時和德意志聯邦兩國雖然經濟發展都很不錯,可畢竟都是小國,財政承受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傑弗理·弗里德曼聲音再次響起:「德意志聯邦帝國出價1億5200萬英鎊,兩次!」

停頓了大約兩分鍾,依然不見比利時代表舉牌,傑弗理·弗里德曼只能無奈的宣布:「德意志聯邦帝國1億5200萬英鎊,三次……成交!」

沒有辦法,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比利時能夠承受的極限。法國人只承諾了1億英鎊的貸款,比利時政府的心里底線也就1.5億英鎊。

再往上加價,那就是損人不利己。萬一把價格抬了上去,德意志聯邦帝國放棄出價,落到他們手中最後拿不出錢來,那就損失慘重了。

從價值上來說,普魯士王國這次是賤賣資產。萊茵蘭地區的工業都超過1.52億英鎊,何況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然而現實沒得選擇,這個年代的土地交易價格都不高,1.52億英鎊已經創造了世界紀錄。如果英鎊不發生貶值,未來一百年都不會有人打破。

傑弗理·弗里德曼陰沉著臉,連禮節性的祝賀都懶得說。這個價格明顯低於了預期,就連買家也不是他們希望的比利時。

沒有辦法有實力的買主都沒有下場競拍,傑弗理·弗里德曼相信要是法奧兩國參與,最後的成交價絕對可以突破兩億,三億也不是沒有希望。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法奧兩國都很清楚對方的底線。打破了這種默契,對誰都沒有好處。

就在普德兩國簽訂條約的同時,德意志聯邦帝國也分別和英奧兩國簽訂了貸款協議,抵押品就是萊茵蘭地區的礦產資源和工廠。

這些東西是不是有主,對英奧兩國來說並不重要,反正有條約就夠了。

普魯士人確定的產權,換了一個國家過後,會不會被德意志聯邦帝國承認,完全是看統治者的節操,至少其中一部分人會倒霉。

要是既得利益者還是那些人,完全沒有變化,那么德意志聯邦帝國購買萊茵蘭地區能夠獲得什么,僅僅只是一點兒微不足道的稅收么?

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政府不會直接沒收私人財產,但是施展手段打壓,讓這些產業換個主人,還是有可能發生的。

這個年代的資本競爭可是非常血腥的,沒有足夠的人脈關系網,根本就混不下去。

要不然的話,萊茵蘭地區的資本家們也不會激烈反對這次土地交易,換個國家對資本家來說從來都沒有心里壓力。

如果柏林政府在留心的話,就會發現很多實力雄厚的資本家,已經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剩下的也正在尋找合作伙伴的路上。

當然,現在的柏林政府估計沒有這份兒閑心。如果把1.52億英鎊換成黃金的話,那就一千多噸,是普魯士王國黃金儲備總量的三倍多。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1.52億英鎊的價格只是名義上的,普魯士王國還欠了一屁股的債。

這筆錢先要抵償已經到期的債務,剩下的才能夠到柏林政府手中。僅限於已經到期的債務,可不是全部債務。

要償還全部債務,這些錢還不夠。現實再一次證明戰爭是吞金獸,普俄戰爭結束後,柏林政府已經陸續償還了三千八百多萬英鎊的債務,現在依然還有超過兩億英鎊的外債。

可以說,一次普俄戰爭打掉了兩個萊茵蘭地區。經過一番協商過後,這次土地拍賣獲得的巨款被抵扣了1.1億英鎊債務,落到柏林政府手中的只有4200萬英鎊。

安置移民過後,最後能夠剩下的才是柏林政府的收入。財政危機是擺脫了,可是下一次普俄戰爭的經費還是沒有著落。

唯一能夠令普魯士人欣慰的就是隔壁的沙皇政府同樣是窮鬼,並且比他們還要窮。或許他們中間某一方籌集夠了戰爭經費,就是下一次普俄戰爭爆發的時間。

很快威廉一世就高興不起來了,剛剛好轉的普魯士財政,又增加了波蘭王國這個爛攤子。

如果可能的話,威廉一世不介意宣布波蘭破產。可惜這只能想想而已,英法能夠容忍普魯士王國吞並波蘭,又何嘗不是讓他們承接波蘭的債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