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八章、止損(1 / 2)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1787 字 2020-07-01

1880年11月27日,普軍抵達波茲南地區,簡單的休整過後,次日向俄第八軍發起了進攻。

在俄國人騎兵、飛艇的騷擾下,從華沙抵達波茲南,僅僅只花費了不到8天時間,普軍用事實闡述了什么是兵貴神速。

有點兒軍事常識的都知道,軍隊數量越多、協調難度越大、行軍速度越慢。

普軍的總兵力高達46.8萬,能夠在8天之內完成兩百八十多公里行軍,完全就是軍事史上的奇跡。

如果組織能力不夠強,或許前面的部隊抵達了目的地,後面的部隊還沒有出發。

反正這么多人排隊,從波茲南排到華沙可以排兩排。

毫無疑問,普軍的快速行動,超過了俄國人的估計。距離更近的第九軍都沒有趕到,敵人就先一步到了。

盡管俄第八軍奮勇抵抗,也無濟於事。不要說攔截普軍西歸,能不能守住波茲南都成了問題。

……

俄軍指揮部,看著手中的求援電報,伊萬諾夫無奈的嘆了一口氣。

「命令第八軍固守波茲南等待援軍,命令第九軍加快行軍速度,盡快增援第八軍。」

參謀朱利安·貝內特烏提醒道:「元帥,普軍主力兩天前就抵達波茲南地區,現在波茲南城可能已經被包圍了。

這個時候第九軍趕過去,很難馬上和城內的第八軍匯合,反而有可能被敵人圍點打援。

第八軍有城市可以固守,支撐十天半個月不成問題。不如讓第九軍和十一軍、十七軍匯合後,再前往增援。」

從軍事上來說,朱利安·貝內特烏的擔心是非常有道理的。在野戰中一個第九軍,確實不可能是敵人主力的對手。

如果發生了遭遇戰,輕則損失慘重,重則全軍覆沒。沒有了第九軍,僅憑後面的兩個二線軍,同樣也不會是敵人的對手。

伊萬諾夫冷笑著說道:「沒有必要,如果毛奇有這么好的胃口,把第九軍送給他們又能如何呢?

第八軍總兵力高達21.6萬,第九軍總兵力18.7萬,加起來都超過了40萬,哪有這么容易被吞下。

如果不能速戰速決,我們的十一軍和十七軍就抵達戰場了。就算是毛奇能夠獲勝,戰後他們還能剩下多少軍隊?

主力部隊耗光了,再想要恢復過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我們不會給他們時間。

現在毛奇手中這支部隊,可是普軍的精華,他要是舍得拿出來交換,我們又何必要小氣呢!」

柏林政府已經開始全民動員了,新編部隊沒有能夠形成戰斗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軍官不足和老兵數量太少。

毛奇手中這支普軍精銳,就顯得格外重要。有這支部隊在,以老兵帶新兵,普軍還有再爆發最後一波的機會。

當然,想要爆發並不容易,普軍缺乏足夠的時間,伊萬諾夫不會給他們留下喘息的機會。

戰爭進行到了現在,損失已經不重要了。打開地圖就會發現,普波聯邦已經喪失55%的國土、40%的人口、一半的糧食產能和三分之一的工業。

這還只是一個開始,戰火已經燒到了普魯士王國腹地,一旦華沙地區淪陷,普波聯邦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不管普軍戰場上打得多漂亮,都無法彌補國力上的差距,普軍的後繼無力已經越發明顯。

……

俄軍在波茲南地區吃了虧,不等於在其他戰場上也吃了虧。

波羅的海一帶,俄國人擁有海上優勢,海陸並進壓著普軍狠揍,已經占據了四分之一個東普魯士。

華沙地區,從普軍主力撤離之後,強弱之勢就調過來了。雖然沒有能夠攻破華沙城,不過也快了。

不是守衛華沙的波蘭人不賣命,實在是俄國人太陰險,將大量的難民驅逐入城,增加了守軍的壓力。

負責突襲柏林的俄第十軍,現在距離柏林已經不足八十公里。當然,這個距離可能就是極限了,再想要前進就不是第十軍能夠做到的。

從軍事上來看,俄第十軍的突襲顯然是失敗了,根本就沒有起到突襲的作用,早早就被敵人發現了。

政治上就不一樣了,第十軍出現在了柏林附近,給普波聯邦帶來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場戰爭持悲觀態度。

如果不是和俄國人仇恨太深,為了這場戰爭壓上去的籌碼太多,實在是沒有了退路,沒准柏林政府已經和俄國人妥協了。

倫敦,在確定普波聯邦大勢已去後,本傑明內閣就在思考如何及時止損,將不列顛的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