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867眼球效應(2 / 2)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1768 字 2020-07-01

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一個戰爭「借口」了。為了這個合理的借口,弗朗茨的頭發都快要掉光了。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我們已經掌控了奧斯曼政府屠殺亞美利亞人的證據,遇難者中還包括1867名帝國公民。」

說完,韋森貝格從信封中拿出了一疊厚厚的照片,上面正是奧斯曼士兵進行屠殺的畫面。

如果不是翻看了幾張過後,覺得有些熟悉,弗朗茨都差點兒信了。

照片肯定是真的,以這年頭的攝影技術,想要進行造假也不現實。

只不過發生的時間,可能存在一點兒誤差,也就提前了那么幾年。

時間點不是關鍵,只要照片的內容是真實的就足夠了。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弗朗茨還是把印象最深的那張「加特林掃射難民」拿了出來:「報紙上已經刊登過的,就不要對外公布了。」

韋森貝格面不改色的回答道:「陛下請放心,這些照片都是沒有刊登過的。

你覺得熟悉,可能是拍攝的內容有些接近,實質上還是有區別的。」

弗朗茨點了點頭,他還是相信專業人士的眼光。把制造戰爭借口的任務交給外交部,而不是讓軍方,主要是因為「專業」。

要不然什么士兵失蹤、沉船,這種憋足的借口拿出來,根本就說不過去。

不要說國際上人家會不會信,就連國內都不會有人信。

相比之下,外交部的上千帝國公民遇難,就震撼人心的多了。

反正人都死了,維也納政府說他們是奧地利公民,那就奧地利公民,無非是補辦一個國籍的問題。

數字太大,沒有關系。本身搞這個大數字,就是為了轉移大家的視線。

把大家的關注重心轉移到了數量上,內心深處就不由自主的接受了奧地利公民在奧斯曼帝國遇害說法。

數量問題,大不了戰後給他們平反。把公民換成「申請待審批的移民」,下調遇害公民人數,甩鍋給無良媒體不嚴謹就行了。

反正在塵埃落定前,維也納政府不會在官方文件上說明遇害人數。外界怎么解讀,隨意就好。

……

1882年4月20日,在歐洲世界還沉浸在巴黎革命中的時候,一則由巴爾干日報刊登的「奧斯曼帝國屠殺奧地利公民」新聞,橫空出世打破了局勢。

「1867」那個宣紅的數字,吸引了一地的吃瓜群眾。隨後又有多家報紙跟進報道,只不過這個數字多樣化了。

最多的已經人數過萬,最少只死了2人,還是在奧斯曼帝國屠殺國內少數民族的時候受了誤中副車。

數量多少不重要,總之奧地利人怒了。那一張張充滿血腥的照片,已經觸及到了大家的內心底線,社會各界紛紛要求政府懲戒奧斯曼帝國。

受此影響,1882年4月22日,維也納政府正式照會奧斯曼帝國,就屠殺事件進行談判。

什么都不知道的奧斯曼政府,在一臉懵逼中收到了奧地利外交照會,迷茫了一陣子才反應過來——不好,危險了。

本來就是為了找茬,談判自然不可能順利。1882年4月24日,維也納政府單方面宣布談判破裂。

理由是:奧地利要求派出調查組,深入奧斯曼帝國境內進行實地調查,遭到奧斯曼政府拒絕。

屠殺少數民族是存在的,就在不久前還有幾個亞美尼亞人村子,在國內民族沖突中被搗毀,不過這不是奧斯曼政府拒絕的主要原因。

只要能夠證明沒有屠殺奧地利公民,這些事情都是小問題,大不了被輿論罵一陣子,反正他們一直都被歐洲輿論抨擊。

問題是派出調查組的同時,奧地利還要求派兵保護,並且這個人數還高達一個師,這就沒辦法忍了。

普俄戰爭已經證明了飛艇的運輸能力,把一個奧地利步兵師放進內陸,那簡直是在自殺。

拒絕的原因自然被奧地利媒體選擇性的忽略了。奧斯曼帝國那都是野蠻人,為了調查組的安全,肯定要派兵保護啊!

人多?

才一個步兵師而已,只要奧斯曼政府心里沒有鬼,就不應該忌憚。

雙方思考問題的角度,都不在一個頻道上,最後得出來的結論自然不一樣。

談判破裂後,奧地利國內叫囂著報復的聲音,一下子高漲了起來。

主戰派的聲音漸漸壓倒了反戰派,戰爭的氛圍越發濃郁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