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選擇很重要(2 / 2)

神聖羅馬帝國 新海月1 2264 字 2020-10-29

普俄之間存在矛盾,不等於神羅和俄國人也有矛盾。俄奧同盟持續了很多年,維也納政府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沙皇政府不會入侵。

至於北歐聯邦,那就不用提了。談北歐威脅論,施利芬自己都覺得丟人。

為了尋找一個要軍費的理由,施利芬也是絞盡腦汁。至於國內事先准備的理由,從抵達維也納那一刻開始,他就果斷的選擇了放棄。

俄國威脅論不是好談的,真要是一味強調俄國人的威脅,沒准維也納政府就派兵幫助他們守邊疆了。

具體可以參考西邊的盧森堡公國,防御問題就是由中央軍承擔的,邦國軍隊只承擔輔助作用。

真要是到了那一步,普魯士軍方的自主權就全沒了。中央軍承擔了邊防責任,在普魯士設立一個軍區,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生不幸,知縣附郭」。

頭頂上有了一個統籌區域武裝力量的軍區,普魯士軍方就成為了那個倒霉的「知縣」,被架空只是時間問題。

……

郊外一座軍營中,參加閱兵的普魯士軍官團,此刻正在場上渾汗如雨。

作為指揮官的施利芬,此刻卻是愁容滿面。

「怎么,還在為軍費的事情發愁?」

一個熟悉的聲音從背後響起,將施利芬從沉思中拉了出來。只見他皺了皺眉頭,而後反問道:「馬肯森,你這不是明知故問么。

你覺得除了這個大麻煩外,還有什么事情,能夠讓我這么頭疼?」

馬肯森嚴肅的回答道:「有,並且還有很多!」

「比如說:陸軍部提出的軍官統一培養、分配的問題,以及總參謀部提出的各部隊輪流換防計劃。」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弗朗茨收攏了軍隊指揮權,但這個收攏也是非常有限的。

德意志各邦國都各行其是慣了,想要一下子把權力從他們手中收回來,明顯是不可能的。

除了利用軍費分配插手各邦國軍隊外,在弗朗茨的授意下,陸軍部、總參謀部也試探性的提出了建議。

僅僅只是「試探」,統一軍官的培養、分配,和部隊輪換駐防,表面上看很平常,實質上卻關系到了人事任命權和和平年代的軍隊指揮權。

真要是拿到了這些權力,所謂的邦國軍隊也就不復存在了。

尤其是人事權。只要陸軍部在分配時,將各邦國出身的軍官相互對調,自家的子弟無法在本邦國服役,權力傳承就被打破了。

和平年代軍隊指揮權,同樣是影響巨大。輪流換防,直接打破了邦國軍隊本地駐扎的傳統。一旦不在本邦國駐扎,那么邦國軍隊還是邦國軍隊么?

涉及到了邦國軍事貴族的核心利益,這樣的提案根本就不具備可操作性。

真要是強行操作,搞不好剛剛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馬上又會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畢竟,現在神羅帝國的攤子大,靠得就是古老的傳統分封模式撐起來的。

若是中央政府肆無忌憚的篡奪邦國權利,讓海外的封地貴族們怎么想?誰都不願意自己幸幸苦苦打下來的基業,最後替別人做了嫁衣。

建立信譽要很多年,但是破壞信譽往往只需要一次。

施利芬不屑的搖了搖頭:「廢話,這些提議都是笑話,根本就不可能通過,甚至連進入議會表決的資格都沒有。

憲法上面寫得明明白白,邦國軍隊只接受皇帝和國王的雙重指揮。無論是陸軍部,還是總參謀部,都沒有插手邦國軍隊的權力。

他們存在的價值,只是輔助皇帝管理軍隊,而不是替皇帝管理軍隊,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看起來你的心情似乎不錯,莫非是出去見朋友,有了意外收獲?」

提到「朋友」兩個字,馬肯森的神情一下子不自然了起來。不同於本來就出身容克貴族的施利芬,馬肯森就是草根崛起的代表。

出身薩克森馬肯森,能夠進入普魯士軍隊,也是因為意外。

他祖父曾經是漢諾威騎兵指揮官,到了父親那一代就已經家道中落,不僅沒有貴族爵位,還淪落為了土地經濟人。

年輕時代的馬肯森,就立志於成為一名騎兵軍官。當時奧地利還沒有做大,普魯士王國也沒有衰敗。

很快機會出現了,一面是奧地利開辟海外殖民地招人;一面是普俄戰爭爆發,柏林政府豎旗招兵。

年少氣盛的馬肯森,果斷的選擇加入普魯士,干俄國人哪個討厭鬼。

憑借過人的天賦和運氣,馬肯森很快就脫穎而出,甚至還意外得到了威廉二世的賞識,可惜普魯士王國還是戰敗了。

這個時候想要掉頭,明顯是不可能了。作為一名普通人,一步踏出的馬肯森,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受限於普魯士王國的舞台,平民出身的馬肯森,很快就碰到了天花板。

一個蘿卜一個坑,普魯士軍隊規模有限,養不起太多的高級將領,沒有背景的馬肯森只能止步上校團長。

這已經是高配了,除非是職位大幅度提升,要不然上校就是馬肯森的終點。

可惜普魯士王國一共就四個師的編制,維也納政府承認的將軍職位不超過十五個,這點兒位置,容克貴族自己都不夠分,哪里輪得到他上位?

平民出身,能夠混到現在的位置,那就已經是一個奇跡了。縱觀普魯士全軍,都找不到第二個。

相比之下,兒時的玩伴卻搭上奧地利崛起的快車。一路披荊斬刺,率先跨過了門檻。

如果只是這些,那也沒什么,國情不一樣發展不一樣也正常。關鍵是神聖羅馬帝國統一了,這種差異就明顯了。

一個是中央軍少將師長,一個是邦國軍隊上校團長,不用想也知道誰的未來更有前途。

這已經不是能力的問題,縱使馬肯森再怎么厲害,普魯士軍中的位置就那么幾個,前面的人不下來,後面的人就沒有機會補上去。

雖然有些黯然,卻也談不上後悔。畢竟,能從平民爬起來的,在奧地利也是少數。

馬肯森的朋友能夠沖出來,除了運氣和能力外,姓氏也是發揮了作用的。

沒落的貴族旁系,平常時期和平民差不多,可是一旦翻了身,很快就能借助身後的家族續上人脈關系。

短暫的愣神過後,馬肯森回答道:「算是吧!他建議我們不要輕舉妄動,先加強同維也納宮的關系。

畢竟,我們在強大的時候,沒少得罪奧地利。

秋後算賬倒不至於,但是維也納政府中看我們不爽的人肯定不少。這些人不一定能夠做成什么,但壞掉我們事卻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