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倒焰(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1659 字 2020-07-03

建康,台城東南,秦淮河畔東冶,一如往日喧囂不已,河邊架起的十余座龍骨水車,在人力踩踏下緩緩轉動,將河水源源不斷提到岸上蓄水箱。

一旁,十余根粗碩的中空竹管豎直插入河中,頂部的立軸風車不斷旋轉,帶動活塞,將河水通過陶管抽上來。

這些抽上來的河水,同樣由水槽導入蓄水箱。

風時有時無,所以這種「風力渴烏」抽上來的水時多時少,不過配合著人力汲水,蓄水箱里的水依舊很多。

大量河水從水箱的出水口噴涌而出,沿著木槽傾瀉,撞擊水輪,使得水輪不斷旋轉。

旋轉的水輪帶動新穎的推拉式風箱,向幾座煉鐵爐鼓風,不過風箱鼓出來的風,要先經過「預熱窯」預熱,才會進入爐膛。

此刻,新任東冶監作李笠,正在一座煉鐵爐前,查看新式鼓風設備的運轉情況,幾個吏員跟在左右。

東冶是一個規模龐大的作場,有各種手工作場,也有冶煉場,這里制作大量軍器以及各類用品,屬少府寺管轄。

而新任東冶監作李笠,給東冶現有煉鐵爐裝上的新式鼓風設備,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況下,使得東冶近一個月的鐵產量增加了四成。

這是個驚人的成就,於是乎,剛上任也就兩個多月的李笠,在同僚前說話底氣瞬間大了許多。

李笠所用的鼓風設備是水排,當然水排並不是什么稀罕之物,然而李笠制作的水排,鼓風裝置不是皮囊,是推桿風箱。

這玩意從來沒人見過,也沒聽說過,可謂「李監作」的「首創」。

給煉鐵爐鼓風的皮囊,一般都不小,所以需要大量牛皮縫制,還得注意日常保養維護,十分麻煩。

而如今使用的推桿風箱,全木制,方方正正,制作簡單,養護起來很方便,修補起來也不貴。

這種風箱靠水輪帶動推桿往復運動,給冶煉爐鼓風,風量很大,但鼓出來的風,不是直接進入爐膛,而是要經過「預熱室」。

這就是李笠『首創』的一項技術:預熱鼓風。

推桿風箱鼓出來的風,進入一個悶熱的土窯,隔牆燃燒木炭,使得土窯內十分灼熱,風在窯內經過,自然就熱起來。

經過預熱的風進入爐膛,使得爐內更加灼熱,還有節省燃料的效果。

幾項改進,使得東冶的鐵產量大增,而李笠給大伙的驚喜,還在後面。

李笠從鄱陽家鄉請來爐工,在東冶建造新式煉鋼爐,以改進後的『宿鐵法』煉鋼,其法有些類似『攪鋼法』。

攪鋼法,漢時就有,但是工藝復雜,掌握不易,需要極有經驗的爐工來操作,才能煉出鋼。

而李笠建造的新式煉鋼爐,有個名號,喚作「倒焰爐」。

具體什么是「倒焰」,東冶的工匠們搞不清楚,只是知道這種爐和一般的煉鐵爐不同:一般煉鐵爐是豎著立起,而「倒焰爐」是沉入地下。

確切地說,是在地上挖坑,兩個靠在一起的圓形深坑,相互間有火道相連,所以應該叫做「地爐」。

然後在坑壁鋪設耐火磚,這種耐火磚是用來自鄱陽新平的耐火泥所制,號稱比常見耐火磚更耐火。

左坑放提前經過悶燒的石炭以為燃料,然後以耐火泥所制蓋板封頂,右坑放一定比例的生鐵和熟鐵。

右坑同樣封頂,卻留數個有活動蓋子的開口。

兩坑之間,有火道相連,又有煙囪排煙,看上去就如同一個埋在地里的葫蘆。

准備好後,左坑點火,然後水排鼓風(通過預熱窯),封閉爐口。

於是左坑的火焰,經過火道對右坑里的生、熟鐵進行加熱。

左坑里石炭燃燒的火焰很猛,居然能把右坑的熟鐵都熔化做「半鐵水」,然後爐工從右地爐的開口處,伸鐵棒或者木棒進去攪拌。

有經驗的爐工都知道,熟鐵熔融後不是水狀,而是膠狀,所以無法澆鑄,攪拌起來很費力,想以此攪拌出鋼來,一部分看經驗,大部分看運氣。

然而,李笠的「倒焰爐」,可以把熟鐵熔化成水狀,攪拌起來不費力(相對以前),還可以很方便的調整生鐵用量。

於是,能夠穩穩的「攪」出質量不錯的鋼。

一開始沒人信,但事實就是:這種「倒焰爐」,真的能大量煉出鋼(相對而言)。

相比東冶現在在用的「宿鐵法」煉鋼,耗時短,成本低,成品質量穩定。

現在,就有一座「倒焰爐」開始出鋼,李笠及一些吏員站在不遠處,看著爐工進行下一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