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誅三蠹(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1855 字 2020-07-03

建康城,鄱陽王府,一處小院內,李笠正和蔡全切磋武藝:蔡全手持長棍進攻(捅/刺),李笠防(左右躲避)。

雙方距離在一丈六左右,不能進,也不能退。

當然,為了防止意外,李笠帶著護具,護住頭部、面部、胸腹、襠部和腿部,而蔡全不能向前移動。

二丈長的木棍,其實就是槊桿,蔡全是武人,當然練過槊,如今用的長棍雖然沒有槊頭,但捅在人身上,還是很疼的。

然而,無論蔡全怎么捅,棍子前端就是碰不到李笠。

李笠就像一尾滑不溜秋的泥鰍,蔡全怎么都「抓」不到對方。

相比方才李笠捅、蔡全躲,蔡全可是有過半次數躲不掉。

為什么會這樣?練了多年馬槊的蔡全知道:眼力(反應),以及隨後的應對(躲閃)。

首先要就是判斷出棍子的刺擊方向,應對,就是身體做出動作,進行躲避。

有的人面對刺來長棍,根本就反應不過來,遑論躲閃;有的人,看見長棍刺來,想躲,卻因為動作慢,躲不了。

簡而言之,就是當對面有長棍刺來時,眼睛要看到,然後身體能躲開。

蔡全覺得自己和李笠較量時,眼睛能看出對方刺來長棍方向,奈何動作沒對方快,所以有過半次數躲不掉。

而李笠,眼疾「身」快,既能看清長棍的動向,也能「身輕如燕」,靈活躲閃。

「行了,行了,我認輸。」蔡全停手,將長棍駐地:「你小子到底怎么練的,練出如此身手來?」

「軍中怎么練,我就怎么練,不過,適當加以改動。」李笠脫下護具,拿手帕擦汗,「先給人當靶子,穿上護具站著不動,任人捅,捅個上千次,才算入門。」

「什么?哪有這般練的?」蔡全覺得難以置信,李笠便將心得一一道來。

正常人,看見當面飛來一物,或者有物體快速接近面部時,會下意識躲閃(譬如後仰),亦或是下意識閉上眼睛,這是很正常的反應。

那么,想要練反應、躲閃能力,首先得克服這種下意識的反應,亦或是恐懼。

譬如後世的拳擊訓練,他聽說初學者就是要睜著眼睛挨打(對方擊打面部),直到克服這種恐懼,能夠睜著眼睛,看對方拳頭的軌跡。

只有看清楚了軌跡,才能做出應對:判斷拳頭的擊打方向,以及手臂距離。

當然,這得進行後續一系列的練習,把身體靈活性、協調性練好。

經過長期訓練的拳擊手,可以做到任由普通人揮拳擊打自己,而自己在不反擊的情況下,完美躲避對方的每一次拳擊。

於是,李笠將其用在躲矛/槊訓練上。

而人在揮拳的時候,會有預備動作,只要察覺這些預備動作,就能提前預測對方的出拳軌跡。

最簡單的道理:要出拳打人,首先拳頭得往回縮,也就是蓄力。

揮拳打人是這樣,持矛、槊攻擊時也是如此。

李笠參照後世拳擊手訓練方式,先當固定靶給人捅,克服恐懼,然後瞪大眼睛看持矛者的動作,嘗試著預判對方的刺擊方向。

就這么被人捅了無數次後,他適應了,也有了經驗,漸漸有了判斷以及『預知』能力。

然後就是例行鍛煉,增強力量,增強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既要能「眼疾」,也要「身快」。

鍛煉反應能力的方式,也和後世常見的拳擊訓練差不多,他沒練過拳擊,但在短視頻流行的年代,接收的信息量很多,其中包括拳擊愛好者的炫技。

常見鍛煉反應能力的方式,一是用彈力球,二是用旋轉棍,所以李笠就拿來用。

彈力球,就是頭上戴著頭帶,頭帶的前額位置用牛皮筋系著個小球,牛皮筋的長度略小於臂長,然後雙手握拳,向前方擊打小球。

擊打力度越大,小球回彈速度就越快,如果反應不過來,很容易被彈回來的小球砸臉。

至於旋轉棍,就是一個豎著的立軸,下端是一個可以靈活轉動的橫棍,橫棍的末端扣在立軸上,可以靈活旋轉(水平方向)。

練習時,用拳擊打橫棍前端,橫棍受力,就會繞著立軸旋轉,從另一個方向掃過來,這個時候,得將其打回去。

就這么來回擊打,擊打的力度越大,回掃的速度就越快,如果反應不過來,手就會被回掃的木棍砸中。

李笠就這么練,堅持練,練習成果,就是蔡全在一丈六的距離上,用二丈長的長棍捅(刺),怎么捅都捅不到。

這么長的棍子,使用者拿在手中要捅人,預備動作很明顯(相對而言),且速度較慢(相對而言),所以對於進行了高效訓練的李笠而言,躲避起來較為輕松。

不止是他,梁森以及許多青壯都在進行這種訓練,效果是很不錯的,彭均也在練。

「你練躲槊法...莫不是打算騎戰?」蔡全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