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量產(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1631 字 2020-08-08

寒山堰旁,軍器作場,熔鐵爐正在運行,因為燒的是焦炭,又用了水力鼓風機、預熱風道,所以爐火燒得很旺,將大量繳獲的廢舊刀具、鎧甲熔化。

鐵礦還未正式開采,所以軍器作場只有少量鐵礦石可以熔煉,於是只能先『回收廢鐵』,將破損的刀、箭鏃、矛頭、鎧甲熔化後,重新鍛造兵器、鎧甲。

李笠正在現場視察,卻停留在水力開刃機旁,看著機器給大量刀條批量開刃。

「嚓嚓嚓」的磨刀聲中,一根根刀條漸漸被『定角開刃』,之後,再由工匠進行精研,然後進行其他裝配工藝。

李笠拿起一根剛磨好不久的刀條,感受著刀條上暖暖的溫熱,忽然走神。

想起了暖暖的薛月嫦、薛月娥姊妹,想起這兩位的萬種風情,想起春宵苦短,意猶未盡的同時,真想說一聲:

專業。

確實很專業,姊妹倆的表現之出色,甚至超過他的期待。

正所謂「色是刮骨刀」,李笠拿著溫熱的刀條,想到「薛氏雙刀」的威力,思緒飛散,好不容易才收回來。

吏員隨手抽出一把精研的環首刀,讓人試斬,目標是排成一排共十捆泡過水的草席卷。

一名壯漢站好,揮刀一斬,輕松將草席卷斬斷,李笠仔細看了看切口,很滿意。

一如他對薛氏姊妹十分滿意那樣。

斬草席是模擬斬殺無甲目標,但戰場上的對手,很多都穿著鎧甲,所以,無論什么品質的刀,在戰場上使用,免不了刀刃受損。

對於軍隊而言,環首刀(刀)是殺人工具,而工具只要使用,就一定會有磨損。

戰斗越激烈,破損的刀越多,嚴重的甚至無法修復,只能回爐。

所以軍中的環首刀是批量裝備的便宜貨,要在保證基本性能的同時,做到成本較低。

李笠大量引入水力機械,使得制作一把環首刀的成本明顯下降,雖然品質比不上精工細作的『精品刀』,但裝備軍隊的『量產刀』沒那么多講究。

便宜、堪用且相對耐用的量產型環首刀,無論長短,軍中平均每人配把,刀盾兵甚至配兩把,可以保證軍隊的戰斗力。

刀的產量上來了,刀鞘的產量不能落下,而刀鞘的制作和盾牌制作一樣,需要大量木板。

水力鋸床,可以快速解木,生產大量板材,比起人力解木、鋸木的效率高很多。

然後,以煤為燃料的木柴干燥窯,在適當條件下,可以將板材進行適當干燥而不會開裂,這可比正常的板材陰干節省時間。

板材是這樣處理,弓材也是如此處理,正常工藝下,弓材的干燥需要至少一年時間(陰干),很耗時間。

對於量產弓而言,用干燥窯以適當溫度對弓材進行干燥,可以顯著縮短干燥時間。

雖然用干燥窯干燥的弓材,比不上自然陰干弓材的性能,但量產弓沒那么講究,李笠要的是『裝備率』。

刀、盾、弓、箭(箭鏃)、矛、鎧甲、兜鍪,在確保基本性能的前提下,改良制作工藝,做到批量生產,以明顯降低成本。

所以,鎧甲的改良,那就是和扎甲有所不同的布面甲。

說到這個話題,負責軍器作場事宜的賈成,向李笠匯報:「使君,他們覺得布面甲太悶,江南夏天又熱又濕,將士們不太願意穿,所以,不打算做太多。」

李笠點點頭:「江南氣候濕熱,布面甲比較悶...」

他一邊說,一邊在賈成帶領下,向另一邊走去。

來到鎧甲作場,李笠看著工匠把已經制作完成的一副布面甲,穿在稻草人身上。

布面甲,顧名思義,為布面的鎧甲,這種鎧甲,在明清之際很流行,是很經典的鎧甲影視形象。

形制,就是在布衣的內側,用泡釘釘上一排排巴掌大的鐵片,鐵片邊緣相互間壓疊。

從外看起來,這布衣上沒有一片鐵甲,但其上滿是圓點(泡釘),仿佛『泡泡衣』。

李笠仔細研究過布面甲的優點,和扎甲相比,制作工藝簡單,成本(制作成本和維護成本)低。

因為扎甲的甲片需要鑽孔,每片甲動輒要鑽七八個孔以上,所以費時費力。

然後需要大量皮條將甲片編織成型,這工時可不會少,而皮條的制作也頗為耗時,並且增加了成本和鎧甲死重。

日常維護時,皮條也是消耗品。

布面甲則不一樣,甲片以水力鍛錘鍛打出來,簡單修型後,鑽三四個孔即可,用泡釘釘在布衣上,工藝簡單,更換起來也很方便。

水力拔絲機生產出來的鉚釘(泡釘),成本很低,又堅固耐用,比起皮條,優勢很大。

所以布面甲的優點不少,制作、維護簡單,成本相對較低,但缺點也有,就是用的布必須厚,才能承受大量甲片的重量而不容易撕裂。

江南的夏天悶熱潮濕,將士們身著布面甲,會比穿著扎甲還悶熱、難受,於是透氣的環鎖鎧,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