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想法(2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1783 字 2020-10-01

其中一艘船上,船艙里,南郡王蕭大連看著窗外江景,想起了一年多以前。

當時,他的船隊浩浩盪盪航行在江面上,往下游建康而去。

那時,父親遇刺身亡,兄長傷重,台城內風雲變幻,在荊州任上的蕭大連當機立斷,不等詔令,直接帶兵趕赴京城。

皇位不能空著,但年幼的侄兒若坐上那位置,江山必然不穩,所以身為皇太子嫡出弟弟的蕭大連,覺得自己有必要站出來。

兄終弟及,接過重任。

結果,建康城里沒有人響應他,所以他頓兵於江中沙洲上,進退兩難。

所幸有人暗中相助,居中周旋,他才得以全身而退,返回荊州。

而皇位,還是年幼的侄兒坐了,那些居心不良的權貴們,把國家推到了懸崖邊上。

想到這里,蕭大連只覺心煩意亂,此次他卸任荊州刺史,回京為官,是堂堂正正回去。

同行,有一些身份不同尋常的客人。

那是剛從周國回來的一些人,其中包括當年蜀地淪陷後被俘的武陵王諸子及一些宗室,如今因為兩國罷兵、交換俘虜,才得以返回梁國。

正好他要返回建康,所以這些宗室便搭個順風船。

其中,就有當年的梁州刺史、宜豐侯蕭修,此人,是鄱陽王蕭范的弟弟,按輩分,是蕭大連的堂叔。

蕭大連想著想著,眉頭緊鎖。

去年秋天,官軍在淮北擊敗齊軍,齊軍傷亡慘重,主帥斃命,消息很快傳到周國,於是周國遣使求和,希望能一同對付齊國。

既然要求和,必須有誠意,但對方不打算交出侵占的益、梁之地,而打算交換俘虜,並且希望兩國之間承認事實:

周國承認梁國占了沔北之地的事實,那么,梁國要承認周國占了益、梁之地的事實。

兩國保持現狀,就此罷兵,一起對付齊國。

這個和談請求,朝堂諸公的意見各有不同,不過最後朝廷還是決定與周國罷兵,保持現狀,交換俘虜,一同對付齊國。

其中,輔政的鄱陽王蕭范,就是極力主張和談之人。

對此結果,蕭大連不置可否,反正朝廷目前無力收復益、梁,周國也無力奪回沔北,維持現狀也沒什么。

交換俘虜,讓被俘的梁國將士以及宗室回國,也說得過去。

然而,蕭大連卻從宜豐侯蕭修回國這件事里判斷,鄱陽王蕭范另有所圖。

鄱陽王一系,人丁旺盛,蕭范有近四十個弟弟,不過地位較顯的只有其中幾個,如今均有任用,加上回來的宜豐侯蕭修...

蕭大連認為,鄱陽王的幫凶又多了一個,因為鄱陽王的弟弟們大多難當重任。

鄱陽王的弟弟之中,湘潭侯蕭退、觀寧侯蕭永、豐城侯蕭泰,都是才能平庸之輩,爛泥扶不上牆。

武林侯蕭諮,十幾年前,任交州刺史,結果只會搜刮民脂民膏,導致當地豪強叛亂,又無法穩住局勢,無法平定叛亂,狼狽出逃,導致交州大亂。

南安侯蕭恬,在廣州刺史任上,因為私怨,毒死接任的大將蘭欽,也是個無才無德的陰狠之人。

幾個弟弟要么無能,要么犯過大錯、名聲狼藉,所以輔政的蕭范難以大用。

那么,其弟之中,就只剩下名聲、能力不錯的宜豐侯蕭修。

宜豐侯蕭修,年少時生母去世,他護送靈柩自荊州回京,江中遇大風浪,眼見著船就要沉了,隨行人員紛紛逃離。

蕭修卻抱著靈柩大哭,不願離去,據說孝心感動天地,風浪為之平息。

高祖因為此事,嘉獎蕭修,列為宗室楷模。

後來蕭修為官多年,政績卓越、聲望不錯,在梁州刺史任上,遇魏軍(西魏)來攻,因為援兵斷絕,又無法擊敗魏兵,為保滿城軍吏百姓周全,才開城投降。

雖然丟了梁州、淪為階下囚,但蕭修此舉無礙大節。

所以,蕭大連認為,蕭范把弟弟蕭修交換回來,動機不純,肯定要引為左臂右膀,以便更好地把持大權。

對此,蕭大連一百個不服,鄱陽王並非帝系宗室,卻執掌輔政大權,他們作為小皇帝的叔叔,卻被排斥在外,這算什么?

就算要以宗室長輩來輔政,也該是湘東王,而不是鄱陽王。

蕭大連越想越生氣,不由得握緊雙拳,最近他掌握了一些證據,似乎能證明,去年年初建康元宵燈會的事變,幕後主使,是鄱陽王父子。

而不是昭明太子長房一系的蕭棟、蕭橋、蕭樛三兄弟。

元宵燈會那晚事變,桂陽王蕭大成等宗室遇害,又有人因此受牽連,丟了性命。

當時,都說幕後主使是昭明太子長房一系的蕭棟、蕭橋、蕭樛三兄弟,但三人拒不認罪,聲稱是被人陷害。

但最後,這三人還是難逃一死,蕭大連當時就認為這案子有些蹊蹺,現在一想,肯定是鄱陽王父子暗中搞鬼。

他判斷出對方的想法:意圖鏟除異己,把持朝政,然後...

「嘭」的一聲,蕭大連一拳砸在案上,脫口而出:「休想,你父子二人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