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斯文掃地(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1642 字 2021-03-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亂世棟梁最新章節!

夜,虎牢,驛館,侍中王瑒在此下榻,休息一夜,次日再前往洛陽。

因為虎牢和開封之間通了鐵軌,有大量馬車往返,所以城內不缺煤炭,有煤氣工場供氣,於是驛館里點起煤氣燈,光照十分充足。

王瑒用完晚膳之後,坐在燈旁看拓片。

前不久,洛陽那邊發現不少石經殘片,因為字跡模糊,需要仔細辨認,皇帝便命人將其上文字拓下來,制成拓片,召集有識之士辨別。

於是,有識之士之一的王瑒,和其他人陸續趕往洛陽,辨認石經。

他手上的拓片,就是部分石經殘片上的內容。

經過幾日琢磨,王瑒認為,既然洛陽自漢以來只有過兩套石經(正式的石經),所以可能是正始石經殘片,不可能是熹平石經殘片。

當然,也不排除是墓碑殘片,但可能性不大。

之所以有如此判斷,是因為之前他就參與了熹平石經的鑒別工作。

後漢熹平年間,漢靈帝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歷時八年。

石經刻成之後,共有四十八塊,豎立於洛陽太學門前,史稱「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輛),填塞街陌。」

這些石經,被稱為太學石經,又稱熹平石經。

世事變遷,近五十多年前,梁國將軍陳慶之揮師入魏都洛陽時,這熹平石經依然存在。

但後來,魏分東西,東魏以鄴城為國都,東魏朝廷將洛陽的熹平石經悉數運往鄴城。

這種遷移,不可能漏掉哪怕一塊石碑。

後來,楚國拿下河北,將位於鄴城的熹平石經妥善安置,當時皇帝就召集許多有識之士對這些石經進行鑒別。

可惜的是,當初熹平石經運往鄴城的途中,過黃河時出意外,損失過半。

現在,在洛陽發現的石經殘片,王瑒認為,應該是正始石經殘片。

正始石經,是繼熹平石經之後,在洛陽太學豎立的第二套石經,於曹魏正始年間制。

當時,魏帝曹芳決定整理熹平石經石碑,刻《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作為補充。

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又名「三體石經」。

到了元魏時,因為大興土木,缺石材,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正始石經的石碑。

之後,剩下的正始石碑,隨著熹平石經一道運往鄴城,在半路損失了不少。

那么,現在在洛陽找到的石經殘片,應當是當初被挪作建材的正始石經碑石。

若如此,王瑒認為可不得了。

熹平石經上的字體,僅僅是隸書,而正始石經上的字體,有古文、小篆、漢隸三種。

其中的「古文」字體,應和後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的古文來源相同。

但元魏江式在《論書表》中稱,《三體石經》「較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

說明正始石經的古文字法與書法,不是漢時所傳的古文,極有可能是「六國古文」。

即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

若正是如此,借助正始石經,可以更好的研究《古文經》。

《古文經》是用先秦古寫籀文(即六國文字)寫成的,篇章內容也與其時流行的已立於學官的隸書《今文經》不同。

想到這里,王瑒頗為激動,再次看起拓片。

古文之學在後漢時為私學,曹魏代漢後,古文之學取代今文成為官學。

但是現在他手中的拓片,其上文字,筆劃和漢魏「古文」字體有所不同。

拓片字體許多筆畫「頭粗尾細」,並且呈彎曲狀,如蝌蚪之形。

但曹魏古文的筆畫不是全部類似蝌蚪形,部分筆畫有明顯的不同特征。

「父親!!!」

門口方向突然響起一聲大喝,打斷了王瑒的思緒,他有些惱火,但面容平靜的看向門口。

門口,王旭氣鼓鼓的走進來,見父親看著自己,驚覺失禮,趕緊賠不是。

「怎么,有何不平之事?」王瑒問,王旭依舊咬牙切齒:「真是斯文掃地!」

王瑒想起方才入驛館時發生的一件事,小心放好拓片,問:「方才,諷洛生詠的人,郡望何處?」

「郡望?」王旭聽了這兩個字,差點破口大罵起來:「他們不過是粗鄙武夫,哪來的郡望!」

「慎言,慎言。」王瑒提醒兒子,這年頭「粗鄙武夫」可不能隨便罵出口,否則要出事的。

王旭也知道這樣不對,不過房間內外,此刻就他父子二人,不怕隔牆有耳,才把心中怒火發泄出來。

「說說,方才你過去後,發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