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起步(2 / 2)

這個活計沒什么危險,無論男女都可以完成,每人一竹筒火葯,便能搓出老大一卷導火索,因為火葯太少,也不會出現意外爆炸的情況。

有了導火索,開花彈也可以開始生產,所謂開花彈,就是一個內部中空的鐵球,在里面填充黑火葯,插上導火索,再將口子封住。

在發射時,炮管中需要放入一塊隔板,將火葯和開花彈分隔開來,在點燃發射葯的導火索時,還需同時點燃開花彈的導火索。

對於導火索的長短,需要經過多次實射測試計算,才能得出最合適的長度。

等到第一桿火槍制造出來,楊翼飛經過測試之後,決定了紙殼彈的裝葯量,然後紙殼彈也開始投入生產。

當然,紙殼彈原理不僅可以用於火槍,火炮同樣適用。

事先在易燃物中裝上一定量的火葯,形成袋狀或塊狀,開炮時需要多少火葯,直接塞多少進去即可,如此一來就省下了倒入火葯,再用通條夯實的過程,射速更快。

是以在小半個月過去,鐵匠們的精益求精下,第一根炮管鑄造成功,並與基座安裝完成後,楊翼飛在所有弟子們的關注中,開始了火炮裝葯的測試。

天地會的鐵匠頭領是大明神機營工匠的傳承,手藝精湛,加上楊翼飛提供的合金配方,鑄造出來的炮管密度很大,沒有什么雜質,也就不會出現韃子所鑄火炮的炮管蜂眼密布,極易炸膛的情況。

火炮裝葯的多寡,關系到了火炮的大距離射程調整,小范圍修正可以通過調整火炮仰角來實現,大距離射程調整就需要控制裝葯來達成了。

經過測試與計算,楊翼飛將裝葯分為五個檔次,每多增加一個檔次的裝葯,火炮的射程就會提升兩百米。

所以,一號裝葯射程為兩百米,二號裝葯射程為四百米,直至五號裝葯,又稱為全號裝葯,射程為最大的一千米。

那么楊翼飛是怎樣在沒有測距儀,或者帶測距功能的軍事望遠鏡的情況下,測試出大致距離的呢?

很簡單,後世抗戰時期的炮兵常用的「跳眼測距法」,也就是常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炮兵比個大拇指,眯一只眼睛瞄目標的畫面。

那時候各種測距工具還沒發展起來,炮兵們便是以這個辦法測距。

通過估判目標的尺寸大小,結合相似性三角形原理,可以計算出目標與我方的大致距離。

這種方法是根據兩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十,就得出了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

具體做法是:水平舉起右臂,大拇指豎直向上,大臂與身體垂直,閉上左眼,通過旋轉腰部,用大拇指瞄准(遮擋住)目標,此時,右眼,拇指,目標在一條線上。

然後身體與手臂都不動,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此時就會看到目標出現在拇指左側,有一段橫向距離,估測目標的大小,根據目標的大小,判斷目標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橫向距離。

將這段橫向距離乘以十,得到的就是目標離我方的距離。

這個測距法雖然粗糙,也會有誤差,但是誤差並不大,在沒有有效器材的情況,也只能用這個法子了。

等以後炮兵部隊組建起來,楊翼飛也會將這個測距法傳授下去。